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探索、规训逻辑与价值传达

2024-09-21王均健

美与时代·下 2024年8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败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以反腐扫黑为题材的电视剧在荧屏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神话”,呈现类型化的创作趋势,有着相似的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方式与社会功能,同时也呈现出类型自觉演进的趋势;在文化表征上,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表征出微观权力的规训逻辑,观众在获得快感的同时也接受了规训,同样这种规训也体现在对于“他者”的规训中。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再生产建构属于自身的话语,但也避免不了被收编的命运;在价值传达上,传达出儒家的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平等自由与性本善的思想,同时在无意识中传达出官本位、暴力、色情等不良的价值观。

关键词: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类型;文化表征;规训;价值传达

2004年,由于涉案剧的创作中存在大肆渲染色情、暴力等场面,同时部分作品存在对于现实的刻画过于阴暗、对于人性的贪婪与虚伪的展现过激等问题,国家广电总局不建议涉案剧在黄金时段播出。于是,涉案剧的创作进入了停滞时期。“十八大”以来,国内在扫黑除恶反腐斗争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之前涉案剧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涉案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也很难进入黄金时段播出,因而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很少引起观众的注意,创作者在选择题材时也会谨慎对待。2015年,广电总局在部署反腐剧的工作时指出:“每年电影最少一两部,电视剧最少两三部,而且必须是精品。不能一写反腐剧就写成案件剧,一写公检法就写成劳模剧。”[1]在此背景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脱颖而出,成为观众热议的反腐话题。此后便陆续出现了《扫黑风暴》《破冰行动》《猎毒人》《巡回检察组》《狂飙》等以反腐扫黑为题材的电视剧,它们呈现出类型化的特质,在文化上表现出一种微观权力对于观众的规训,同时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在传达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导向。

一、类型化的赓续与探索

“当类型作为一种在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默认的‘契约’而存在,类型电影就是一个给予这样的契约以荣耀的实际事件。”[2]24经典好莱坞以类型片著称,在其发展过程中,诸如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等各类型片也逐渐走向成熟。这种类型片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某一类电影获得成功,其他制片厂便按照程式化的方式进行拍摄而形成的,这种类型片往往是流水线式的。“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类型化特征。”[3]121涉案剧、反腐剧、刑侦剧、扫黑剧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涉及反腐与扫黑。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败以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开展,反腐扫黑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话题,荧屏上出现了一批以反腐、扫黑为题材的电视剧。当前的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逐渐呈现类型化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与社会功能这三方面。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在类型化的基础上探索和突破,呈现出类型杂糅的特点。

(一)多线叙事的叙事策略

近年来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多采用多线叙事来表现正反两方的对立,多呈现为贪污方与反腐方、黑恶势力方与扫黑方,腐败-反腐、黑恶势力-扫黑成为剧中的二项对立结构,且多采用大团圆式结局的叙事策略。《人民的名义》采取多线叙事的叙事策略,呈现了三条叙事主线,分别是政法系统内部反腐的主线、官场中政治权力斗争的主线以及呈现人民在反腐斗争中遇到问题的主线;《扫黑风暴》采取以中央督导组与绿藤市当地的黑恶势力斗争为主线,以麦自立失踪案、徐小山姐弟受害案、菜霸案等支线相互交叉的多线叙事策略;《破冰行动》有着扫毒打黑、水伯寻凶、赵嘉良辅助扫毒的多线叙事。《巡回检察组》采取以东川省巡回检察组组长冯森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黄四海、米振东和沈广军在监狱中的故事为辅线式的叙事策略。《狂飙》中的多线叙事策略通过三重时空交错的手法,将不同时间节点的故事情节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世界。同时该剧还结合了以教育整顿指导组的扫黑线,高启强的发家史这两条主线,以及安欣的成长线等辅线来展开,这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沿袭了以往涉案剧中多线叙事的叙事策略,鲜有以单线叙事的电视剧,原因是多线叙事能增强电视剧中的悬疑感,激起观众的看剧兴趣。

作为正义化身的主角被栽赃陷害,反腐扫黑一度陷入僵局的情节设置也是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中重要的叙事策略。在《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遭到高育良、祁同伟和肖钢玉联合的诬陷而被停职;《巡回检察组》中冯森因涉嫌谋杀宋丽敏而被停职;《扫黑风暴》中李成阳因被诬陷遭警队开除;《破冰行动》中李飞在执行缉毒任务时遭到诬陷而被停职;《狂飙》中安欣在每次调查取得进展时都会受到阻挠,以至于在一次执行任务后被降职为交警。此外,大团圆式的结局也是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中重要的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经常与剧中的社会功能相联系。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利用被诬陷而遭停职的情节设置来激发观众的正义感,观众相信正义必胜,被诬陷的角色也终将得到平反,结局往往是正义得到伸张,腐败官员以及黑恶势力得到惩治,这也满足了观众对于类型电视剧的期待。

(二)二元对立式的人物塑造

近年来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的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官员、企业中的领导者、百姓。反腐、扫黑剧中的官员分为反腐扫黑斗士与腐败官员。《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扫黑风暴》中的何勇、《狂飙》中的安欣、《猎毒人》中的吕云鹏、《破冰行动》中的李维民、《巡回检察组》中的冯森都是剧中所设计的反腐扫黑斗士。而腐败的、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官员与反腐扫黑斗士或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在剧中,或继续藏匿在官场内部。《人民的名义》中的丁义珍,《扫黑风暴》中的胡笑伟、董耀、贺芸等,《巡回检察组》中的武强、《破冰行动》中的李春生、《狂飙》中的赵立冬等人都是剧中腐败官员的代表。代表正义的反腐扫黑斗士与代表罪恶的腐败官员、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官员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人物角色。

剧中另外一组二元对立的角色是企业中的腐败者或黑恶势力与普通的民众群像。《人民的名义》中的赵瑞龙和蔡成功、《巡回检察组》中的许文广、《扫黑风暴》中的高明远、《破冰行动》中的林耀东、《狂飙》中的高启强等都是企业中的腐败者,他们勾结官场中的官员,导致官场中的官员腐败,充当他们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这往往导致无辜的百姓成为受害者。《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的工人因为蔡成功与腐败官员勾结而损失惨重;《扫黑风暴》中的高明远通过与绿藤市的腐败官员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它为高明远的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和庇护,导致百姓的权益受到侵害;《破冰行动》中的林耀东作为塔寨村制毒贩毒网络的核心人物,与当地多位官员勾结,这使得毒品问题在当地日益严重并蔓延至周边地区,导致许多百姓因吸毒而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狂飙》中高启强与当地的官员勾结,强拆度假村项目,使得许多百姓利益受损。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通过构建这两组二元对立的角色,深刻揭示出官场腐败的阴暗面与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这种对比鲜明的角色设置在无形之中勾勒出了剧中的复杂矛盾冲突,以此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类型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介绍西部片时指出:“西部片的深层实际就是神话。”[4]好莱坞类型电影有着一种社会力量,观众在西部片中将英雄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想象性地解决社群中的冲突问题。“好莱坞电影在非常有效地提出问题的能力上,要远胜于它们回答的能力。”[2]41好莱坞类型电影在影片中提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以此来与美国意识进行谈判从而解决它们。随着近年来国家反腐败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开展,反腐扫黑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与热点。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如同昔日的西部片,同样编织着一种现代神话。但这次,它们是通过正义凛然的反腐斗士与扫黑英雄,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音。这些剧集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大团圆叙事的偏好,也深刻触动了观众对于腐败现象普遍憎恶的集体无意识。

然而,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虽生动呈现出当前反腐扫黑斗争的复杂图景,如《人民的名义》中的大风厂风波、《狂飙》中下岗工人的艰辛历程、《扫黑风暴》揭露的菜霸与美丽贷等社会阴暗面,但是该类题材电视剧却往往止步于对这些问题的想象性解决,而未能深入剖析腐败与黑恶势力滋生的根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这种处理方式,虽能激发观众的共鸣与愤慨,但在促进社会对深层次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上尚显不足。

(四)类型的自觉演进

“类型电视剧固然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和表现,与风格化的个性创造似乎是极为对立的,但是类型剧的程式化与超越性并非水火不容,在遵守相应程式要求的前提下探索与突破,从而形成某种事实上的超越性。”[3]114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并没有局限于类型化的创作,类型化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便知道结局,而剧中类似的视觉图谱与叙事策略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近年来的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在类型化方面逐渐自我演进,呈现类型元素杂糅的趋势,但即使是剧中杂糅了许多类型元素,反腐扫黑类型依然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融合了侦探与悬疑的类型元素,在作为反贪局的侦查处处长的侯亮平搜集各种证据来查处腐败干部的同时,谁是山水集团的保护伞、陈海是被谁陷害致死等悬念吸引着观众,观众和侯亮平通过推理来一步步地接近真相,将背后的腐败问题揭露出来。《狂飙》中融合了警匪、刑侦、悬疑、家庭伦理的类型;《扫黑风暴》中融合了悬疑、谍战、爱情等元素;《猎毒人》融合了犯罪、悬疑、谍战与动作等元素;《破冰行动》中融合了悬疑与犯罪。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与人物塑造方面也自觉地进行探索。《破冰行动》在叙事上借鉴了美剧中的“纵横字谜”式的叙事策略,在情节讲述上刻意留白,这一多线索叙事的策略,使得剧情环环相扣,制造悬念。《狂飙》在叙事上运用三重时空的创作模式,即选取了2000年、2006年和2021年三个时间段展开剧情,这也是经典好莱坞影片中警匪片所采用的结构模式。通过展现安欣与高启强之间正邪两股势力的“狂飙”与悬念迭起的案件侦破过程,该剧成功地塑造出了具有“人物二重性”的正反派人物,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复杂的人性与跌宕起伏的人生。

“‘宫斗’已然成为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想象历史和言说现实处境的最佳隐喻。”[5]类型剧作为当下文化语境中具体的表征,是当下文化神经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反映,对于揭示当下文化现状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满足了当下观众对于权力的想象、对于当下社会公平正义的期许。

二、微观权力对大众的规训与收编

权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及微观权力这一概念,在福柯的论述中,微观权力主要是用于规训,而这种规训往往以一种隐蔽的方法进行运作。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表征出了这种微观的权力关系,这种微观的权力规训了观众与“他者”。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对抗主流话语以此来建构自身的话语,但是也避免不了被主流话语收编的命运。

(一)微观权力对他者的规训

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认为,现代的惩罚方式是:“一个司法保持克制的乌托邦,夺走犯人的生命,但不让他有所感觉;剥夺囚犯的全部权利,但不造成痛苦;施加刑罚,但没有任何肉体痛苦。”[6]在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中,不论犯罪分子如何逍遥法外,他们最后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对于黑恶势力具体的制裁体现在法庭上的审判、监狱的关押等。电视剧对于黑恶势力的惩罚并没有大肆渲染酷刑,而是减少了酷刑场面或者将其隐藏起来,多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惩罚,从而对剧中的犯罪分子进行规训。同时主流话语借助电视这种媒介来对屏幕前的观众进行规训,观众在观看时会自觉地接受这种规训。

在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中,由于男性经常作为话语的讲述者,无论是在官场、商界还是生活当中,而女性往往是作为相对于男性的“他者”而存在的,因此,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也表现出了对于“他者”的集体规训。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小琴姐妹在商界要依附于男性,李达康的妻子欧阳菁利用职务便利贪赃枉法给李达康造成了许多不便,梁璐和吴惠芬成为祁同伟与高育良婚姻的牵绊,剧中的女性几乎没有独立意识,她们在官场、商界与家庭中往往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除此之外,《巡回检察组》《扫黑风暴》《破冰行动》与《狂飙》中的女性也多被塑造为“他者”而存在。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大多迎合了男权的意识形态,将女性塑造为“他者”,作为客体的“他者”因而处在男性的规训下。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意识形态性很强,屏幕前的女性在观看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时也被进行了“温和的”规训,在观看时便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带有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思想。

(二)微观权力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

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将大众的快感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便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7]68。费斯克进一步指出大众的这种快感,“既包含生产者的快感,也包含冒犯式的快感”[7]70。大众在接受反腐扫黑剧的规训式文本时,既在被规训时获得快感,也在抵抗这种规训式文本的同时获得快感。大众的抵抗通常表现为对规训式文本进行再生产,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将规训式的文本转换成生产者的大众文本,然后在此过程中获得快感并创造出属于大众的话语。《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和李达康作为复杂多面的角色,在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在电视剧《狂飙》中,高启强从草根逆袭的发家史,也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认同。在《人民的名义》与《狂飙》爆火的同时,祁同伟、达康书记与高启强分别成为剧中最为火爆的角色。原因在于祁同伟、达康书记、高启强能够与大众产生认同、共情,并且青年亚文化群体对其进行了再生产,如将祁厅长、达康书记、高启强等人做成表情包,在口头不断提及他们的名言,“吃不饱饭的穷孩子,哪有什么资格谈恋爱(祁同伟)”“有权不能任性,但是可以谋私,是吧(李达康)”“告诉老莫,我想吃鱼了(高启强)”。青年亚文化群体还巧妙地借用剧中的经典台词与情境,如“老师,我太想进步了”这句饱含讽刺与自我反省的言语,以及“学外语”这一富含隐喻、引人深思的梗。同时,在短视频直播的舞台上,青年亚文化群体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角色模仿秀,尤为突出的是对《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与《狂飙》中高启强等角色的演绎。青年亚文化群体还在口头与网络上传播着他们的经典语录,如“老师我太想进步了”“工作的时候称职务”“风浪越大,鱼越贵”等。

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再生产对主流话语及其霸权力量进行对抗并以此来获得快感,释放自身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他们通过这种对抗的方式来建立自身的话语。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在对抗主流话语时避免不了被收编的命运。胡疆锋与陆道夫在《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中指出:“亚文化的抵抗风格产生以后,支配文化和利益集团不可能坐视不理,它们对亚文化进行了不懈的遏制和收编(incorporation)。”[8]亚文化群体所生产的文本在商业和意识形态层面被收编。在商业层面上,商品工业将亚文化群体再生产的符号(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所说的“胜天半子”出自小说《天局》、达康书记的周边与同款产品、电视剧《狂飙》中的《孙子兵法》、干嚼咖啡、猪脚面)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使其成为有利可图的商品,并将其普及大众,于是青年亚文化所建构的话语在商业层面被收编。在意识形态层面,主流媒体将亚文化再生产的文本进行接纳(主流媒体对于大众再生产的文本的使用),并将其纳入到主流文化的势力范围之中。

三、价值传达中的利与弊

近年来,观众在接受了大量古装玄幻、都市爱情题材电视剧泛娱乐化的灌输之后,更喜欢看到对于现实问题关注的电视剧,于是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异军突起,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狂飙》等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一经上线后便火遍全网,在荧屏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在经历了整改后,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吸取了涉案剧以及反腐剧的经验与教训,对腐败现象进行批判,但并不过分展示腐败现象、展示黑恶势力犯罪过程,也不对犯罪细节进行精确的展示。电视作为一种媒介、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工具,是主流话语的传声筒,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往往会传达主流的价值观,但是这也难以避免创作者在无意识之中所传达的不良价值观。

(一)传统儒家的家国价值观

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传达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是儒家思想对于大同社会的一种期许。“天下”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指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民众。“公”是与“私”相对立的,“公”只有在“天下”这一空间中才能发挥其意义,因此“公”这一概念也就蕴含了“公天下”。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为公”“天之民生,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平天下,谓均评也”“为天下之大公”里都蕴含了“公”。天下为公顺应的是民众,而非君主,只有追求人民的福祉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这一理念在现代则表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他们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致力于清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正是“天下为公”思想的体现。《狂飙》中的安欣等警察,他们为了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和安危,这种精神同样契合“天下为公”的思想。

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传达出了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识到了平等公正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要性,他曾提到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贪污、腐败官员不管是逃往国外还是继续藏匿于官场中,最后他们都受到了法律的审判,并没有任何贪污、腐败官员逃离了法律的惩罚。山水集团与大风厂的老板使得工人的利益受损,但是在反贪局与公安机关的努力下,权益重新回到了大风厂的工人们手中。在《扫黑风暴》中,督导组与绿藤市的黑恶势力进行正面交锋,揭开了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并将腐败官员与黑恶分子制裁。《狂飙》展现了警方与黑恶势力的斗争,在督导组进入京海后,通过公检法各部门的努力,成功地铲除了以高启强为代表的京海市的黑恶势力团伙,同时也清除了政法队伍中的腐败官员。人民与黑恶势力以及腐败官员之间的矛盾也是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通过传达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的思想,以此来想象性地解决社会矛盾,使人民摆脱黑恶势力与腐败官员的压迫。

(二)官本位及其消极的价值观

近年来的扫黑反腐电视剧在传达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导向。首先,部分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对于反派人物塑造的笔墨过重,导致观众更认同于反派人物并对其产生怜悯之情。“官本位意味着将做官和升官作为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并将官职按照大小在意义体系中进行价值排序。”[9]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有着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官本位的崇拜,他将当官、升官作为自己的追求。毫无背景、寒门出身的祁同伟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考上了政法大学,为了挤进上层阶级,他违心地在汉东大学操场上下跪向梁璐求婚,娶了比自己大十岁的老师。这一跪使得祁同伟彻底向梁璐背后的权力妥协,此后祁同伟在官场平步青云,迅速当上了公安厅厅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一旦为官,整个家族沾光,祁同伟在当上公安厅厅长后便开始安排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工作,连高育良也讽刺祁同伟想把村里的野狗抓来当警犬,让它也可以吃一份“皇粮”。剧中的祁同伟深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从缉毒英雄堕落为贪污腐败的人民公敌。

祁同伟的遭遇与许多观众的遭遇相似,许多观众也是寒门出身,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用武之地,故这一人物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对其产生怜悯之情,祁同伟因而成为观众心中的“悲剧英雄”,这使得观众在认同祁同伟时也容易接受这种“官本位”的价值观。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中的反面人物的官本位思想也容易在无意识中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近年来随着考编考公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想进入体制内工作,以至造成了恶性竞争——内卷。

在电视剧《狂飙》中,作为经历了90年代下岗潮的工人子弟高启强更能够让观众产生认同,并对其产生怜悯之情。他父母双亡,在市场靠卖鱼为生,同时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兄妹三人同吃一碗猪脚面的故事更是让观众感动。剧中高启强被塑造为重情义、感恩的角色,观众通过认同高启强的角色,了解了黑帮老大的发家史,于是观众对于高启强这一角色产生共情与怜悯之心。但是,青少年在认同高启强这一角色时容易学习他的这种黑恶势力的做法,如行贿、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杀人、绑架以及组织和领导黑社会。这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价值导向,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部分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过度渲染暴力场面,导致许多现实问题被忽视。电视剧《猎毒人》中表现的制毒、贩毒场面过多,同时该剧中的死亡场面居多,导致电视剧一味地表现两大家族犯罪的场面,犯罪分子楚莹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等。这都是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在创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电视剧《扫黑风暴》中,孙兴在黑恶势力与警方内部的庇护下故意杀人、强奸、吸毒等行为很容易误导青少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都过分地渲染暴力场面,这种现象仅存在于个别电视剧作品中,但是即使没有过多地进行暴力色情场面的渲染,这些画面也容易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范本。这也需要社会在电视剧之外对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进行正向的引导。

四、结语

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展现国家扫黑除恶反腐败的题材的电视剧,在类型化、文化表征与价值传达方面呈现出了诸多特点。这与国家反腐斗争利刃向内,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以及打压严惩黑恶势力,撕破黑社会团伙的保护伞的政策分不开。诸多反腐扫黑题材电视剧取材现实,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同“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人民的名义》小说推荐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复杂的当代中国社会。

参考文献:

[1]韩佳鹏,吴慧.石破天惊,荡气回肠,《人民的名义》和它背后的推手们[N].时代周报,2018-08-09(04).

[2]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冯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232.

[5]张慧瑜.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17.

[6]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2.

[7]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9]任中平,郜清攀.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J].求实,2015(7):70-75.

作者简介:王均健,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