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影响因素

2024-09-20徐磊尹浩黄飞赵渊和旭何永福

大医生 2024年16期

【摘要】目的 探讨亚高原地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特点及CHD发病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丽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需行冠脉造影的CHD患者为CHD组,另选取同期于丽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CHD组患者的冠脉狭窄血管数量及狭窄程度,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CHD患者中,狭窄血管数量:单支80例,2支30例,3支10例;狭窄程度:轻度26例,中度54例,重度31例,闭塞9例。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冠心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HD组研究对象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LVEF<60%占比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LVEF<60%均为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LVEF<60%均为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龄、高血压、高血糖人群的监测,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予以相应预防性指导,以降低其发生CHD的风险。

【关键词】亚高原地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6.0099.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6.03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1-2]。 CHD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心绞痛)症状,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寒冷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手臂、颈部或下颌,并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心肌梗死。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域人群CHD的发生率不同,如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发生CHD的风险高于低海拔地区[3]。高海拔地区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点:⑴缺氧:氧气分压降低,会导致人体吸入的氧气量减少,这时心脏启动代偿机制(如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等),进而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室扩张的发生。⑵低气压:当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发生改变时,血管扩张和通透性代偿性增加,易引发液体渗漏到组织间隙,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荷,进而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⑶寒冷:体表温度较低时,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⑷紫外线辐射强度高: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环境下,会导致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20例需行冠脉造影的CHD患者为CHD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分析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丽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需行冠脉造影的CHD患者为CHD组,另选取于丽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CHD组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6.79±7.74)岁; BMI 19~26 kg/m2,平均 BMI(23.85±2.47)kg/m2。健康组研究对象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5.12±8.15)岁; BMI 19~27 kg/m2,平均 BMI(24.23±2.56)kg/m2。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丽江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CHD组患者符合CHD的诊断标准[5],且经临床检查确诊;⑵健康组研究对象各项检查结果均无异常;⑶均为久居亚高原地区人群;⑷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能力障碍者;⑵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者;⑶存在心脏手术史者;⑷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⑸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包括性别(男性、女性)、年龄(<50岁、≥50岁)、吸烟史(有、无)、冠心病家族史(有、无)、血压(正常、异常)、血糖(正常、异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5 μmol/L、≥15 μmol/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0%、 ≥60%)。

于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当天,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深圳市伊欧乐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22070722,型号:SP20A)测定舒张压与收缩压,以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收缩压≥140 mmHg表示血压异常; 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转速(15 cm半径)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利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海德孚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沪械注准20212220078,型号:AS-690)测定血糖和Hcy水平,以空腹血糖≥6.1 mmol/L表示血糖异常;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南京左右脑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82060834,型号:Digi-Lite IP)检测两组研究对象LVEF。

CHD组患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其狭窄血管数量及狭窄程度。轻度:≥1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范围0~50%;中度:≥1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范围>50%~75%;重度:≥1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范围>75%~<100%;闭塞:≥1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范围为100%[6]。

1.3 观察指标 ⑴CHD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⑵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影响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因素。⑶分析影响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D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 120例CHD患者中,狭窄血管数量:单支80例, 2支30例, 3支10例;狭窄程度:轻度26例,中度54例,重度31例,闭塞9例。

2.2 影响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冠心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HD组研究对象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 LVEF<60%占比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影响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年龄、吸烟史、血压、血糖、血清Hcy水平、 LVEF为自变量,以亚高原地区人群是否发生CHD为因变量(是=1,否=0),进行量化赋值,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见表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 LVEF<60%均为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3。

3 讨论

亚高原地区居民身体在适应低压、低氧环境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代偿性生理或病理反应,易导致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肌缺氧耐受性提升等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发生CHD的风险[7-8]。因此,分析亚高原地区发生 CHD 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通过明确影响因素,筛选出亚高原地区易发生CHD的人群,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降低CHD的发病率[9-10]。同时,明确影响因素后,可更有针对性地在亚高原地区配备相关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提高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CHD组研究对象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LVEF<60%占比均高于健康组;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LVEF<60%均为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⑴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多项生理机能逐渐减退,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而不同疾病间相互影响,使得CHD发生风险提升[11]。⑵吸烟史:香烟中含有尼古丁,长时间摄入b365196ac96cd3dd06a7db251f7b916d会促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升高,进而增加血液黏度,降低血液流动性,且还可对血管运动中枢造成一定刺激,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风险[12]。⑶血压:当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时,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血管弹性变差,进入动脉壁的脂质增多,增加动脉硬化发生的风险,同时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与心脏负荷,进一步加重心脏损伤程度,进而导致CHD发生与进展[13]。⑷血糖:亚高原地区人群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糖脂代谢异常情况,机体血糖升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血管内压力,增加心脏负担,使得心肌功能下降,故发生CHD的风险较高[14]。⑸血清Hcy水平:Hcy是一种含有巯基的氨基酸,当其水平异常升高时,易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自由基生成量增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损伤;同时还会激活凝血因子,加快血小板聚集,促进斑块形成,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15-16]。⑹LVEF:LVEF多用于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当其水平偏低时,通常提示机体心功能下降。在亚高原地区的低压低氧环境下,心肌细胞会出现适应性改变,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进而使LVEF降低,增加GHD发生的风险[17-18]。

亚高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会对长期在此居住的人群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本研究结果,现提出以下防范对策: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CHD的基础。健康的饮食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在亚高原地区,应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盐、高脂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草莓等,有助于对抗氧化应激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⑵适度的运动也是预防CHD的关键。亚高原地区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在开始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⑶保持身心愉悦是预防CHD的前提。亚高原地区的生活环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应学会放松和减压,通过冥想、瑜伽、旅游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⑷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和预防CHD的重要手段。亚高原地区人群应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问题。对于有家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增加体检的频率,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年龄≥50岁、有吸烟史、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血清Hcy水平≥15 μmol/L、LVEF<60%均为亚高原地区人群发生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龄、高血压、高血糖人群的监测,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予以相应预防性指导,以降低其发生CHD的风险。

参考文献

刘世明,马晓峰,李愈娴,等.高原地区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 23(6):1-4, 12.

LI J, DONG Z, WU H, et al.The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gardles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hyperlipidaemia[J]. Cardiovasc Diabetol, 2023, 22(1): 224.

吴军,李海林,柳永红,等.亚高原地区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与探讨[J].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7, 7(2): 108-112.

朱友义,高律萍,曹成瑛,等.高原地区汉、藏族冠状动脉与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比较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23, 52(4): 404-407.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20(3): 265-273.

苗珂,葛洪,夏蕾,等. 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类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 30(2): 116-119.

范媛媛,吴岑岑,祖凌云.高海拔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生理指标及疾病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 13(10): 1267-1269.

赵一,鲍海华.不同海拔地区冠心病患者CT血管造影的冠脉病变特点和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J].心脏杂志, 2020, 32(6): 603-606.

邓勇,马晓峰,王红,等.世居高原人群血脂及血清胱抑素C、尿酸水平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12): 102-105.

张建起,石蕊,张芯,等.高原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武警医学, 2022, 33(9): 812-817.

侯海文,陈田风,郗汇聪,等.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1, 27(5): 520-525.

古桑拉姆,宋雷,格桑罗布,等.高原地区因胸痛就诊的藏族人群罹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CD].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 5(1): 1-6.

刘泽岩,刘励军,程景林,等.早发冠心病临床评估的新危险因素研究现状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18(15): 2434-2438.

刘斌,张敏,李显刚,等.边疆高原地区彝族人群rs133304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17): 24-28, 36.

苗宇,闫涛,张子英,等.内蒙古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4, 28(3): 310-315, 367.

罗倩,刘磊,李双,等.川中地区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4, 40(3): 207-211.

王明远,魏娴,迪拉热·阿迪,等.新疆冠心病患者的AHNAK2基因多态性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23, 32(6): 555-559.

张晏铭,于高修,王聪,等.早发冠心病发病机制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 2024, 31(3): 49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