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语言表达
2024-09-20陈雨花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说明文写作中,亦是如此。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应用型文体,内容十分严谨,语言表达需要同时具备准确性和生动性。为了使文章简洁明了、中心鲜明、科学准确、条理清晰,优秀的语言表达不可或缺。那么,在写说明文时,应如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提升文章的整体质量呢?
一、选择角度,巧妙开篇
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在说明文中,开篇的表达尤为重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设计出富有逻辑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开头。
1.直述式开头
说明文通常在开头就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直述式开头是一种直接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而是给读者直观的阅读体验,帮助是快速了解文章的方向和梗概。请看以下片段:
竹子,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它的枝干挺拔修长,在山林间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一年四季都生机勃勃,凌霜傲雨、意气风发,备受我国人民的喜爱。竹子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是“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江苏大丰作为竹子的主要产地,在大丰林业基地中可以看见成片的竹林。
这段中,作者简单直接地向读者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以及说明对象——竹子。语言精练、用词准确,既介绍了竹子的基本信息,又有趣味性,引起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疑问式开头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来表示强调。在说明文开头使用设问,可以有效地突出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使文章开头结构更加紧凑,让读者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思考,产生阅读兴趣。请看下面的片段: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广泛流传。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的内涵所在呢?是独具特色的汉字?还是浩如烟海的名著典籍?抑或是名扬世界的古代文物以及它们所展现的异彩纷呈的艺术?或许,这些元素都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正是它们的碰撞融合,才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段中,作者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什么才是中华文化的内涵所在”这一问题,不仅能引起读者思考,还巧妙地引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设问的表达方式既增添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又有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定义式开头
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即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设置一个明确的概念。在说明文写作中,可以使用定义式开头,以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请看片段:
天安门的图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毛主席曾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雄伟端庄、气宇轩昂的天安门图案,让人肃然起敬。
这段中,作者用下定义的方式,指出“天安门图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表述既把握住了“天安门”的基本属性,又展现了其本质特征,是对说明对象的高度概括。这种写法有助于读者了解说明对象,把握文章主旨。
二、规范语言,科学表达
对说明文来说,准确、严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在说明文写作中,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因此,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素养是极其重要的。
1.用好客观字词
客观字词是说明文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真实展现事物特征。因此,要注意恰当使用词语对说明对象进行描述。请看片段:
捕蝇草在工作时,先张开捕虫夹,捉到虫子后,为了更好地消化,会在一段时间内关闭捕虫夹,这一过程维持7-10天。但如果用手指或其他物体碰触它的毛,大约20分钟后,捕虫夹便会再次开启。一片叶子上的捕虫夹开合的次数只有3-4次(没有进食的情况下是6-7次),之后便会丧失捕捉能力,然后渐渐枯萎。
选段中,作者对段落中捕蝇草的捕虫夹的开合时间以及开合次数进行说明,用具体的数据进行描述,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以及准确性。
2.运用专业术语
在说明文写作中,常常会接触到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了保证文章语言的科学与准确性,往往要掌握特定领域下的专业术语,从而合理、科学地表达,提升表达的专业性。请看以下片段:
刚煮熟的鸡蛋通常很难剥壳。但是,如果将其放在凉水中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蛋壳变得容易剥离。这一现象,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原理来解释。不同的物质在受热或冷却时会发生伸缩的变化,密度小的物质以及传热快的物质更容易发生伸缩。因此,当鸡蛋浸泡在凉水中时,蛋壳会迅速收缩,而蛋白的收缩速度较缓慢,这就使蛋白与蛋壳之间的连接变松,剥时也就不会连壳带肉了。
作者解释了鸡蛋在凉水中浸泡后蛋壳更容易剥下来的原因,这一解释涉及了物理知识,比如“热胀冷缩”“传热”“伸缩”等较多专业术语,整体提升了文章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说服力。
三、妙用说明方法,增强说明效果
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1.举例子
在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情况、状态或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理论,可以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使用“比如”“例如”“如”等字样,列举出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从而对说明对象进行详细说明。请看片段:
自20世纪起,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踏入宇宙;20世纪,人类第一次潜入深海,发现海底世界;20世纪,人类观察到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人类发明了电视、电话、因特网以及飞机、火车和远洋船舶。在20世纪,这颗蓝色的星球被人类的创新联结成了“地球村”。
作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20世纪人类的一些重大成就,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表达更明确,语言更准确。这样写让读者更能直观地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2.列数字
列数字是一种从数量上对事物特征或事理进行说明的方法,能使文章语言更加准确、科学。数字作为数量角度中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可以有效增强说明文的说服力,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请看片段:
这条廊镜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连接两个大厅。长廊的左侧排列着17扇巨大的朝向花园的拱形窗门,而右侧则镶嵌着与之对称的17面巨大的镜子,这17面镜子大约由400块镜片嵌合拼接而成。
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长72米,宽10米,高13米”“大约由400块镜片嵌合拼接而成”等数据,详细介绍了凡尔赛宫的长廊,这种语言表达科学、严谨、准确,显著提升了文章的说服力。
3.打比方
打比方,可以理解为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写作中运用此方法,可以将难以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有助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说明对象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请看片段:
捡起地上的枫叶,形状呈掌状五裂形,长约13厘米,宽略大于长,3枚最大的裂片带有少数突出的齿,基部为心形。细腻而凸起的叶脉遍布整片枫叶,火红的色彩让它显得那样灵动、精巧、美丽,就像长了半只翅膀的赤蝶。伴着阵阵秋风,它们随之飘舞,与另一片枫叶,组成一对翅膀,在灿烂的秋天,留下自己的印记。
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枫叶”比喻为“长了半只翅膀的赤蝶”,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枫叶的外形。这种语言表达具体、准确,富有趣味性,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又使句子更加通俗易懂。
4.分类别
当遇到难以清晰描述的事物特征时,可以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别是将需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并从不同的类别角度进行阐述,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厘清思路。请看片段:
风沙进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游击战”,另一种是“阵地战”。首先,我们来看“游击战”。每一次大风沙袭来时,庄稼的幼苗往往会被全部摧毁。在沙漠地区,风沙会多次袭击,就像在和农民进行一场游击战。因此,农民常常要多次补种才能有所收获。而“阵地战”则更为直观,是指沙丘在风的推动之下缓缓前进,逐渐侵蚀庄稼。
作者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风沙的进攻方式进行了说明,使复杂的自然现象变得具体明确,语言科学准确,增强了说服力。
四、拓展写作内容,创新收尾思路
结尾段是说明文用于总结全文、补充细节的重要段落。在写结尾时,可以进行创新,再次强调写作目的,抒发情感。这样既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效抒发情感,也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
1.号召感叹法
号召感叹法是指在结尾段通过深沉的感叹表达思想,并发出呼吁的方法。在对事理进行说明表达感叹,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请看片段:
我希望人们在享受社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能用自身的良好素质予以回报:结束共享单车的使用后,请随手将其停放在指定位置,遵守停放规则。我们不应让共享单车成为检验国民素质的“照妖镜”!
作者对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进行呼吁。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情感,促使读者意识到个人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评议法
评议法是指在说明事物后,再加以评价和议论的方法。在结尾段使用评议法,能对说明对象做出最终评价,有效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思辨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空间。请看片段:
水,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当人们善待它时,水可以让你健康,可以让你勇敢,可以让你感到快乐;然而,一旦水被污染,它就会让你悲伤,会让你急迫,会让你死亡。总之,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水浊人脏要清洁,水明人爽永得生!
作者对“水”展开议论和分析,让读者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语言生动、富有思辨性,让读者对水资源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既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总而言之,说明文对语言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有准确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因此,要在说明文写作中脱颖而出,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就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