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24-09-20李煌
【摘要】目的 观察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7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0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火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皮损评分。结果 治疗1、2、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皮损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效果较好,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负面情绪,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火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6.008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6.026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主要与雄性激素水平失衡及皮脂分泌量过度增加有关,常发生于面、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等皮肤损伤(简称皮损)的出现,部分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皮脂溢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痤疮属于中医外科学“粉刺”范畴,多因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或因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胃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或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3]。故临床上常采用火针进行皮损部位的清创,其可促进局部血液微循环、提高皮肤新陈代谢,并通过在痤疮皮损处制造微小的创口,排出其中的脓血、皮脂等病理产物,减轻炎症反应[4]。但火针无法彻底根治痤疮,故临床常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红光可增加细胞的能量,加快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痤疮引起的红肿和疼痛症状;痤疮主要致病菌丙酸杆菌内的卟啉在吸收蓝光后,转化为激发态,进而与周围氧气反应,产生单态氧,单态氧会杀灭丙酸杆菌。基于此,本研究观察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7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0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26.01±5.20)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25.05±5.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
⑴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5],且经临床检查确诊;⑵皮损类型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粉刺等,并伴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皮脂溢出症状。排除标准:⑴合并瘢痕体质者;⑵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火针治疗:对皮损部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取火针[科苑达医疗用品(河北)有限公司,冀械注准20242200136,规格:0.40 mm×25 mm],于酒精灯外焰处灼烧针尖至烧红为宜。提捏皮损部位,采用快进快出法对其进行速刺,丘疹、脓肿处5~6针,结节处3~4针,粉刺处1~2针。治疗结束后采用棉签擦拭挤压出的粉刺、脓栓等分泌物。清理完毕后给予红霉素软膏(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2365,规格:1%),均匀涂抹皮损部位。治疗频率1次/周。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火针治疗结束后,采用红蓝光治疗仪(湖南康特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湘械注准20202091403,型号:LED-03)照射皮损部位,对于面部皮损者,给予眼罩进行遮光处理。将治疗仪置于距皮损部位约20 cm处,能量设置为40~60 J/cm2,20 min/次、1次/周。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并记录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于治疗1、 2、 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皮损面积减少>90%;有效:皮损面积减少60%~90%;无效:治疗后,皮损面积减少<60%[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灼热、皮肤干燥、皮肤脱屑、皮肤瘙痒。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⑶皮肤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皮损评分。于治疗前后,采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问卷信度0.83,效度0.81)评估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满分30分,分值越低代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越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评定,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满分450分,分值越低代表患者心理越健康;参照《中医外科学》[7]评定患者皮损情况,包括皮损类型、数目、颜色、面部脂溢情况、肿胀破溃程度,满分3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皮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 2、 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表2、表3。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皮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 SCL-90、皮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 SCL-90、皮损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 讨论
痤疮与激素水平变化(如雄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皮脂,易堵塞毛孔)、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皮脂为痤疮丙酸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其大量繁殖易引发炎症反应)、饮食因素(如高糖、高脂肪、乳制品等摄入过多,会诱发或加重痤疮)、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会影响内分泌平衡,增加痤疮发生的风险)、遗传(部分人群由于遗传易感性,更易发生痤疮)等因素有关[8]。中医学理论认为痤疮与肺热熏蒸、胃肠湿热、痰湿瘀滞、肝气郁结、肾阴不足有关,故临床常采用火针清理皮损部位,达到清热泻火、利湿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9-10]。但单一使用火针治疗,远期效果不佳,需联合其他疗法。红蓝光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其中,红光具有穿透性,能刺激细胞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增强细胞活性,加快组织的修复;蓝光主要作用于皮肤浅层,能被痤疮丙酸杆菌吸收,吸收过程中产生的单态氧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从而缓解炎症反应,减少痤疮的生成[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持续稳定。分析原因如下:⑴火针通过温热刺激和直接破坏痤疮皮损的方式,排出内部的脓液和皮脂等分泌物,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毛孔堵塞。红蓝光照射则通过不同波长的光发挥杀菌、抗炎和调节细胞功能的作用[12]。⑵火针直接作用于痤疮的核心部位,刺激患处产生免疫反应,增强局部的抗感染能力。红蓝光可大范围照射面部,覆盖更多潜在的炎症区域,有助于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因子的分泌。二者联用可改善痤疮患者免疫失衡和代谢紊乱的状态[13]。⑶火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营养供应和促进代谢废物排出[14]。红蓝光有助于减少皮脂分泌,调节皮肤的酸碱度和微生物群落。二者结合治疗,可优化皮肤的微环境,抑制痤疮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为,火针主要作用于痤疮皮损的局部区域,对全身的影响相对较小,降低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红蓝光属于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不会对皮肤造成明显的创伤。其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对较低,主要针对痤疮相关的细菌和受损细胞发挥作用,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SCL-90、皮损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心理压力,减轻皮损严重程度。分析原因如下:⑴火针能快速清除痤疮皮损中的脓血、皮脂等物质,减少炎症病灶。红蓝光照射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使皮损更快地消退。皮损程度的改善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外貌自信,从而改善生活质量。⑵火针与红蓝光联合治疗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受损皮肤的修复和再生,使皮肤恢复光滑和健康的状态,且良好的皮肤状态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减轻心理压力。⑶红蓝光照射的非侵入性和温和性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减少因治疗带来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综上所述,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效果较好,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负面情绪,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纳入样本量较少、单中心研究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仍需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的研究,继续探讨火针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的具体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于洪敏,李娜,芦然,等.丹连消痤散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 30(4): 738-740.
曾觉铭,陈丹凤,李金香.从“肠-脑-皮肤”轴失调以及痤疮和抑郁症的重叠炎症和免疫机制探讨针刺治疗的可能性[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34(12): 2211-2219.
孙怿阳,蒲新露.痤疮治疗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 2024, 48(14): 1786-1788.
黄登霞,肖子浩,张春和,等.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痤疮的Meta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24, 33(5): 71-74.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美容中医学组.粉刺(痤疮)中医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7, 23(5): 289-291.
谢华,戴海崎. SCL-90量表评价[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 6(2):156-159.
陈红凤.中医外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421-422.
姜晓可,梁丽丽.寻常痤疮中的微生态机制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4, 36(2): 245-248.
张鸣飞,唐志坤.中医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 2023, 32(12): 195-199.
杜灵云,魏晶晶,李明明,等.中医外治法联合光动力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J].皮肤科学通报, 2024, 41(3): 313-317.
宫宇红,何劼.痤疮清除术联合光动力疗法与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 2023, 44(10): 1095-1096.
王敏莹,魏晓燕,朱铭华.火针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0(3): 659-664.
郭杨敏,路涛,章淑平,等.火针联合红蓝光治疗中度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9, 26(4): 229-231.
闫涵,顾晓文,邹雄飞,等.火针在皮肤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 2024, 37(2): 138-142.
张旭婷,郭筱芳,李东海,等.基于皮肤镜观察火针治疗重度痤疮的疗效[J].中国美容医学, 2023, 32(6): 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