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思维 提升作文品质
2024-09-20郑彬
文 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制止浪费粮食行为,有的学校出台惩戒措施,对剩饭剩菜的学生扣除一定的品德积分;有的学校则出台奖励办法,学生只要把饭菜吃完清盘,就可以得到一张兑换券,换一份饭后果盘。这两项措施,都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结合以上材料,针对这两项措施,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一、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有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不能纠集于某个细节或者某一句话语,应该整体把握材料内涵,多角度看问题,不可“一叶障目”,影响对材料的整体解读。审读材料,找准关键词、关键句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关键句,就是暗示材料中心意思的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词、关键句往往是立意的落脚点、突破口。阅读材料时,要抓住这些词或句子,认真推敲,仔细揣摩,从而确定所写文章的主题。此题提供的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语:“惩戒”和“奖励”。题目要求围绕这两项措施阐述看法,所以审题要紧扣这两个关键词,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奖惩,奖惩的目的是什么,奖惩会有怎样的影响等。具体地说,文题材料围绕一些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列举了两所学校不同的应对措施,一种是用惩戒的方式,扣除学生的品德积分,一种是用奖励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光盘行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都是同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奢侈浪费。纵观整个社会,浪费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在酒店、企业、学校甚至在一些机关,都有浪费粮食或是浪费资源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人心中根本就没有节约这个概念,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饭菜只要不合自己的口味,不管别人怎么看,都倒掉。所以,节约粮食势在必行。分析题目,可以发现,写此题要针对“奖”和“惩”发表看法。可以结合历朝历代的名人谈节俭的警句,以及相关事例,特别是结合我国如今的国情,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审题时,应该对照现实,多角度立意,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进行论述时,所列举的材料可以是古代名人的事例,也可以是现代名人的例子,或者是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只要紧扣观点举例,能论证论点的例子就行。
二、立意
结合材料,可以多角度思考确定立意。在确定立意时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观点要鲜明、正确,不能模棱两可。具体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着重抓好思想教育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想法、认识支配着他的行为。比如很多小孩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三心二意,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即使家长提醒甚至惩罚,有时也不能改变,而他们在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却很专心,不需要家长提醒。这个例子表明,一个人的想法、认识很重要。所以结合材料,可以得出第一个观点,就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合本题的材料,出台惩罚措施,扣除品德积分,出台奖励办法,换取饭后的果盘,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不会在乎那一个果盘,再说这个奖励办法,长期做下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要想让学生自觉抵制浪费,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视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心里接受“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思想,将口号变成自觉行动。
2.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个人都应努力践行的准则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计民生。我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把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据史料记载,管仲曾献计齐桓公,用高价引诱鲁国和梁国向齐国大量供应一种丝织品,使鲁、梁两国放弃了农业生产,不久在发生严重饥荒之后,动摇了鲁、梁两国的政权,最终两国只能臣服齐国。这个故事就印证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简单道理。再看目前粮食生产在国家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摆在突出的位置,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的核心技术攻关,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也说粮食生产是“国之大者”“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些话语充分说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证。文题材料所列举的浪费粮食现象,小而言之是个人的不当行为,但大而言之会给国家带来粮食安全的风险。由此可见,立意要吃透材料,透过个人的不良行为,联想到一个人浪费可能不是很多,十个人就很多了,一个国家就更多了。所以从国家安粮食全角度立意,透过表面现象本质,立意更深刻。
3.肯定奖惩措施是育人的有效手段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在校园里读书,一方面是学知识,一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铺张浪费在有些学生眼中是平常的事情,他们也许没有想到这种浪费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多大影响。学校对这种浪费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会造成不良后果,学生的思想观念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学校出台奖惩措施,是值得肯定的,对学生来说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家庭来说,减少了家庭的开支,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对社会来说,净化了消费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说,对学校出台的奖惩措施,我们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4.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对粮食的爱惜达到极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据说,毛泽东主席有一次吃饭时,有人盛饭不小心掉了几粒米在桌上,想赶紧扒拉到桌下,毛主席看到后急忙制止,把掉在桌上的那几粒米一颗一颗捡起来放到了自己的嘴里。主席捡米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吃不饱、穿不暖”的特殊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追求。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逐渐忘却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铺张浪费正不断侵蚀人们的消费观,对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有人还津津乐道,殊不知,他们忘记了来时的路。所以说,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理念,弘扬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三、结构
如果写议论文,首先弄清一般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再结合材料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就像是一座房子的框架,合适的文章结构会让读者一目了然,混乱的文章结构只能让人感到模糊不清,看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一般来说,议论文大多是总——分——总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写此题,首先从我国的国情和消费现状入手,在开头就可以引用材料,同时借助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论点。然后在分析问题部分展开论述,先从正面论述节约粮食对个人修养、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再从反面论证铺张浪费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然后,结合材料指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践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行为准则。最后,发出号召。在阐述观点时,可以设置分论点,采用并列形式展开论证。需要注意的是,在论证的时候,应该多角度进行阐释,做到剖析透彻,说理深刻,论证严密。
佳作展示
节约粮食 势在必行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很多粮食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尽管如此,浪费粮食的现象却让人触目惊心。在酒店、在餐馆、在食堂,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的现象。对于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决遏制浪费粮食的现象,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要想做到国泰民安,筑牢国家的安全基石,节约粮食势在必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必须弘扬。
节约粮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古语说“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就是说财富是没有种子可以种植的,是勤俭持家得来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古训生动说明了在以前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勤俭节约是何等重要。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跟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铺张浪费对一个人的成长会造成很大影响,一些贪官污吏治之所以会沦为阶下囚,往往都是从浪费开始的——从铺张浪费到奢侈享乐,最后逐渐堕落成不思进取,追求低级趣味的阶下囚。所以个人的修养离不开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铺张浪费必然会导致腐化堕落,而浪费粮食就是一种典型的铺张浪费。
节约粮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国之大计,民生是基石。保证每个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粮食安全是民心稳定的基础,国家稳定的基础。我国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只有把粮食安全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才能做到心中不慌。浪费粮食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粮食安全的根基,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于浪费粮食的行为,我们要坚决制止。所以,节约粮食不仅是私德,更是公德,我们每个人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餐做起。
节约粮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我们都知道粮食生产来之不易。据测算,每长成1斤稻谷,大约需要500--800斤的水。遇到干旱的年份需要的水量会更大。所以节约粮食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尊重,折射的是个人的美德。我们节约粮食其实也是对粮食心存敬畏,不应有丝毫的浪费,“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谓的浪费,会导致民风变味,拉低人们的素质,导致攀比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节约粮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复兴之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节约粮食这种举手之劳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在国家建设的新征途上,更应该积极践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行为准则,节约粮食更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奖也好,惩也罢,只要我们的心里绷紧节约这根弦,严于律己,将来一定会成为建设国家、保卫祖国的生力军!
点 评
本文对材料的理解深刻准确,立意鲜明。文章开头结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鲜明地提出观点:要想国泰民安,筑牢国家的安全基石,节约粮食势在必行,勤俭节约必须弘扬。然后在论述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条理清晰。最后,再次回到材料,发出号召。全文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