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2024-09-19尹红婷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本文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构建多维度的高校文化体系以及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引导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自媒体;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2020SJA035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3SJSZ0144)。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jHpK62kK3667PQLfR2r7GJ.webp)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校园的直观体现,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开展和实施课内外活动为重要内容,以校内物质环境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和文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大众性、开放性、群体性文化活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一些新的特色和内涵出现在校园文化中。
首先,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成为显著特征。无论是校园内的新闻事件、学术成果,还是校园外的文化动态,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多样化的渠道,瞬间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这种即时性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而且使校园文化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效性。
其次,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均展现出显著的多样化和创新性。随着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崛起以及社会氛围的日益开放与包容,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与活力。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新兴的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如博客、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宠。这些新兴形式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传播优势,为传播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短视频以其简洁、直观、易于传播的特点,能够迅速捕捉校园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引起师生的共鸣;而网络直播则能够实时传递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场氛围,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此外,校园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显著提升。自媒体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通过“看不到的手”“看不见的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观点、分享见闻、传授经验,他们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种互动性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包容。而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高参与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更倾向于利用自媒体平台展示自我,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前面临的挑战
首先,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各种价值理念和文化形态相互碰撞、交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大学生的信仰体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特别是在欧美等国战略思维转变的背景下,他们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西方文化侵入,对我国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信仰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引导,致使文化活动条块分割、连贯性不够,难以形成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氛围。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性引导,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使高校的文化活动往往呈现出一种“临时性”和“即兴性”的特点,难以形成有效的积累和沉淀,也难以在师生中形成持久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很多高校举办的每一项活动,都需要经过重新策划、组织、实施,而这些分散的文化活动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导致资源和经验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利用,资源浪费由此产生。
进一步说,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文化载体单一、创新不足、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建设的全局性、广泛性。在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文化载体,如讲座、展览、演出等。这些传统的文化载体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新媒体时代,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已经逐渐减弱。如果高校仍然固守传统的文化载体,忽视新媒体等新型文化载体的运用,就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和活力不足。
三、自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引导策略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高校在自媒体时代更应该承担起历史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出去、传承下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又可以促进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
首先,高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对其精神价值进行提炼。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精髓,如儒家仁爱、道家自然、法家法治等,对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道德修养的提升,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次,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相结合,对第一课堂学习进行延伸、补充、发展。培养大学生对古往今来中华智慧结晶的学习兴趣,将通识教育本土化、传统文化生动化、人文情操生活化,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亲近感”,熟悉、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内容。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此外,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发布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等内容,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和积极主动参与。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n5fZm6tKrEwTMM4FqNzoPY.webp)
(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紧密结合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很多高校都已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也有些高校入驻抖音、快手、B站等众多新媒体平台,这些平台既可以“因事而化”,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和交流渠道,也可以借此逐步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要“因时而进”,定期发布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社会热点、国际新闻、校园生活、心理健康等,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高校应“因势而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注偏重于理论灌输,通常会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特点,制定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三)积极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
自媒体时代,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凝聚育人力量,多措并举,形成育人合力。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高,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校企合作、访企拓岗、挂职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与校外机构、企业、政府等建立合作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开展育人工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形成家校共育、社会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构建多元化高校文化生态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形成多元化、包容性强的校园文化生态。为确保各类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各高校要加强对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审核、指导和管理。在自媒体时代,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阵地的高校,其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因此,构建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体现的多维度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质,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首先,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体系的基础。高校应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学校特色,营造出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以校园景观宣传带动校园文化宣传,从而充分展示校园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文化成果,展示师生代代相传的文化韵味和浓郁的文化特色。
其次,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体系的核心。高校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讲座、沙龙、展览等,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再次,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体系的保障。大学制度文化(University System Culture)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规范和规则,是大学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为保证大学正常顺利运转而严守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综合,同时也反映了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孕育出来的理念,培养出来的惯例等。它不仅对大学的办学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在制度上支持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做好“立、改、废”,及时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同时,通过自媒体平台,公开透明地发布学校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等,让师生了解并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
最后,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体系的体现。高校应倡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引导正面舆论,发布校园新闻、动态和好人好事等,通过榜样的力量和朋辈的帮助,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五)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的、由校方主导的过程,而是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作为高校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对于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如参与校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参与学校各类文化社团的创建和管理,以及勇于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方式,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校园文化,从而成为校园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和实践者。
其次,高校应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和机会,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例如,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科创竞赛项目,鼓励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展览、运动会、辩论会等活动,打造彰显特色、凝聚合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创意的舞台;加强校园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打造自由、开放、平等的交流和表达空间。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a6DZcyKboyrpFVjNPotPiQ.webp)
四、结语
自媒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显著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也让校园文化有了更多的创新。然而,自媒体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文化形态的交融,给大学生的信仰体系带来了挑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重意识形态的引导,确保主流价值观在校园内的传播与巩固。高校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构建多维度的高校文化体系以及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周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
[2]王倩.“自我同一性”理论视阈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20(05).
[3]张逸阳,叶定剑,郭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
[4]沈丽丹,舒天楚.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挖掘与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