APP下载

成都:从历史深厚到产业腾飞

2024-09-23海洋

中国周刊 2024年9期

成都,这座拥有3500年建城史、2500年名不改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璀璨明珠。作为“天府之国”“新一线城市”,成都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无限潜力。

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3700年以前,成都平原已出现被后世称为“宝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聚落中心。这些聚落中心均已夯筑城墙,建筑祭祀和集会场所,标志着古蜀王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根据“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历史遗存,基本可以推定,在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今成都一带已经成为古蜀王国的中心都邑。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群”进一步证明,在战国早期,今成都市区中心已经出现了比较规范的城市,极可能是古蜀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的国都。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设置蜀郡,在古蜀旧都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在蜀国都城基础上,仿照秦都咸阳规制,修筑大城和少城,这一重大事件被后世公认为是有文献记载的成都建城标志。此后,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两汉时期,成都“列备五都”,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商业都会,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口岸。从两汉至三国蜀汉,成都蜀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间高度赞赏和欢迎。这一时期,成都因出现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锦官城”而获得“锦官城”和“锦城”的别称。

唐代,以成都为中心的“剑南西川道”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前后蜀和两宋时期,成都的繁荣再次达于鼎盛。后蜀主孟昶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故此得到“蓉城”的别称。

(组图)成都九眼桥夜景

宋代,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成都为益州路治所。

元代,建置“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以成都为治所,这是成都为省治之始。明代,在四川建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为布政使司治所。

明末清初,成都地区先后发生张献忠大西军、明军及清军之间的多次战争,整座城池成为一片废墟,四川省治所一度被迫从成都移往川北阆中。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政府推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垦荒占田,川西平原和成都城市经济再度繁荣。经过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重新屹立于原来的旧城址之上。清代,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成都为四川省治。

1949年12月,成都始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为四川省省会至今。

(组图)锦里夜景

如今,成都已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古老悠久、持续繁荣的城市历史让天府之国的文化始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当下,全市持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不断深化城乡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

进入新时代,成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成都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是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也是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

自2011年12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以来,成都软件产业综合实力已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11月,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获批成为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软件产业集群。数据显示,目前集群主导产业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汇聚市场主体约26万户。在工信部 2023年中国软件名城评估中,成都综合实力名列第6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中西部首位。

当前,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软件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成都在这个赛道上正加快发力,推动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成都人民公园内的传统茶馆

作为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软件园具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天优势和扎实基础。目前,天府软件园及姊妹园区已汇聚包括IBM、阿里巴巴、腾讯、宏利金融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财富世界500强落户,入驻企业超1000家,形成涵盖应用软件、通信技术、IC设计、大数据、数字娱乐、网络信息安全、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共享服务中心等多领域的产业集群,助力成都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不仅是天府软件园,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通过着力打造“1+3+N”的产业空间布局,即1个核心发展区:成都高新区;3个特色发展区:成都科学城、锦江软件园、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N个协同发展区:武侯区、金牛区、龙泉驿区等一批区(市)县,已形成了涵盖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五大关键领域,信息安全、数字文创等特色领域的完整产业链,网络安全、民用航空、流体仿真等软件技术和产品实力全国领先。

经过不断攻坚克难,成都软件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拳头产品+新兴服务”核心竞争力体系加快形成,一批软件名品快速产生,一批软件企业快速壮大,尤其在实现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近3年来,成都承担了56项国家软件重大专项,攻克5大领域软件代表性关键技术122项。

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平台和人才的支撑。

在平台方面,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构建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主体、市级平台为补充的三级软件创新体系。目前,集群拥有各类创新平台共计732个,其中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与体验推广中心等国家级平台46个,四川省工业软件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457个。

芯片

在人才方面,以产教融合为集群汇聚英才,相继推出“蓉贝”政策,评聘“蓉贝”软件人才412名,“蓉贝”软件人才所在企业软件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超过28%。实施高端软件和操作系统产业链建圈强链领军人才计划,推出产业建圈强链领军人才32人,领军型团队76个。

今年1月,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在成都举行。作为由成都打造的全国性软件产业发展合作交流平台,软洽会见证了成都软件产业集群的成长历程:经过20余年培育发展,成都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3年66亿元增至2023年超6000亿元。软件产业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有了新的目标:向世界软件名城奋进。成都先后接续出台《成都市高端软件产业链培育工作方案》《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20余项支持软件产业强链补链、生态构建、人才引育等配套方案和政策。

此外,成都还印发了《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打造“123456系列工程”,包含首批入围中国软件名园1个,建设重点项目超过200个,打造重点创新平台超过300个,载体建筑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累计引育高端人才超过500名,累计培育亿元级企业超过600家。到2025年,力争全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突破10000亿元,软件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

数据显示,1—7月,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69.2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市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共1579家,较2023年增加125家。

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打造新增长点

软件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低空经济新赛道则培育出“新”高度。

6月20日上午,随着塔台发出指令,一架(阿古斯塔AW109型号)载人直升机从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起飞,抵达青城山后返回。

下午,这架直升机再次转动旋翼,从天府国际机场起飞,抵达双流机场后顺利返航。这标志着成都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

智能工厂车间

本次飞行活动在国内首次实现往来同一城市两个大型繁忙民用运输机场之间,直升机低空目视航线互通,双场场内运输飞行和通航飞行同时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飞行涵盖了市区-景区之间的航线互通,从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直飞都江堰市青城山。青城山起降点紧邻成灌铁路青城山站,该站已形成集铁路、轨道、公交及出租等各类交通转换的枢纽。未来,低空载人飞行场景的投用将进一步强化各类交通方式便捷转换,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

6月23日,成都高新区企业沃飞长空旗下首款飞行汽车完成首次公开飞行,这是沃飞长空首次对公众全方位地展示沃飞长空AE200验证机全倾转飞行试验。

在多方的见证下,AE200验证机顺利完成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系列飞行试验所有科目,沃飞长空由此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完成该类试验科目的eVTOL企业。

据悉,AE200型号适航合格审定工作正稳步高效推进,还将进行一系列试验与试飞。沃飞长空市场总监费岚预计,AE200在取得适航证后将加速进入量产和投用,预计在2026年前后,成都市民即可体验由eVTOL执飞的固定航线。

从机场互通到文旅出行,目前成都市正有序推进低空应用场景建设,该市空域条件丰富、产业基础扎实。

5月25日,成都高新区与吉利控股集团、吉利科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吉利科技旗下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吉利控股旗下吉利(四川)创新中心暨工业软件全国总部正式落地成都高新区。

根据协议,沃飞长空全球总部落地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生产制造基地项目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将布局总部办公、研发和生产制造低空出行航空器等业务。双方将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建设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推动沃飞长空自研eVTOL产品生产;未来通过合作共建低空经济产业园、组建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等,打造产业集群,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成都高新区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空间承载地和四川省临空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成都未来科技城正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政策叠加等优势,聚焦eVTOL、工业无人机等重点领域开展低空经济产业“建圈强链”。

(组图)低空经济

截至目前,成都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化项目17个,总投资额超280亿元,国星宇航、凌空天行、遨天科技等航空航天产业上下游优质企业在成都未来科技城加速聚集。

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未来科技城将发挥沃飞长空作为低空经济“链主”企业牵引作用,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持续招引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项目落地,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助力成都市加快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向“新”提“质”,阔步前行。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主动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省市发展大局中找目标、明责任、强担当,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系列部署以及“五个引领示范”重要要求,挑大梁、走在前、作示范、强辐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瞄准“新三样”打造“新引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三样”是个热词,其具体指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数据显示,“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长近30%,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

而成都早已下好“先手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都发布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关于促进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1万辆,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4.3万辆,计划2025年产量提升至25万辆。

在光伏领域,2023年通威集团首次入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实现四川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

在锂电池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电池大厂先后牵手成都,2023年,亿纬锂能又在成都启动100亿元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这样的百亿项目还在四川不断涌现。如今,全国六分之一的动力电池产自四川,预计到2025年,四川动力电池产能有望达到400吉瓦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0亿元。

除了“新三样”,氢能也是成都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西南地区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资源丰富,有大量富余水电可发展水电制氢。因此,近年来,成都市密集出台氢能产业系列支持政策,积极布局氢能等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中国“绿氢之都”。

智能汽车生产车间

去年12月底,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东方氢能产业园一期正式开园,产业园致力于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形成燃料电池及制氢、储氢、加氢、氢能综合利用企业集群,打造中国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为成都产业发展打造了新增长“引擎”。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3.3%;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综合排名第9位;截至2023年年底工业营收入达1.8万亿元……成都工业经济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速。

成都是一座具有鲜明工业基因、坚实工业基础的城市。成都工业体系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的工业格局。而今,成都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创新编制了全国首个新型工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成都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通过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等举措,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围绕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高标准建设‘四平台、一基地’,积极赋能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何阳介绍,截至目前,该创新中心已投用智能制造设备300余套,涵盖应用创新、技术创新、中试孵化和产教融合等多个平台,融合了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工业软件、物联网、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技术。

瞄准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力。如今,在成都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万家,同时,成都获批西部首个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拥有国家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146个。

智能汽车生产车间

此外,成都坚持绿色低碳引领全面转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走进荣创新能的车间,一辆49吨的氢能重卡与18吨的氢能市政车停在“整车调试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续航里程、低温启动、高转化率等方面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维荣表示。

“我们企业成立5年以来,新申请专利90余项,已获得授权国家知识产权71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有效拓展了氢能在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特种发电领域的应用。”陈维荣介绍,作为一家在四川本地创建的新能源及氢燃料电池科技成果转化公司,荣创新能拥有西南地区功率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综合实验室,已建成年产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线。

风力发电

如今,成都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4个,光伏、氢能、锂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底色更加彰显。

此外,成都积极筑牢清洁能源供应保障,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新型能源体系和智慧能源系统布局,大力发展绿色氢能、新型储能,西部首建虚拟电厂,圆满完成了成都大运会电气讯网保障任务。

“我们正实施‘不再闹电荒’计划,年底电网安全承载能力提升至2040万千瓦,高峰缺电局面将得到极大改变。”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说。

目前,成都规上工业企业突破4500家,上市企业增至9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286家,连续三年有成都企业入榜世界500强。此外,成都还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10个千亿级产业,获批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建国家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

据了解,下一步,成都将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系列部署,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务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成都特色优势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实现新型工业化谱写成都篇章、贡献成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