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记和东蒋的未来
2024-09-21闫聪聪
镶了金边儿的灰白小云朵们,在蓝绸缎一样柔软的天空轻轻飞。阳光普照,夏日新晴,微风里夹杂着淡雅的香与甜。
忽然,公路一个急弯转至河边,水蜿蜒,路相依,跨过珠泉河,东蒋村到了。
真的出乎意料,竟这般美。
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滨江社区的东蒋村,西依巍巍太行,东接华北大平原,美丽的珠泉河牵着潺潺流水贴村而过,说是村,其实俨然一个城镇的模样,宛若一幅高古的工笔画,随河就势,倾情铺展,每一座房子,每一个院落,都那样匠心独具,古朴之中尽显时尚与华丽。
停车,打听。
街头商铺老板一听是到村委会找来书记的,便随手一指,说:“来书记在那边。”
目光跟着老板的指向望去,只见不远外,一个人走走停停,边走边看,像似在一页一页地翻阅图册,又仿佛在构思美丽的画卷。不时有过往的村民向他打招呼:“来书记好!”
来书记,是建行安阳分行派驻东蒋村第一书记,来中华。
此刻,他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查看观光大道改造进展情况。
这条观光大道的西头,便是享誉中原的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
东蒋村的兴旺,与马氏庄园密切相关。
马氏庄园的老山门朝向东蒋村,而新入口则是东蒋村的东村口,马氏庄园的清代建筑群与东蒋村的仿古楼院互为映衬,二者早已融合在一起。
马氏庄园,是清末头品顶戴、广西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分为三区六路,每路四个庭院九门相照,有“中原第一官宅”之称。庄园古韵沉郁,先不说传统楼院如何美,单是那些木质楹柱、条桌、藤椅,以及散发着古老气息的器具,就似乎已经让时间变得静寂缓慢起来。岁月在这里留下沧桑的印迹,庄园虽不复当年的兴盛与繁华,但它寂静地躺在这片土地之上,那高大斑驳的砖墙、幽暗古朴的木制阁楼、灵巧精美的雕花窗棂,无不诉说着这里的历史繁盛与久远传奇。
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让马氏庄园的名气越来越大,东蒋村“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走出了一条发展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这条新路子,不是来中华这个第一书记第一个提出的,但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修路人”。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老话,却散发着恒久的朴素道理。
“这路,一辈子也修不成。”
“要修路,等天上掉馅饼吧。”
“做梦也梦不到这路能修好。”
两年前,来中华这位建行安阳分行水冶支行副行长,受组织委派来到这里,任东蒋村第一书记。他在心里想: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把事办好,调研为要。他通过走访调研,与村两委成员、镇里包村干部一起“碰头”谋划东蒋村千家万户的事,大家搭成共识:从大家最关心的事入手,先着手解决行路难问题,想方设法修通农田生产路、村南出行路、村北环行路。
可是消息一发布,群众并不看好,群众的话语里满是不信任,每一句话都那么沉重,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既然“做梦也梦不到”,那就得“点”醒梦想。
东蒋村召开了党员会。一向行事低调的来中华果敢地抛出“三点”:一是,第一书记不是官,他是来干事的,“头拱地”也要弄出个样子来;二是眼前“火烧眉毛”的事是想方设法修路,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得干好;三是要带领群众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子,让群众看到未来的美好生活,敢有梦又能梦想成真,尝到“天上掉下的馅饼”。
党员们将信将疑。怕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完了,“第一书记”也该“打道回府”了。
来中华知道,村里人是刀子刻碑,尽说石(实)话,自己必须干出样子,让村里人真正觉得组织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说一千,道一万,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事。
这事,就是让群众“梦不到”的事,成为摸得着的现实。
必须干,还得马上干。
来中华开始了“化缘”之行,先到社区、镇里,再到区里、市里有关部门,天天跑,一天来回几趟,一段时间跑下来,终于争取到各方支持。
资金有了,材料有了,施工队进场了,群众看到他更忙了,一天到晚在施工现场协调难题,盯着新路一寸寸向前生长。
三条田间坑洼的泥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群众“做梦也梦不到”的事,变戏法似的摆在了眼前。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来书记天天就不停事。”
群众说的“不停事”,是为忙碌的来书记点赞。
农田生产路刚一修好,他就将目光转移到了村南,这里紧邻珠泉河,本应是风景最美的一段,却因一条小土路,影响了人居环境。
不容多想,必须找钱修路。
找钱是不容易的。来书记打心底坚信,千难万难,干起来就不难。
他的干劲拼劲,赢得了“大后方”的鼎力支持,建行安阳分行坚持驻村“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持什么,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对东蒋村发展给予政策、人才、资金等全方位帮扶支持。单是这一次支持的“真金白银”,不仅将村南的小土路变成了大马路,而且还清理了村北的“垃圾山”,铺筑了“这辈子都修不成”的环村路,与路相伴的是村西一道高标准的防洪渠。
“天上真的掉馅饼了。”
“来书记,为村里立了一大功。”
群众竖起了大拇指,而来书记依旧“不停事”。
二
“天上又掉下一个大馅饼。”
“咱村的好日子来了。”
“东蒋这是要变为城市了。”
这一次,东蒋人兴奋的事,是一件大事,马氏庄园景区要扩建,将游客接待中心建在东蒋村东村口,这就意味着东蒋村成了景区的一部分。
村庄变景区,对一个村庄来说,这是天赐良机。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来中华和村两委成员、包村干部,憋足了劲儿,要带领群众闯出一条发展文化旅游的新路来。
“这事不谈,谁来说都不行。”
“把天说破了,也不同意。”
“这么好的‘风水’,不能动。”
建游客接待中心,需要征用的土地上有100多个坟墓。没有一家同意迁,给来中华和村两委成员“当头一棒”。
这里的坟,有的已有二百多年,属于村里一个大家族,传承至今为“四股七代”,有700多口人,其中,有为官的、做学问的、经商办企业的,都认为祖坟“风水”好。
祖坟,承载着后人对先辈的尊重与缅怀,是对前人的追忆象征,也包含着对后代的祈盼,是后人心灵的寄托、兴旺的寄托、繁衍的寄托。不少人认为,祖坟是讲究“风水”的,真要迁坟那得选更好的“风水”,否则,会给后人带来灾祸,这种封建思想在一些农村根深蒂固。
“不能换地方建游客中心?”“‘风水’不好我家出了问题怎么办?”村民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对这些问题,来中华和村两委成员研究制定了“摸清底子、宣传开路、党员带头、移风易俗”十六字方针,可是,工作做了一大堆,好话说了一箩筐,迁坟的方案讲了一遍又一遍,群众依旧各有陈词。
迁坟工作出师不利,开局就是“僵局”。
来中华和村两委成员一筹莫展。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来中华于深思之中寻求破局良策,一天,二天,三天……突破了第一书记每周“五天四夜”的工作规定,干脆,周末不回家,与村两委成员开“诸葛亮会”。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
大家在“头脑风暴”中,找到破局之策,那就是群众的事让群众说了算。来中华提议,成立以迁坟群众为主体的迁坟工作组,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很快,“四股”推选代表作为工作组成员,并由威望高的成员担任工作组组长。工作组代表“公家”办“自家事”,开始忙碌起来,挨家走访听意见。
总的意见还是不同意,不过,态度有了缓和,有的提出往哪儿迁,有的提出补偿标准能不能高点,还有的提出新坟地要有好“风水”。
来中华与村两委成员认真听取工作组汇总起来的意见,一项一项商量,拿出解决方案,再让工作组征求群众意见。
这个时候,来中华自个儿依旧“不停事”,与工作组一起,和群众座谈讲道理,讲村里发展的大道理,讲迁坟受益的小道理。
迁了坟,才能建游客中心,发展文化旅游会开启一条东蒋村走向美好未来的发展新路;坟地紧邻大路,又处于村庄包围之中,已经不够“幽静”,村里规划了一处好地块,趁机迁移,未尝不是好事。
来中华记不清谈了多少次话,记不清消除了多少群众顾虑。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苦口婆心等形容词都不为过。回到家,妻子笑他:“平时不爱讲话,这次嘴上长茧没有?”笑归笑,他欣慰的是,几个月下来,总算找到了问题突破口。
道理讲通了,症结也就打开了,群众心里的坚冰融化了。群众看过规划的新墓园,满意了;看到补偿标准,满意了;看了迁坟方案,满意了。
工作组组长带头迁祖坟,工作组成员、“四股”代表带头迁祖坟,还有涉及到的党员、干部带头迁祖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诚恳的态度,过细的工作,打赢了一场迁坟攻坚战役。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也没有发生一起请客摆酒事件。
39eb5d71b3bf16246de1fddae9eb7558作为第一书记的来中华,虽是一名参加工作近四十年的老党员、老干部,仍在内心深深感受到,群众的感情是最淳朴的,只要真心诚意、公平公正地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拥护;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个法宝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珍惜。
小坟地变成了大墓园,从村边迁到了“顺风顺水”的宝地,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村里,真给咱办了件大事。”
“来书记,真是咱的贴心人!”
“迁坟这个硬坎过了,村里可以大发展了。”
东蒋人是质朴的,男女老少由衷点赞。
三
善弈者谋势,善谋势者致远。
西有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南临现代化企业沙钢永兴特钢集团,东接大型民企汇鑫特钢公司,北依殷都区新型制造产业园区,东蒋村的资源禀赋可谓得天独厚。
将资源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来中华与村两委成员谋划了东蒋村的未来愿景:
建拦河坝,造滨河游园,发展东蒋民宿;
改造路面,美化街巷,提升东蒋品位;
引进商户,帮扶企业,振兴东蒋产业;
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超物流、现代农业,逐步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新东蒋。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来中华意识到走好脚下路,全靠车头带,党员做表率。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来中华作为第一书记与村党支部委员认真梳理,提出东蒋村党建工作思路,坚持以创建“五星”党支部为引领,增活力、鼓干劲、强堡垒。思路很简要,却要一步步落实。组织党员先后到延安、梁家河,砥砺初心,坚定发展信心;又组织党员到林州市晋家坡、下里街、桑耳庄观摩学习,开阔视野,增强干劲闯劲。信心足了,干劲大了,东蒋村的发展节奏也随之加快了。
事实证明,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如今的东蒋村,村内,观光大道“容光”焕发;村外,农业种植园分外“妖娆”;村南,紧依珠泉河,六座民宿“河景房”已经建成;村东,马氏庄园游客接待中心征地搬迁完成,其不远处,一栋现代化的9层拆迁安置住宅楼,成为了东蒋新地标。
东蒋村春有花、夏有果、秋多彩、冬“最暖”,“最暖”是有底气的,这里已经实现了冬季集中供暖,村民们的喜悦和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环境美了,人心齐了,发展的节奏更快了。东蒋村的商户、企业正开足马力往前拼。
马力再大,也有自身力量不足的时候。
麻椒鸡,是东蒋的特色美食,夹起一块鸡肉放入口中,那酥烂的肉质、香醇的汤汁与麻辣的味道交织在一起,令人止不住想起家的味道。这里的麻椒鸡,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浓浓的乡愁味道牵挂着无数人的肠胃。东蒋麻椒鸡味道好,可是产量低,要扩大生产规模,资金成了拦路虎。让东蒋麻椒鸡“飞”得更远,第一书记来中华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银行贷款30万元,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一臂之力。
伞骨,是支撑雨伞的一条一条的骨架。东蒋村,有一家伞骨厂,规模不大,技术含量却不低,市场认可度也高。可是,要拓展更大市场,同样遇到了资金难题。来中华没有夸海口,而是忙奔波,跑了10多家银行,为企业争取贷款100多万元,生产的伞骨撑起了“好大一片天”。
企业的事、商户的事、大家的事,来中华事事关心,接近花甲之年的他,要在退休前多为群众办些实实在在的事,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
平日里,来中华早就突破了朝九晚五的银行工作时间规定,不分早晚,不管节假日,他满脑子想的是东蒋村的事、东蒋人的事,一件事一件事压在他的心上,时间长了,心就不堪重负了。
村里人看到,每天“不停事”的来书记似乎瘦了一圈。
来中华也觉得有时心脏会发闷,还有些疼痛,症状越来越重,他不敢再怠慢了,2023年10月,他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要他立即住院手术。安放好两个心脏支架,医生让他多住院休养几天。他说,村里的事离不开,不能多住。医生说,休养不够会有生命危险,天大的事也不能拿生命当儿戏。他说,这一段村里拆迁工作就是天大的事,住久了心里更急。医生拧不过他,千叮咛万嘱咐,要他每天多休息,少工作,定期来医院检查。
出院后的他,又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将医生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可是,人终究不是铁打的,2024年元月,他正在与群众谈话时,心脏“又不给力了”,疼痛实在难忍……这一次,病情明显加重,医生又给他安放了三个心脏支架。
东蒋人被他的敬业精神折服了,动情了,流泪了。听说他驻村两年期快到了,更是舍不得。
“来书记真个好干部。”
“可不能让来书记走。”
“来书记,在东蒋村干到退休吧。”
这是东蒋人的心里话,已经在内心深深爱上了来书记。因为来了来书记,东蒋村旧貌展新颜“换了人间”。街巷里,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的标牌,还有家风家训牌匾,像一个个音符,唱响美丽的歌谣。商铺里,游人如织,悄悄散发时尚之韵。车间里、田园里,忙碌的身影折射东蒋发展的节奏。夜色里,东蒋村更加流光溢彩,此起彼伏的歌舞声、吆喝声、车流声,开启了东蒋“农村地方、城市生活”的未来节拍。
东蒋人有福,组织上给派来了来书记。
东蒋人感恩,来了来书记,东蒋的未来已来。
东蒋人坚信,东蒋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
闫聪聪,女,出生于1988年。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奔流》《中国建设报》等报刊。供职于中建七局建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