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谒武侯祠

2024-09-21朱时雨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8期

滚滚长江东逝水,物是人非事事休,王朝更迭下数不尽的历史名人成为时代洪流的朵朵浪花,化为文化符号助推潮水奔流。我溯源漫长的历史长河,回到群雄割据、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怀着对历史名人的敬畏,我来到悠悠蜀地武侯祠面前,只为寻找一朵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浪花,一朵专属于诸葛孔明的浪花。

武侯祠又名孔明庙,位于成都市区偏南一隅。葱郁的大树,宛如屏障拱卫着这神圣之地。门前是朱红的飞檐和匾额,红白结合的配色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我立在门前,吹着绿荫下的清风,看着醒目的“武侯祠”三个大字,想到其中魏然屹立着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神情也随之严肃庄重起来。

踏入殿内,映入眼帘的是三绝碑。三绝碑镌刻于唐代,由裴度撰文、柳公书、鲁建镌刻,三人皆为顶尖人才,文章、书法、镌刻皆精妙绝伦,因而得名三绝碑。四川节度使武元衡为表达对诸葛先生的仰慕之情,铭记其丰功伟业,特地到武侯祠撰文立碑,缅怀蜀汉丞相。旁边即为明碑,两块厚重的石碑上镌刻着隽永的文章,书写着孔明先生的勇武智慧,成为后人深入了解那段风起云涌历史的活化石。

参拜之人络绎不绝,无论男女老少皆慕名而来,瞻仰这位出类拔萃的蜀国丞相,武侯祠香火绵延至今。遥想明代,蜀王朱椿为瞻仰先帝来到汉昭烈庙,随后参拜武侯祠,惊觉武侯祠香火更旺,不满于臣子在百姓心中地位高于君王,深感此现象不合礼法,遂将武侯祠移到了汉昭烈庙之后。“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民国邹鲁曾写道。诸葛孔明建立了百世流芳的历史功绩,于百姓心中是足智多谋的蜀国丞相,是心系天下的堂堂国士,是鞠躬尽瘁的忠贞臣子,因而百姓不顾君尊臣卑,不顾严格礼法,将此庙称为武侯祠,以表对这位先贤的敬意。

缓缓抬首,目光聚焦到高高悬挂着的“明良千古”匾额,惊奇地发现其“明”的左偏旁为目字旁。询问当地人后得知此为清代所书,考虑到对前朝的避讳,亦或是以此表明刘备慧眼识珠,伯乐千里相逢成就千古伟业,为后世君臣树立起典范。此时我忆起中学必背的《出师表》,前篇立下破釜沉舟对抗敌军之决心,情感真挚文采飞扬使其流传千古,后篇全方位分析应对之战术,课本上的文字与此地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完整地展现了孔明先生的全貌,诸葛亮的形象在我眼里更加光彩照人、栩栩如生。

再向前走,便看到位于中间的刘备像,塑像身披金装,手拿玉龟。出身贫寒的他却有着与其出身截然不同的博大胸襟,以慧眼审时度势抓住了汉末时代变迁的契机,龙门起义结识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成就为后人传颂千古的霸业。遗憾的是,刘备在位仅两年就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于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后来的故事也都耳熟能详,诸葛亮力挽狂澜,战死沙场;刘禅无所作为,乐不思蜀;刘谌反抗无果,自杀殉国。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将刘备殿进行修改,拆掉了毫无作为的刘禅的塑像,将一心为国的刘谌的塑像置于刘备旁边。

从刘备殿向下走十一个台阶,正前方便是大名鼎鼎的武侯祠。自古以来中国建筑以中轴线对称进行构造,越往后的建筑其中供奉的人物地位越高。清代统治者为维护礼法和统治者的地位,将刘备殿到武侯祠之间设置十一个台阶,十一个台阶意为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十一年,君上臣下的布局凸显了君臣之别,维护了君主威严。中间“名垂宇宙”的匾额以夸张的修辞手法称赞了诸葛亮的雄伟功绩。两侧对联名垂千古,享有中国十大对联之一的美誉,为清代赵藩所写。赵藩因深感当政者在治蜀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而追念诸葛亮治蜀业绩,挥笔撰联以笔谏当政者。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意为自古以来懂得军事的人不是好战之人,而是善于攻心之人。诸葛亮不莽撞好战,对孟获则“七擒七纵”最终服其心智。以善于攻心实现服众与治国。古语曾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下联即为来到蜀地不能盲目治理,诸葛亮因地制宜,审时度势,鼓励百姓读书且兴修水利。既表达出赵藩对诸葛亮功业的缅怀,又从诸葛亮治蜀经验教训中提炼出警世后人应如何安邦治国的道理。

诸葛像立在正中间的位置。他的人生分为前二十七年和后二十七年,前二十七年苦读书目,深藏山中观察天下大事,刘备三顾茅庐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此后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火烧赤壁烧出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之后仍作为忠臣和能臣维持蜀汉政权,最终战死沙场。

抬眼望去便是静远堂,《诫子书》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身为丞相却生活简朴,以身作则教育子孙与百姓保持朴素作风。与此同时屋顶悬着刻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乌木,昭示淡泊宁静的昂贵乌木正是诸葛孔明身居高位却光明磊落、严于律己的写照。

怀揣着对孔明先生的敬重之情,我缓缓走出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武侯祠。随后看到了“喜神方。”喜神是中国民间神,据说产生于唐代。千百年来人们祭祀喜神,是为了祈求喜神保佑,全年吉祥如意。全国不少地方春节期间都有祀奉喜神的风俗。在老成都百姓们的心目中,他们信奉喜神每年正月初一出现在南边方位,武侯祠正好是成都南郊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祠庙,因此武侯祠供奉的诸葛亮等人一直是蜀中百姓心目中的圣贤和英雄,他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值得祭祀和敬仰。因而每年正月初一成都人都纷纷往武侯祠,观喜神方,敬诸葛亮,祈来年运。久而久之变为一项成都民间传统习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再向前走几步,迎来的是汉昭烈皇帝之墓。只有一个石碑立于其上,后方是堆起的土堆,显得朴实无华。相传刘备作为明君,不愿劳民伤财,后人为表对刘备的尊重,遵循其意并未对其丧事大费周章地处理,而是选择简易的方式修建刘备与夫人的陵墓。

站在殿外,望着眼前一片苍翠,我不由得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之前对武侯祠的理解仅限于三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诸葛亮功绩的集中体现,仅浮于经书表面。如今亲自站在蜀地,站在几经战乱仍保留至今的武侯祠的门外,与眼前手持羽扇、目光如炬的诸葛亮塑像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诸葛亮。

一个智勇双全、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蜀国丞相,一个值得被称为国士无双的贤人,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符号。诸葛先生伟岸的形象仍历历在目,留下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仍启人奋发。我回溯到三国的河岸,寻到了这朵名为诸葛孔明的浪花……

作者简介:

朱时雨,东北大学2023届学生,爱好文学,偶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