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空天信息产业新赛道
2024-09-23陈骅王柏林
牧星耕宇,奔赴苍穹。
2024年9月3日,一组空天信息领域成果的发布,让重庆再次受到世界瞩目。
立足超大城市规模等特质,策划实施四类16个空天信息大跨度综合应用场景;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时空数据有限公司(筹)正式落地重庆,或将引领全国各省市时空大数据的建设发展;发布北斗规模应用操作系统和基于操作系统的大众北斗1米精准定位服务,拉开了重庆市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行动的序幕……
这里是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的现场。市委书记袁家军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时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与会嘉宾集思广益,碰撞智慧火花、共享思想盛宴,共同在空天地一体化发展热潮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这场盛会,以“规模应用、生态赋能”为主题,在北斗系统建设应用30年之际,中央部委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头部企业负责人等500余人齐聚山城,共话北斗规模应用新未来,共谋空天信息产业新图景。
这场盛会,承载着重庆以未来产业着力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殷切期望;描绘了重庆与社会各界携手打造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区、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时空信息服务核心枢纽,全力以赴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提质蓄势,腾“空”而起。
正如此次大会“一轮明月”的品牌标识一样,重庆正紧抓万亿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博采众长开拓思路,在明月高照的前进路上,振翅高飞。
挖潜新动能
天空不仅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想象,更具备极大的产业潜力。
当前,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天信息产业,正成为支撑社会信息化发展、孵化新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动能,成为全球争相竞逐的万亿级蓝海。
在这片蓝海中,重庆靠什么逐梦空天?
“重庆在空天信息产业中展现出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是国内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看来,重庆在全球争相竞逐空天信息产业的比拼中,有着“先天优势”。
从城市结构上看,重庆地貌形态多样、桥梁隧道遍布、高楼鳞次栉比,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他空天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地测试与应用场景。
从产业发展上看,作为高端制造业,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支撑,而这恰好又是重庆作为工业重镇的优势所在。以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由于对智能导航和终端地图等服务存在巨大需求,在重庆,该产业的发展为空天信息产业实现商业价值提供了绝佳载体。
有了“先天优势”,“后天努力”又该如何并举?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重庆就成立了专门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在浩瀚星辰中逐梦空天。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电科芯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长年为天舟、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等一系列“国家重器”提供大量核心关键材料;以两江新区为主阵地,组建重庆两江航空航天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迈出重庆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的第一步;2018年,全球卫星移动通信首颗试验星“重庆号”成功发射,标志着重庆正式参与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
2023年,重庆将卫星互联网产业列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首个未来产业,并发起中国首个空天信息产业共同体、首个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基金群;今年3月,发布《重庆市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将“蓝图”分解为“任务书”和“施工图”,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设立了目标,规划了路径,再加上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日渐成型。
在天赋与努力的并行之下,重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好消息不断:截至目前,重庆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产值约300亿元,年均增速超15%;聚集上下游企业100多家,北斗芯片出货量全国领先,累计超过800万颗,模组、终端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优势产品竞相涌现,打造出国内首个高精度天气预报商业卫星“天目一号星座”等。
竞逐“新蓝海”
空天信息产业,为什么值得关注?
以重庆解放碑地下环道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在繁华中心城区地下建成并具备通行、停车、人防功能的环道工程,地下高低落差5—60米,加之连通周边28个地下车库约2.3万个停车位,其隧道结构的复杂多样,为传统隧道导航带来无位置信号、信号不连续、定位不分层等多类问题。
2023年,重庆市通信管理局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等,在环道内部署室内北斗设备,通过“5G+北斗”的技术加持,可精准识别隧道内外、地面上下等准确位置,实现秒停秒启、精准分层。如今,解放碑地下环道日均通行车辆从原来的2000辆提升至1.2万辆,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由此可见,“耳聪目明”的自动驾驶、精准的导航定位、及时的天气预报……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空天信息技术正快速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空天间的信息数据流动量迅速增长。
在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重庆市人民政府携手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创新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行动,强化标准引领和市场化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经验,打造规模应用示范样板,为重庆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以电信“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为例,每月10元的直连卫星功能费,仅供2分钟语音通话,相当于5元每分钟,让对卫星通讯有需求的人直呼“用不起”。
而现在,这一现状或将得到改善。
近日,重庆开拓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出“太阳电池阵”,它的应用将大幅降低卫星研制成本,助力打造“人人都用得起的卫星”。
众所周知,由于芯片成本、硬软件适配成本、卫星建设维护成本等居高不下,卫星通讯费用一直较高。2020年,开拓卫星开始技术攻坚,自主研发出业内首条太阳电池阵全自动化生产线,集生产、装配、测试、试验于一体,具备年产200颗卫星部组件产品配套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微小卫星单机产品价格过高的矛盾和痛点。
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支撑低空经济发展,服务生产生活应用……随着一系列万亿市场消费新赛道的渐次打开,重庆空天信息产业正以一个个腾“空”而起的新消费场景,竞逐空天信息产业“新蓝海”,打造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区。
比如,全国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发展和北斗运营的国家“主力军”——中国星网落地重庆,总结集成国内相关“通导遥”运营平台建设成果经验,正面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时空信息资源一站式供给、一键式服务。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四维、海格通信、长沙北斗院、率为科技等代表性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各类产业资源在重庆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涵盖“芯片模组—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的空天信息企业主体矩阵及产业链。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已评选发布北斗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首台(套)产品11个,重点软件产品6个、公共服务平台1个。
共话“星”征程
“星”途虽璀璨,但若想加快打造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重庆又该如何砥砺前行?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期间,一场场思想上的饕餮盛宴,令人深受启发。
9月2日,重庆成立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组建的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并成功召开重庆市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
来自空天信息领域的22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专家,围绕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讨,提出技术路线和方案建议;开展战略、规划、政策咨询论证,承担空天信息领域重大战略性研究项目;对空天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和创新团队的科技攻关、场景应用、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咨询、论证、评估;开展空天信息产业国际交流、成效宣传、经验推广等活动,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促进央地合作,助推重庆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代表重庆市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倡议》,呼吁业界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多方协同攻关、共谋应用场景、共筑产业链条、共聚产业生态等五个方面各方协力、开拓创新,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那么,空天信息究竟如何有效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9月3日,在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时空智能可赋能万物互联,借力时空智能,能实现空天信息无所不在的‘快准灵’服务,创造多个万亿级新质生产力产业。”
面对时空智能在低空经济产业、公共安全与大健康产业、智慧电网及自动驾驶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场景,李德仁也颇有信心,“未来,我国可在遥感监测、交通监控、商业运输、空中摄影、边境监控等领域持续拓展应用空间,加速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让时空智能更好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于如何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重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淳至提出建议:要推动北斗体系化创新、规模化应用和空天数据要素化,加强跨部门协作,通过理念、技术、体制、组织、模式等体系化创新,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未来,重庆将持续深挖、迭代应用场景,推动场景需求转化为示范工程,并制定专项政策、落实专项资金、保障项目落地,向社会全面开放应用场景,与各界协同探索北斗规模应用市场化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携手共建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区,力争到2027年,打造出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空天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主阵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集聚地、应用服务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