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2024-09-20林派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7期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文章的起句应像爆竹一样,突然响起,震天动地,引人注意,给读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文章的结句应像撞钟一样,余音缭绕,给读者以思考和启发,长久不绝。现在有一说法,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即开篇要精彩、美丽之意;“豹尾”形象地说明了作文的结尾要干净、利落。“凤头、猪肚、豹尾”与谢榛的说法不谋而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呢?下面进行探讨。

一、作文如何开篇

有些同学知道开篇的重要性,但苦于不得要领,不知如何开篇,甚至让宝贵的考试时间在冥思苦想中白白流失。下面介绍五种易于掌握的作文“开篇”办法,供同学们参考。

1.最能吸引读者的开篇应属设置悬念了。人们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以悬念开篇,最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阅读,去寻求谜底。常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主要有疑问法、误会法、省略法、巧合法等。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开头:“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产生疑问:又冷又黑的夜晚,还是下着大雪的大年夜,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为什么她还赤着脚呢?这就是使用了疑问法,在情节中植入一个疑问,以疑问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又如,学生作文《特别的她》,在开篇设置了悬念:“‘扑通’一声,老人被绊倒了……顿时,场面一片混乱。”这段文字设置了几个未知因素(误会):是谁绊倒了老人?场面混乱,为什么?是欲逃跑吗?这就是误会法。使用误会法制造悬念,通常在情节中引入一些未知因素,引起读者怀疑或误会的因素,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开篇设置悬念,不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而且能利用文章前后的巨大反差,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开篇设置悬念要注意悬念部分和正文部分的紧密联系,避免前后不相关,即正文的发展要紧扣设置的悬念。

2.以古诗名句或哲理名言开篇。古诗名句或哲理名言是历经岁月磨砺沉淀下来的宝藏,意蕴深厚,含义精辟。以古诗名句或哲理名言开篇,可以迅速提升文章的品位和深度,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一句话开篇:“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精辟的一句话,不但道出了小说内容的冰山一角,而且触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读者在品味、赞赏之余,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可以这样说,开篇的这句话,提升了文章品位和深度,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

古诗名句或哲理名言的积累,要靠平时多读多背,可以使用分类法摘录名言名句,如离别类、战胜挫折类、豪情壮志类等等,使用时根据分类查找。如有的学生写《宽容》一文这样开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引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以古诗名句或哲理名言开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与阅读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还可以为文章增添文采。

3.用排比句开篇。排比句句式整齐,语气连贯,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用排比开篇,会给读者气势不凡的感觉。朱自清善用排比句,如《春》的开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匆匆》一文也用排比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两个排比句情感饱满,节奏明快,气势不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排比常常结合景物描写铺开,如以上句子如镜头般捕捉了太阳、燕子、杨柳、桃花等景物,营造了多个优美的意境,用以抒发情感。排比开篇容易掌握,运用灵活,非常实用。学生作文《四季》这样开篇:春是一幅缤纷的画卷;夏是一位热烈的女神;秋是一支收获的赞歌;冬是一首厚重的诗篇。小作者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对不同季节的景物进行描写,组成一个前后照应、节奏明快的排比句,这样开篇,使文章立即有了气势。

4.巧用对比开头。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这样开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读着此诗,感受到强烈的反差,伟大者更伟大,卑鄙者更卑鄙,使鲁迅的不朽形象更加突出。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开篇即与众不同,使文章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让读者过目不忘,深深被吸引。这样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相反属性的物品放在一起比较的方法,就是对比法。运用对比法开篇,要注意对比的双方一定要有明显的冲突,否则难以达到对比的强烈效果。

5.以环境描写开篇。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交代故事背景,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大自然总会让人心境开阔,以环境描写开篇,可以让读者第一眼就看到让人内心愉悦的环境描写,顿时对文章产生好感,这是环境描写的另一个好处。在《在驿路梨花处处开》一文中,开篇即用环境描写:“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着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一环境描写点出了故事的背景,渲染了大山的神秘感,为下文一波三折打听屋主人作铺垫。也有让人眼前一亮,产生内心愉悦的感觉。又如高尔基的《海燕》,也是以环境描写开篇:“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文章开篇就把读者引向广阔的大海,苍茫的大海是海燕的舞台,狂风与乌云是舞台的背景,环境描写引出了英雄的海燕形象。要注意的是,开篇的环境描写必须紧扣文章中心,紧扣描写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写。

以上介绍了五种作文开篇方法,开篇方法还有很多,选择哪一种开篇方法,要根据文章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练得多了,自然会灵活运用。

二、作文如何结尾

作文结尾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但不少同学不会结尾,常常敷衍写几句了事。最常见的是抄题目式结尾,如:《游黄山》——听了我的介绍,你也想去黄山了吧;《我的妈妈》——这就是我的妈妈;《难忘的一天》——这就是我难忘的一天。这样的结尾苍白无力,形同虚设,严重拉低文章的质量。

文章如何结尾才能刚健有力、余味无穷呢?我们先看鲁迅《故乡》的结尾:“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结尾有一个特点——升华主题,由一个小地方(作者故乡)的故事,上升到人生哲理:人有了希望并不断为之奋斗,只要勇于开拓创新,就能开辟新天地。这样结尾发人深思,令人警醒,文章的主题思想得以升华,是公认的好结尾。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能升华主题的结尾。结尾升华主题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三种简单的办法。

1.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由个人至群体升华法。在余光中的《乡愁》中,诗的意象由亲人上升到海峡两岸人民(由个人至群体),由故乡上升至台湾与大陆(由点到面),意象与情感螺旋上升,诗的主题已经冲破了狭隘的自身,得到扩大与深化。这就是“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由个人至群体”的升华法。又如在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结尾:“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文章的主题由赞颂母亲这一“个体”,上升到赞颂所有母亲及中华民族千百万劳动人民这一“群体”。由歌颂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崇高形象,进而推广到讴歌整个中华民族及千百万劳动人民(由点到面)。由于主题的升华,本文的主题思想得以拓展,深化,文章境界就开阔且高远了。

这一升华主题法适合很多文章,是使用最广的一种结尾方式,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多考虑升华主题,升华了主题文章就有了内涵。

2.由现在向未来延伸,或现在连接过去(未来连接现在)升华法。这种时间的纵向延伸升华法,会让文章的主旨深刻,意境高远,引发读者想象。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最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一词,作者由现在想象到未来,“巴山夜雨时”一句,未来又谈论现在的情景,现在与未来形成奇妙的循环往复,引起读者想象。结尾主题“由现在向未来延伸,未来连接现在”的巧妙升华,正是这首诗最迷人之处。又如学生作文《那脚印,那亲情》,小作者写父亲在下雪天给自己送棉被,还穿插了自己考试失败,心情郁闷,内心迷茫的心理。雪很大,但父亲仍准时来到,父亲冷得直打哆嗦,作者备受感动。文章这样结尾:“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行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越来越小,但似乎有一束光,把我的心底照亮,对于明天,对于未来……我充满了力量。”结尾运用了“现在向未来延伸”的升华法,意境就丰富开阔了。运用以上升华主题的方法,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实际情况,顺应文章情感流向,自然地与未来建立联系,不能生搬硬套,刻意为之。

3.由事件上升至人生哲理,或由事物表面深入本质升华法。很多文章都会采用这种方法结尾。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结尾:“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地方。”此文由一件小事(由父亲帮助我从悬崖安全下来),上升到人生哲理: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这个结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既梳理了全文,又让人受到鼓舞。由事件上升至人生哲理的升华法,要挖掘事件中蕴含的道理,把它上升为哲理。又如《散步》一文这样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结尾给我们启示: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人类只有承前启后,尊老爱幼,才能延续人类的美好和梦想。这是由事物表面深入本质升华法,这类升华要善于在表面现象中提炼本质,如高兴、轻松、悲伤等表面现象,其本质可能为奋斗、懒惰、失败等。本质,一般需对表面现象进行探究,才能洞悉。

一般来说,升华主题需由实到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最后虚实结合,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拓展。升华主题只有顺应文章情感的流向,自然发出,才能显示其艺术感染力。如果生搬硬套,就会给人以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