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金融“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2024-09-22李晶丁梦杨

【摘 要】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新质生产力与生俱来的绿色基因。论文探讨了绿色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实践探索、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分析了江苏省内绿色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态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企业绿色转型参与度不高、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仍需推进等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优化绿色金融工具与服务、完善绿色金融保障机制、构建绿色金融人才梯队等对策建议,深化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以绿色金融为引擎持续加速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F832;X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7-0045-03

1 引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号召全国上下共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基石,加速驶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更是新质生产力与生俱来的绿色基因,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勃勃生机与绿色底蕴。在此背景下,深入做好金融领域的“五篇大文章”,不仅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步。

2 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概述与解析

2.1 绿色金融概述

绿色金融是指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核心在于,其服务重心明确指向绿色产业,旨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促进环境改善、应对环境挑战及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绿色金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的蓬勃兴起,其在信贷市场、基金投资、债券发行等多个金融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象征着我国已经迈入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与升级转型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一时期,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和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引领绿色金融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与焦点方向。

2.2 新质生产力解析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不断进步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力要素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形成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代表了生产力的巨大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摒弃了传统的经济扩张模式和固有的生产力演进轨迹,依托技术的根本性革新和生产要素的创造性调配,引领经济社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深刻转型与升级,还孕育了众多新兴及未来产业,共同构筑了现代化的产业架构。新质生产力凭借其对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在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疑为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绿色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3.1 绿色金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第一,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绿色金融通过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流向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的新兴产业。这一资金的重新配置显著优化了产业结构,引领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进。

第二,自发形成市场激励机制。绿色金融通过构建环境效益评价体系,促使企业在谋求经济收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并评估其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确保对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考量。这种市场激励机制有助于引导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同时,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定价、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励企业参与绿色低碳转型。

3.2 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有力保障

第一,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聚焦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将资源定向配置给可持续发展项目,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稳健增长,同时有效兼顾了环境保护的需求,实现了经济繁荣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促进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与平衡发展。第二,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绿色金融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绿色金融的理念和成效,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推动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改善。

4 绿色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江苏省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能。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江苏省绿色金融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态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1 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江苏省绿色信贷余额达到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6万亿元,增速高达42%,绿色信贷占各项贷款比重较年初提升3.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江苏省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强劲增长势头,也反映了绿色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

4.2 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实践

第一,聚焦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支持企业实现绿色科技转型,省内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绿色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苏碳融”等创新产品,通过撬动碳减排贷款投放近1 000亿元,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技术创新。随着这些资金的逐步到位,江苏省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得到更加充分的“滋养”,为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加速了科技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引领新质生产力以蓬勃之姿迅猛发展。第二,助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绿色金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低息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绿色金融为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江苏省聚焦“双碳”目标,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23年末,全省清洁生产产业贷款余额2 164亿元,较年初增长65%;支持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的相关领域贷款余额2.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2%。作为工业经济基石的装备制造业,在绿色金融的助力下,其增加值同比增长9.1%,对整体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2%。此外,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及铁路船舶等新兴制造业也在绿色金融的“滋养”下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第三,推动生态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耕细作,不仅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更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数据显示,围绕长江大保护,江苏省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了中长期贷款投放,2023年末生态环境与清洁生产相关产业贷款余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分别达6 456亿元和2 164亿元,同比增长37%和65%,彰显了绿色金融在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强大动力。

5 绿色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5.1 企业绿色转型参与度不高

当前,国内市场对绿色金融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但由于绿色金融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且产品类型多样,不少公众对其具体内容和产品形式仍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差异化认识。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展现出的积极性有限,其根源可归结为两方面因素:一是江苏省内部分区域制造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核心,面对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挑战,这些企业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经济效益。鉴于绿色项目的公共效益显著的特性,短期内难以实现直接经济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二是部分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即便在环保监管力度持续增强的环境下,仍抱有不切实际的侥幸心态,采取拖延策略,未能充分认识到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2 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完善

当前,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亟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导致绿色产业项目的数据详尽性和透明度不足,这加剧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面临“审慎放款”和“评估困难”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也构成了信息壁垒,尽管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建设各自的综合信息平台,但由于数据资源的局限性,这些平台尚无法全面覆盖企业的所有关键信息,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整合与高效利用。

5.3 风险补偿机制仍需推进

绿色金融服务聚焦于中长期产业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回收期长且伴随高风险的特性。同时,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需承担绿色项目额外认证等成本,进一步增加了运营的复杂性。尽管江苏省已积极发布多项旨在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但当前的激励机制与风险补偿体系尚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对绿色金融的深入参与热情。因此,加强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设,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绿色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绿色金融工具与服务

第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首先,通过挖掘和拓展多样化的质押品种类,设计贴合地方特色的绿色融资解决方案。例如,江苏银行创新推出的“ESG低排贷”,旨在促进企业的绿色改造与升级。其次,拓展绿色直接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机构与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合作纽带。通过共同发行绿色债券,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还可以加快培育制造业领军企业,为行业树立绿色发展的标杆。最后,积极倡导并鼓励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资金向绿色项目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倾斜,以此为引擎,加速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与升级,为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第二,深耕碳金融领域。金融机构应紧抓碳中和契机,主动探索新蓝海。首要任务是发挥专业所长,为企业提供碳减排项目的咨询与交易桥梁,优化项目风险管理,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其次,应聚焦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展,打造包括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碳减排项目融资租赁在内的多元化产品矩阵,以充实碳金融市场的产品层次;最后,推动碳账户体系建设亦至关重要,通过政府与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记录企业碳排放数据,构建企业碳账户平台,为绿色金融赋能提供精准信息支撑,助力企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6.2 完善绿色金融保障机制

第一,构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江苏省大数据管理中心的核心能力,汇聚各大金融机构的数据资源,合力打造绿色金融综合信息服务枢纽。其中,平台推送政策解读,展示绿色金融产品,加速银企合作步伐。此外,平台内置企业信息管理模块,全面收集并整合企业的环境绩效数据、绿色信用评级等关键信息,构建成为金融机构评估绿色项目潜力、预警企业环境风险的重要数据库,为绿色金融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第二,优化风险缓释措施。首先,通过财政拨款设立专项基金,针对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机构,依据其实际损失按比例实施风险补偿,以降低业务风险;其次,省、市、区三级政府联动,构建专门的绿色担保体系,为绿色产业项目融资提供担保支持;最后,在此基础上,配套实施财税激励与利率优惠措施,激励金融机构与担保基金携手,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有效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增长动力,赋能绿色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构建环境信息披露体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设立“绿色透明度”专栏,形成从市县乡镇到各级单位的层层监督机制,确保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及企业等主体能够主动公开环境相关报告,涵盖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及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等多元化内容,以此提升信息公示的广泛性与透明度。

6.3 构建绿色金融人才梯队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应明确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包括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其次,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整合多学科知识,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环保理念与金融技能的双重培训力度,以提升其在绿色金融项目评估、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新人才。第二,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梯队结构。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端绿色金融人才,构建绿色金融专家库,汇聚来自学术界、行业前沿的学者及领军人物,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确保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有潜力较大的青年才俊通过专家智囊团为从业者、企业家提供专业培训,助力政策精准实施,为绿色金融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深入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评价体系。鼓励绿色金融人才参与实际项目操作,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机构可以设立绿色金融专项基金或项目,为绿色金融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确保绿色金融人才队伍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7 结语

在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的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正引领我国经济迈向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文深入剖析了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绿色金融作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驱动力、可持续发展路径保障的多重意义。本文通过江苏省绿色金融实践的生动案例,展现了绿色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及生态发展中的显著成效。然而,面对企业参与度不高、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有待改进等挑战,本文提出了优化绿色金融工具与服务、完善绿色金融保障机制、构建绿色金融人才梯队等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激发绿色金融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共同绘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蓝图。

【参考文献】

【1】李静.以金融“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4-07-10(A01).

【2】俞海,宁晓巍,张强,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向度[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4,46(6):771-776.

【3】董玉爽,罗文彪.区域性城商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析——以四川省为例[J].中国银行业,2024(5):85-87.

【4】祖兆林.以金融“含绿量”提升美丽江苏“含金量”[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4-05-29(006).

【5】鲍曼君.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4-05-14(006).

【6】房文彬.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4-04-26(001).

【7】王遥.绿色金融为新质生产力加速赋能[J].经济,2024(4):24-26.

【8】郭倩雯.绿色金融赋能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的对策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1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