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翱翔“星”赛道

2024-09-23全威帆

先锋 2024年8期

星河璀璨,群星在轨。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片万亿级的市场如同广袤的太空,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局。

从6年前在成都成立,到成功发射多颗AI卫星及载荷,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在“星”赛道上一路翱翔。

国星宇航,是成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颇有成效。来自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核心产业规模达173.3亿元,同比增长53.2%,实现从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到卫星运营及服务全产业链覆盖。

以技术创新为卫星赋能

探寻“卫星+”机遇

在国星宇航,研发人员正进行紧张的研发和测试。

“我们在不断强化卫星研制能力,同时加紧布局面向未来的太空计算。”国星宇航公共关系部执行总经理张岚表示,国星宇航正在准备三季度卫星发射任务。该卫星将在入轨后重点开展多模态、多任务、多场景数据处理能力的在轨验证。

据了解,当前,主流算力平台仍以地面算力为主,但地面算力网依赖大量能源消耗,会带来算力成本的急剧上升。而在“无碳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的太空,以“太空计算星座”为基础构建的天基算力网,则可以解决地面算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具有天然优势。

今年2月,国星宇航发射了全球首颗在轨AI超分商业卫星,其搭载了该公司自研的第六代“卫星智脑”,现已在轨完成4倍AI超分算法验证。目前,国星宇航已经和香港大学、之江实验室、马来西亚Angkasa-X公司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商业航天公司达成太空计算相关合作意向。

6月30日,国星宇航发布全球首个数据、算法、算力一体化的“星河”AI一体机,为用户提供从底层硬件、管理平台,到大模型搭建训练、算法应用部署的全栈式卫星数据AI大模型服务。国星宇航组织发起了星河AI算力集群联盟,协同算力产业上下游伙伴,共同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生态良性发展。据介绍,国星宇航在消费级卫星数据应用层面发力,推出了包括全球首个卫星数字孪生文旅终端产品“星游”,不断拓宽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为文旅及更多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和城市双向奔赴

初期团队70%为“蓉漂”

FQbkpzUfaT3M+TNQFkj9vlCf6zxt/zRrUw3OQkr90iY=星宇航所在的卫星互联网赛道,在过去几年里迅速成长为炙手可热的“新赛道”。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这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机遇导向,让卫星互联网赛道在过去几年里迅速“生长”。

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国星宇航在成都成立,围绕“太空AI”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演进、产品运营,目前已经完成数次太空任务,发射了多颗AI卫星及载荷,其中多颗卫星系全球首颗。2021年,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何选择成都?“成都是国家布局航空航天的重点城市,供给端的研发能力有目共睹,在卫星载荷的研发制造、卫星测控设备研发制造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同时在人才培养与输送上,高校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能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张岚表示,成都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更是为国星宇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层面全方位赋能。

人才环境、经济环境、营商环境与国星宇航在成都落地息息相关,“成都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明显。我们初期核心团队成员中,70%都是从外地主动选择来成都创业。”张岚表示,近年来,人才和经济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商业资源要素向成都靠拢,由此打造了可持续的健康营商环境,“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国星宇航享受到了成都包容、蓬勃的创新创业氛围带来的优势,在过去6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年2月发射的‘蓉漂号’卫星,正是国星宇航不断集聚‘蓉漂’人才、勇攀科技高峰,助力人才和城市、智力和产业双向奔赴、高效耦合的缩影。”

助力企业抢占“星”赛道,今年以来成都连出实招,发布一系列培育未来产业实施意见及政策措施,提出实施“蓉城星海”计划,单户企业每年最高补贴1000万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国星宇航已全面具备卫星总设、总装、总测能力合一,作为链主企业,今后将在专项激励下积极建设面向行业开放的服务平台,提升产业转化能力,不断发挥产业牵引带动作用。”张岚说,专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成都加快构建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高地。

抓好整星研制生产项目引培

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成都明确提出,力争到2030年打造千亿级卫星产业集群。

发展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成都具有怎样的优势?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航空航天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在光电通信、高分子材料、通信抗干扰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同时集聚十余所高校院所,电子功能材料、电磁辐射控制、空间飞行器、导航测绘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在产业人才供给上,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商业航天及卫星网络相关专业十余个,储备并输出相关就业人才上千人。

其次,产业载体持续建设,未来科技城等重点载体初步建成,试点建设方面开展先试先行。2014年,成都入选国家首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重大应用示范城市;2017年,成都成功申报全国北斗产业示范园区依托城市;2022年,成都北斗卫星应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加速发展,已在各行业各领域打造一批北斗应用场景示范。

抢抓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机遇,下一步怎么做?该负责人表示,将围绕重大项目、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场景示范、要素聚集等持续发力。

在重大项目上,抓好整星研制生产项目引培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动国星宇航AI卫星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星网、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面测运控中心、运营服务平台、数据应用中心和航天科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整星制造、卫星应用等核心板块在蓉布局;加快中电科29所数字化卫星载荷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用。

在精准服务上,出台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并开始首次申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推动政策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先发优势;编制企业“核心能力档案”和“创新资源清单”,定期开展“蓉易见”系列活动。

在做强平台上,充分发挥天府绛溪实验室、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作用,推动多功能可重构载荷、激光星间链路、高低轨卫星协同等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培育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链主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制和小试中试平台建设,打造技术测试认证、真实性检验与仿真实验、空间环境建模等高能级平台。推动龙头企业开放检验检测、仿真试验、空间环境模拟等中试平台资源,定期开展供需对接、技术交流等活动。

在场景示范上,推进“卫星+”产业发展融合,拓展卫星互联网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在各产业领域应用。以试点示范为重点,建好北斗产业基地,力争在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国土规划、应急救灾等领域打造“卫星+”典型应用案例。

在要素聚集上,鼓励成都各区(市)县设立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政府引导基金,提供精准化投资支持。同时,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并依托产业联盟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政企交流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