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下半年我国外贸有望保持稳定发展
2024-09-22王红茹
我国外贸运行量增、质优、份额稳
记者:如何看待我国上半年的外贸形势?
曲维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运行稳中有进,货物贸易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市场活力,呈现量增、质优、份额稳的特点。
从贸易的“量”来看,货物进出口规模达21.2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从每个月的贸易规模看,除了3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3%,其他月份的贸易规模都在高位运行。从贸易的“质”来看,结构在持续优化,出口产品不断升级,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8.9%。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保持较快增长,汽车、船舶出口分别增长22.2%、91.1%。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国外贸运行量增、质优、份额稳,外贸基础非常坚实。
记者:外贸新动能对外贸增长起什么样的作用?
曲维玺:外贸新动能对保持外贸持续增长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商务部着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打出“1+N”政策组合拳,实施一系列促贸助企政策措施。外贸新动能得到加快培育,上半年“新三样”和跨境电商等新动能快速发展。据海关总署初步测算,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22万亿元,增长10.5%,船舶、汽车等优势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培育外贸新动能一方面是顺应市场规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作为,另一方面也是优化外贸产品结构、提升贸易效率、更好地满足最终用户生产生活的需要。从上半年进出口的表现看,我国外贸取得积极进展,也是外贸新动能培育取得成绩的具体体现。
外资出口相对稳定
记者:商务部公布了1—6月我国利用外资数据,今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有所下降,如何看待当前吸引外资的形势?
曲维玺:外资企业一直都是我国进出口的重要力量。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外资企业,这类外资企业生产的商品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另一类是出口导向型的外资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布局,经过近两年的调整,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供应链,已基本调整到位。
随着2023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等24条政策措施的推进,吸引外商外资“走进来”“融进去”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上半年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达2.7万家,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企业更加看好中国市场。总体来看,目前外资企业的出口相对比较稳定,甚至稳中有升,这对我国整体外贸进出口是件好事。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外资企业可能还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上进行一些调整,对我国的货物贸易也会有一些影响。
新质生产力赋能外贸国际竞争力跃升
记者:今年以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外贸出口有什么样的影响?
曲维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是积极的。首先,新质生产力聚焦科技创新,致力于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够为外贸竞争力跃升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具体到出口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比如光伏设备、电动载人汽车和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的热销,体现了科技进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果。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不仅推动了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也为外贸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其次,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通过融合各类创新策略,比如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营效能,研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在促使产业升级的同时,产品也会进行迭代升级,不但能够提高外贸的“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外贸的“质”。所以,无论是外贸企业还是整个外贸行业,都必须积极参与和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我相信,只要抓住这个好的发展机会,外贸运行向好的势头还将继续得到巩固。
下半年我国外贸有望保持稳定发展
记者:随着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上升,我国外贸面临哪些挑战?
曲维玺:今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处于温和复苏区间,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限制措施增多,各国产业政策竞争加剧,可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世贸组织最新监测显示,成员所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显著增多,2024年已生效措施预计影响2.3万亿美元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9.7%,为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美国经济复苏比较快,但是欧洲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复苏相对比较慢,所以对我们来说外需压力比较大。加上一些国家开始对我国出口较好的产品加征关税,下半年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加。总体来看,全年贸易会保持小幅增长态势,但增幅可能没有上半年大,预计增长3%左右。目前来看,我国外贸仍有望保持稳定发展。另据商务部对1.6万家重点外贸外资企业调查显示,超七成企业预计全年出口有所增长。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外贸质升量稳”目标,接下来如何发力?
曲维玺:要实现“推动外贸质升量稳”目标,关键是要在下半年继续发力。下一步要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对冲国际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
在政策上,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在贸易风险防范上,要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出口管制体制;针对进口可能会冲击国内的一些产业,也要出台相应的贸易救济制度,帮助那些受到冲击的企业强化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好多双边机制,帮助企业积极应对不合理贸易限制,支持更多企业依托广交会等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继续深化与贸易伙伴的互利合作,推动构建更广阔的更高标准的全球自贸区网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5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