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写意画的流变过程和对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2024-09-22刘兆丰

艺术大观 2024年17期

摘 要: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瑰宝,是古代文人为了抒发情怀,而精简笔法、以直指人心的方式表现自身品格意趣和精神境界的画派。本文从梳理写意画的流变过程、分析写意画和现代设计的契合点着手,阐述写意画对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以求抛砖引玉,为设计工作者带来些微灵感,共同探索这一领域。

关键词:写意画;流变过程;现代设计

写意,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由来已久。历朝历代,写意画的笔法和文化意蕴一脉相承,不断发展,显示着“超然物外”的东方气质。

一、中国写意画的历史流变过程

(一)南北朝时期的“一笔画”

南北朝时期,陆探微开创了“一笔画”,之后又有宗炳作《一笔画百事图》,开简笔墨戏画之先声[1]。而墨戏画又是写意画的前身。

陆探微的“一笔画”受到了王献之“一笔书”的影响,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2],成为文人士大夫画作标榜气节、强调神韵、重视书法和文学修养的发轫。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圣人心怀大道来感应万物,贤者以澄净的胸怀来体味万象。至于山水,既具有物质形态,又有意趣和灵性。在作画时,画者所绘物象既要与眼睛看到的一致,又要与自己的内心相会意。因内心会意感应到“神”,又因为超越了“神”而得到“理”。“神”本没有具体形态而难以把握,它寄寓在山水形象中,与同类相通。而“理”也同样隐于山形水迹中。如果能将山水的“神”和“理”巧妙地画出,就达到了创作山水画的顶峰。)宗炳这段画论强调了物质形态以外的“神”和“理”,具有哲学意味。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文人往往寄情于文学艺术,隐居于山水之间,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同时期的绘画,以旷达超逸的哲学思想融入绘画中的创作方式始有萌芽。

(二)唐朝时期的“破墨”与“泼墨”

唐朝以来,文人士大夫受到简静清妙、直指顿悟的义理的影响,在画作上也出现了简练超逸的风格。

盛唐时期,王维作为开元中举的进士曾官居右丞,晚年隐居。王维用水墨皴染的方法,改单线平涂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用浓淡墨色相破、渗透掩映来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创作“破墨”山水,开创了水墨写意画的先河。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其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种诗情画意的创作方式为日后写意画的成型注入诗的语言。

中唐时期,以书法诗情、笔墨神韵为特长的绘画又有所进展。王洽开创了“泼墨法”,将墨挥洒在纸或者绢上,如同泼出,或扫墨于卷上,或脚踏手抹,成就了洒脱奔放的画风。黄公望有诗《题王洽云山图》中说:“石桥遥与赤城连,云锁琼楼满树烟。”可见,王洽泼墨画水墨晕染,自成云霞风雨的神妙。

(三)宋朝的墨戏画发端

宋代以来,我国的绘画与文学渐达高潮。文人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品味注入笔端,加之当时哲学和理学思想的影响,笔墨简略而意蕴幽远的墨戏画终成一派。墨戏画的特点是以意写之,气韵生动,其创作主体为文人学士,是由画史画工的绘画转入文士水墨简笔画而形成的画派。文同、苏轼、米芾都善墨戏。在题材方面,除了林木窠石及山水之外,梅、兰、竹、菊“四君子”是被表现得最多的事物。文人作竹、梅图,不称“画”,而称“写”,因“四君子”是植物中高洁之物,不能以色彩描摹其外形的相似,而应以水墨挥洒,随意写出,以其耐寒傲雪的特性来比喻作画者不俗的情思和品格。

南宋时期,梁楷主张大刀阔斧地打破规矩,表现在形式上就是极简风格[3]。他在人物画中开水墨简笔的新格,于草草数笔中得人物之形神。元朝赵由俊说:“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见图1)

(四)元朝的墨戏画高峰

潘天寿说:“元代墨戏画作者,济济多士,可谓空前绝后。”

一般认为,元朝时期因异族入主中原,文化差异较大,文人学士常有效仿竹林七贤远离仕途,或陶渊明归隐田园之意,表达沧桑郁结的愁怀,不以工巧的技法为重,而是不重形似、发挥想象,在绘画上呈现出狂野怪逸的风格。正如倪瓒曾说:“余画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所以画史中有“元画尚意”的说法。

(五)明朝写意画的正式形成

随着历朝历代水墨简笔画和墨戏画的发展,至明朝时,终于形成“写意”画派。

林良的水墨画吸取南宋简劲放纵画法,兼容草书的笔法,创造出纵横放逸、气势雄健的花鸟画新风。一般认为林良是开“写意”画派之画家。

陈淳将书法艺术中运笔时的一气呵成、气韵连绵和疏密错落的结构融入绘画中,形成了虚实层次之美。

徐渭与陈淳共称“青藤白阳”,他兼众家之所长,落笔更为狂放不羁。徐渭的很多画作,近看局部几乎不能分辨所画之物为何,而远看整体却觉此物气韵如神,跃然纸上。他将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六)清朝写意画:中国绘画冠冕上的明珠

清朝写意画的代表人物是“清初四僧”和“扬州八怪”。“清初四僧”即八大山人、石涛、弘仁、髡残。此四人都是明朝遗民,而八大山人、石涛是明宗室后裔。

八大山人继承明代林良、徐渭之所长,加以自己的天赋英才,独辟蹊径。与前辈相比,八大山人后期画作用笔更为疏简,而意蕴更加幽远微妙。其构图精练,有时甚至只有一条鱼、一只鸟、一片叶,却给人恢宏之感,满纸皆活的气象透露出脱俗的风骨。他以直指人心的境界入画,从对外在的关注更多地走向内心的体验,坚持精神的独立,注重心灵深层的交流,具有独与宇宙相沟通的超越感,初显现代艺术的精神(见图2)。

石涛在其画论中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又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肺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这些画论强调了抒发自我胸怀的精神,重视绘画技法的创造性,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现代精神。可以说,八大山人和石涛不仅从画艺技巧上将写意画推向高峰,而且在精神意识上展露出现代先锋精神,其画作可谓是中国绘画冠冕上的明珠。

(七)二十世纪及其后的写意画

齐白石曾有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又曾在日记中写:“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青藤”“雪个”“大涤子”分别是徐渭、八大山人和石涛,“老缶”是吴昌硕。可见,齐白石继承了此四人的绘画技法和风格意气,成为大写意花鸟大师,名扬中外,将写意画的影响带出了国门。

徐悲鸿曾出国留学,走“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创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艺术品位。他将欧洲现实主义的绘画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同时不排斥文人画的传统,在中国优秀绘画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长处。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使用水墨写意兼带工笔,代表了写实主义画家对写意画的探索。

二、写意画对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碰撞及融汇

20世纪初,清末甲午战争后十年中,日本绘画教育传入,成为我国近代美术师范教育的开端。学习科目包含毛笔画、油画、水彩画等,侧重西画。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序》中提出了“中国画衰败说”。1918年,首家国立艺术学院北京美术学校成立,设中国画、西洋画、图案三系。同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成立“画法研究会”,研究重点是中国画,提倡以“科学精神”研究美术;上海成立“天马会”,对西画创作进行检讨,推动中国画的革新,带动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西画启蒙运动”和“国画复活运动”。20世纪50年代的学院教育采用苏联美术教学模式,强调素描的普世性。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现代美术思想涌入,大批艺术工作者在不同的个人课题中寻找发展方向。中国艺术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西学东渐”或“东学西渐”之类单向思维的问题。

与此同时,寻求中西绘画结合的道路成为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探索方向,如林风眠。林风眠自幼习画,临摹《芥子园画谱》,后赴法国学习美术。归国后,他提出了杭州国立艺专“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作时代艺术”的办学宗旨。他努力将西方的油画用东方的语言来阐述,将水墨画用现代的手法来革新,在人物画中用厚重的色彩、简洁而抽象的造型来展现“西体中用”彩墨画的独特创新[5]。

(二)中国写意画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

摄影发明之后,写实主义不再是艺术的主要形式;艺术家的语言能力不是体现为对物象细节的描摹,而在于对物象的变形和基本形的概括能力。即便艺术设计,也更为偏向构成和抽象主义。[6]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方式,与这种变形和概括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

从写意画流变过程中可见,明末清初的写意画大家已经从绘画技法和思想意识两方面表现出现代艺术的特质。比如,八大山人将荷叶画得像一把斧头,把鸭子画得像一块石头,充满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虽处于重压的心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变形与概括的表现方式与现代艺术、艺术设计具有相同的方向。

(三)中国写意画对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中国写意画的形成受三方面的影响甚深,一是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对写意画用笔的影响;二是诗词在写意画中发挥了构建审美意境、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文化氛围的作用;三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精神内涵。这三方面的特点都是西方美术设计中所不存在的。

中国文字属于象形文字体系,书画同源,与西方表音的文字体系大相径庭。因此,以书入画的写意画可谓是中国画中最能突出文化特性的画派。

写意画的创作者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他们的诗词修养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学养形成了“画外功夫”的坚实基础,使写意画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底蕴。

就个人设计而言,在现代设计中借鉴中国写意画的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可大大拓展设计者的创造空间,使设计方案具有民族风格和美感。通过对写意画蕴含的诗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和借鉴,还可提升设计方案在文化、哲学、审美方面的格局和层次。

就促进传统文化复兴而言,与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画写意精神中真、善、美归根究底还是来源于人的生命精神,与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息息相关,引导着人们复归生命本真风光,回归生命自由境界。写意画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趣,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将写意画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能够为中国艺术与世界美术设计文化相融合做出贡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结束语

通过梳理中国写意画的流变过程,可知,写意画因为深受书法、诗词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其他画派更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近年来,我国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但写意画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不多见。探索写意画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可为设计工作者寻找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3.

[2]廖奇琦.陆探微画风考略——兼论“顾陆”之异[J].美术研究,2023(02):51-59.

[3]秦志超.书籍设计中的意境营造:从写意画中借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3(02):60-64.

[4]林明.林风眠画风及其发展研究[J].新美域,2023(12):22-24.

[5]朱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J].艺术市场,2022(11):39-42.

[6]徐磊,冯红飞.中国画写意精神中的真、善、美生成[J].山东艺术,2024(01):90-103.

作者简介:刘兆丰(1976-),女,河北唐山人,本科,中级编辑,从事出版物版式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