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强教授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介绍
2024-09-20胡钰颖李力强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反酸、烧心、咽喉不适等为主要症状,可造成食管损伤,且复发率较高。西医以抑酸为主要治疗手段,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李力强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为肝脾不和、脾胃虚损、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治以疏肝调脾、辛开苦降、行气活血、清热利湿等方法,可使脏腑达到气机调畅的状态,效果良好。本研究将结合病例介绍李力强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疏肝调脾;辛开苦降;行气活血;清热利湿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6.006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6.02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食管,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上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Barrett食管三大临床类型,以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感为典型症状[1]。中医学根据该疾病症状将其纳入“吐酸”“呕苦”“嘈杂”“食管瘅”等范畴[2]。中医学认为,若人体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及七情失调,易出现肝脾失调、胃失和降及湿浊上泛,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并将该病症划分为寒与热、虚与实,施治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制定相应方案。不同医者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思路、辨证用药等方面存在差异。李力强教授结合长期临床实践,认为该病病机为肝脾不和、脾胃虚损、升降失常、寒热错杂,可辨证运用辛开苦降、清热利湿、疏肝调脾等治疗方法。现将结合病例介绍李力强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1 病因病机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失治误治等致脾胃损伤、虚弱。胃纳运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化生乏源,致脾胃升降失序。脾气不升则清阳常陷,胃气不降则浊阴常逆。脾失健运,水反为湿;胃不腐熟,谷反为滞。湿滞内停又会阻碍气机,进而引发气滞、气逆,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反食等症状。土壅木郁,中焦斡旋失司,致使肝胆失于疏泄,肺胃宣降失常,导致津液聚积成痰,气郁与痰阻相互结于咽喉,出现口干口苦、情志不畅、咽中如有物阻、声嘶、半夜呛咳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这提示热会伤胃阴,进而出现胃气上逆、口干口苦、五心烦热等症状。气为血之帅,故脾胃虚弱化生乏源、升降失序,易出现气虚、气滞,进而导致气不行血,且久病入络,进而出现血滞、血瘀,表现为胸闷、胸痛、胃脘刺痛等症状。胸为心肺之所居,为阳气之所聚,若痰瘀痹阻胸阳致脾不能升清阳、胃不能降浊阴,会导致胸阳不振、心脉瘀滞不通,进而出现肋胁胀痛、胸膺不适等症状。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为肝脾不和、脾胃虚损、升降失常、寒热错杂。基于此,李力强教授提出,应以疏肝调脾益胃、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法治疗该病。
2 治法辨析
2.1 疏肝调脾 脾胃主运化受纳、气血化生、气机升降调节;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主升发、疏泄、调达,可升发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脾胃健运,水谷精微得以运化,气血得以化生,肝得精微、阴血濡养,木得土荣,则疏泄、升发、调达之性正常。 《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4]。肝气疏泄调达,则脾胃亦能正常运化受纳水谷;若脾胃损伤,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化生乏源,湿滞内停、气血亏虚则致脾虚肝郁、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等证,症见呕吐、恶心、嘈杂、肋胁不舒等。应注意调和肝脾、行气和胃,可根据肝郁脾虚孰轻孰重,选用四逆散、逍遥散、六君子汤合柴胡、芍药等加减。如脘腹胀满明显,考虑脾气壅滞,合用陈皮、枳实以理脾消痞;如肋胁胀满明显,考虑肝气郁滞,合用青皮、香附等疏肝行气解郁;如烧心、胃脘痛明显,可合用海螵蛸、瓦楞子抑酸止痛。如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合用蒲公英,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有一定抑菌、抗炎、保护胃黏膜作用[5]。
因摄生饮食不慎、病后失养失调等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脾胃健运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气虚、气滞,甚则气逆,而见纳食减少、脘腹胀满疼痛、反酸、嗳气,恶心欲呕、便溏、乏力神倦等,故调和肝脾时亦须重视健脾益气、恢复脾运,常在方中合用太子参或党参以健脾益气;若脾胃气虚较著者,可合用黄芪。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润恶燥,且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临床常见因饮食燥热、肝胆郁热或气郁、湿滞蕴久化热,火热犯胃致胃阴不足引起的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干、口苦等,可合用百合、麦冬、石斛等清热、养阴、益胃,以适胃“体阳而用阴”之性,恢复胃之通降。脾胃虚弱,运化不及,食积内停,又因补益药多壅滞、滋腻碍脾,易困阻脾气,致脾气难醒、胃气难舒,故补益同时亦须注意运脾开胃,可合用神曲、麦芽、鸡内金等。
2.2 辛开苦降 苦寒药降泄不伤中,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辛开苦降法即临证遣方时,将辛温与苦寒药物相伍为用,使辛温发散而不助热。李力强教授在运用辛开苦降法时将其发展,将具有辛散、宣发、提升功效的药物与具有肃降、疏泄、下行功效的药物同用,并结合其阴阳、寒温之性,以平衡阴阳、调节气机升降、平调寒热、调和脏腑。
2.2.1 平衡阴阳 脾胃互为表里,脾为脏属阴,为太阴湿土;胃为腑属阳,为阳明燥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6]。而辛味属阳,主升发、宣散;苦味属阴,主清泄、沉降。辛、苦同用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动态平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7]。
2.2.2 调节气机、平调寒热 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独阳上逆而呕,浊阴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8]。辛温主升发、宣散,可助脾升清阳,水谷精微转输,温亦可使脾得温煦,正常运化;苦寒主清泄、沉降,可助胃之通降,使糟粕下降大肠,寒可清泄胃火,保胃阴。辛开苦降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五脏六腑亦能各司其职责。常用吴茱萸合黄连、半夏合炮姜等药对,辛温不至于助火伤阴,苦寒不至于伤脾碍胃,调畅气机、平调寒热;而黄连、吴茱萸的比例应根据病情寒热偏盛的情况酌情调整[9]。
2.2.3 肺胃同调 辛能宣散,助肺气开宣;苦能降泄,助胃气通降。 《灵枢经·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10]。胃气上逆可致肺气上逆、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肝肺为气机之外轮,肺失肃降,则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可予旋覆花、代赭石降肺胃气逆。肺胃宣降失司,痰湿内停,痹阻胸阳,脾不能升清阳、胃不能降浊阴,致胸阳不振,可予薤白、枳实来通阳宣痹、降逆化痰。
2.3 行气活血 脾胃虚寒,寒滞经脉,血行不利;脾胃虚弱化生乏源、升降失序,则气虚、气滞而致血滞、血瘀;或因情志刺激或肝失濡养等致肝疏泄失职,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脘腹、肋胁胀闷疼痛,可予乌药、延胡索、香附等行气活血止痛,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止痛。
2.4 消热利湿 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湿停复阻气机,郁久化热,则湿热内蕴;或因外感或饮食不慎致寒邪直中,中阳虚损,寒凝则气滞水停,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则寒湿中阻。湿浊内停可见脘腹痞满、呕吐反酸、大便溏薄、食少、肢体困倦、苔腻等表现。三焦为水液、元气运行通道,湿阻气滞,故治理湿邪须三焦分消兼以行气。李力强教授常以藿香、砂仁(或豆蔻)、大腹皮以宣上、畅中、渗下兼以行气;如湿热偏甚,可合用薏苡仁、车前子以健脾清热利湿;如寒湿偏甚,可合用干姜、桂枝等品以温散、温化水湿。
3 病案举隅
招某某,女,60岁,2023年12月5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不适1年,加重伴反酸嗳气1月。1年前患者因食用生、冷食物出现胃脘胀满不适,时有胃脘灼热、口干口苦,间断口服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多潘立酮等药物治疗,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停药后脘腹胀满、反酸、嗳气等症状时有反复。1月前因进食大量竹笋致胃脘胀满不适复作,伴反酸、嗳气频作,恶心欲呕,胸闷,胃脘灼热,经抑酸护胃等处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023年11月16日当地医院门诊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La-a),幽门螺杆菌(-),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刻下症见:反酸、嗳气时作,餐后胃脘、肋协胀满,胸闷,恶心欲呕,胃脘隐痛,口干口苦,咽部不适,眠差易醒,纳减,大便溏稀黏滞(1~2次/d)。
查体:精神稍疲倦,剑突下轻压痛,舌质偏红,舌苔微黄腻,脉濡偏弦。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病(肝脾不和、湿热蕴脾证)。治以辛开苦降、清热利湿、疏肝调脾为法,方用左金丸合逍遥散汤加减:吴茱萸2 g,柴胡、当归各10 g,白芍、太子参、白术、茯苓、藿香、紫苏梗、郁金各15 g,生甘草6 g,薄荷10 g(后下),黄连、姜厚朴、丹皮、栀子各12 g。共7剂,
1剂/d,煎煮时加生姜5 g,早、晚餐后30 min温服。嘱患者服药期间饮食有节,宜清淡,少食油腻肥甘,忌酒,避免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竹笋、粗粮、坚果等),避免食用芋头、红薯、土豆、糯米等富含淀粉且易生胃酸的食物,晚饭后散步30 min,调畅情志,避免过于劳累。
二诊(12月12日):患者反酸、嗳气、胃脘灼热、口干、心烦症状减轻,口苦缓解,仍胸闷,脘腹稍胀满,纳眠改善,时有大便偏溏,无黏滞,舌质偏红,舌苔微腻黄白相间,脉濡偏弦。上方减丹皮、栀子,加薤白10 g、枳实15 g,处方7剂。
三诊(12月19日):患者反酸、嗳气、胸闷基本消失,偶食后脘腹胀满,稍口干,夜眠改善,大便较前成形,舌质淡红,舌苔白微腻,脉弱偏弦细。二诊方减薤白、枳实、太子参,加党参、麦冬各15 g,神曲12 g,处方7剂。
四诊(12月26日):患反酸、嗳气、胃脘灼热消失,近2日因琐事致情抑郁,胃脘稍胀满,轻微口干,口苦不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弦。三诊方加合欢皮15 g,处方7剂,嘱调畅情志。后随访近半年,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无复发。
按语:患者因饮食不慎出现反酸、嗳气、胃脘灼热等症状,四诊合参,诊断为吐酸病-肝脾不和、湿热内蕴证,病位涉及脾胃、肝胆。患者因饮食不慎损伤脾胃,脾胃运纳失调,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故见反酸、嗳气、胃脘、肋协胀满不适,胸闷、胸骨后烧灼感、恶心欲呕、纳减等证;气滞湿停,则大便溏稀黏滞;食滞内停、气滞血瘀则胃脘隐痛;脾胃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肝失濡润,气机郁滞,郁久化热则口干口苦,咽部不适,心烦;血不荣心,且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眠差易醒。治以疏肝调脾、辛开苦降、行气活血、清热利湿为法,方用左金丸合逍遥散汤加减。方中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两药合用既可中和清热药物凉遏之性,又可调和脾胃气机升降;海螵蛸味咸而涩,能制酸止痛;延胡索行气止痛,与丹皮、栀子同用可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久病入络,且气滞血瘀,合用理血剂可气血通调;苏梗、藿香用以健脾理气、化湿行滞,厚朴燥湿下气,三药同用芳香化湿、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淡渗利湿;合用逍遥散以疏肝调脾,肝脾同[11-13]。二诊时患者症状减轻,但仍胸闷、脘腹胀满、口干、大便偏溏,减丹皮、栀子避免苦燥伤阴,加薤白、枳实以宽胸理气。三诊时患者诉胸闷缓解,偶食后脘腹胀满,稍口干,考虑其脾运未复,且理气药性多辛温香燥,易耗伤津气,减薤白、枳实、太子参,加党参、麦冬,以健脾助运、益气养阴。四诊时患者因情志刺激致症状稍反复,予合欢皮以疏肝解郁,并嘱调畅情志。
4 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症状复杂、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中西医治疗效果看,中医治疗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及全身调节等综合作用,等优势。李力强教授发现治以疏肝调脾、辛开苦降、行气活血、清热利湿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用左金丸合逍遥散汤加减,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用药时需遵循疏肝调脾恢复木疏土运、健脾益气且不壅滞脾胃气机、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清热苦寒不凉遏碍胃、祛湿不伤阴等原则。同时,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饮食调控,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该病的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J]. 中医杂志, 2023, 18(19): 1935-1944.
陈振东,田旭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 2019, 32(11): 75-78.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978.
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1.
田华,黄毓娟.蒲公英多糖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炎性反应及MAPK/ERK通路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8(35): 3877-3880.
黄志英.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87.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6.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 135.
李力强,张贵锋,曾艺文,等.左金丸加味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6, 27(2): 286-290.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77.
顾成娟,吴学敏,王涵.黄芪、吴茱萸、黄连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虚寒型)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J].吉林中医药, 2020, 40(5): 565-567.
田红霞,傅小燕.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辅治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 40(1): 116-118.
唐旺.四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减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23, 31(17):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