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雷锋兵”预征班的建设与探索

2024-09-19王磊石添元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7期

摘要: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兵员整机质量,培养更多新时代雷锋传人。本文聚焦于辽宁省高校的“雷锋兵”预征班,对其建设与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旨在理解并分析这一特殊“预征班”的构建过程及其在培养青年士兵方面的创新实践。全文核心观点在于,“雷锋兵”预征班作为一种新型征兵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年入伍的热情和忠诚度,还对我国国防建设和军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从沈阳建筑大学“雷锋兵”预征班的建设过程详细分析了“雷锋兵”预征班的特色与优势。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雷锋兵”预征班的深入研究,为兵员预征预储和军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应征入伍;预征预储;“雷锋兵”预征班

一、引言

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兵员征集质量,沈阳建筑大学紧紧围绕“强军兴军”的目标要求,紧紧扭住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这条主线,培养更多担当强军重任的“新时代雷锋传人”。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扬和传承雷锋精神,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育苗,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面向国防、教育为先、精准培养、规范有序”的原则,积极适应“一年两征”的形势,优选具有国防情怀、志愿投身国防事业的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全面开展“雷锋兵”预征班建设。这一过程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实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二、“雷锋兵”预征班基础

沈阳建筑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的高校。学校致力于塑造校园雷锋文化,2004年引进了雷锋班班长退役军车,树立了雷锋铜像,建立了雷锋庭院,并组建了校园雷锋班。至今,这一传统已经传承了二十届,雷锋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建大学子的血脉之中,为建设“雷锋兵”预征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

2015年,学校成立了校级学生社团“大学生军事爱好者协会”,并设立了“模拟新兵连”,至今已运行9年。2022年2月,学校根据省征兵办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雷锋兵”预征班建设暂行办法》,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雷锋兵”预征班。

近年来,学校荣获首批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雷锋庭院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案例也先后被光明网、《共产党员》杂志、《辽宁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沈阳建筑大学的“雷锋兵”预征班以“强化献身使命的能力、成为崇尚荣誉的士兵”为宗旨,在大学生献身国防、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雷锋兵”预征班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激发从军报国的政治热情。学校制定了预征班学员的政治教育计划,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引导。学校常态化举办“一节两月一日”特色活动,即国防教育文化节、征兵宣传月、军事训练月和国防教育宣传日。定期邀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省市征兵宣传大使、学雷锋英模人物、国防大学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国防教育讲座,营造关心国防、献身国防、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人才选拔,提升备选新兵的整体素质。学校组建了预征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入队选拔标准、考评细则及激励措施等实施办法,严格把关预征班的入口。每年10月,预征班通过军事理论课、主题班团会、年级集中宣讲等形式开展学员征集。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跟踪服务,学员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兵员合格率也得到了保证。

三是强化训练演练,培养胜任军旅的军事素质。学校制定了预征班训练计划,规范了训练时间、内容要求和执行标准,将军事训练分为日常、强化和巩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贯穿全年。日常训练由优秀的退役士兵担任教官,围绕队列动作、军体拳等基础科目进行施训。强化训练安排在暑假期间,采取“军事夏令营”的方式,实施全天候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巩固训练由属地兵役机关组织双合格人员参加“役前教育训练”,学校实时协同保障,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四是强化规矩规范,树立遵章守纪的纪律意识。学校参照部队纪律要求,制定了预征班人员管理规定,明确了日常管理、内务制度、一日生活条例等行为规范,并督促学员严格执行。组织骨干学员实行集中居住管理,统一配发服装,在宿舍模拟军营环境,让学员提前树立规矩意识,体验军旅生活。通过预征班入伍的学员,在适应性和自律性方面较为突出,有些甚至能在新兵连内担任管理职务,普遍得到部队的认可。

五是强化建设保障,营造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学校制定了预征班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加强条件保障。出台了队伍管理规定,设立了2名专职指导教师,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会商。设立了专项经费,设置了专门场地,在9号学生公寓一楼打造国防教育驿站,建设了初检初考室、专修室和会议室,设置了制度板、宣传栏等,为预征班统一管理、统一住宿、统一服装、统一设施、统一设备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雷锋兵”预征班工作成效

一是向部队输送了一批素质突出的大学生士兵,掀起了大学生携笔从戎、参军入伍的校园热潮。从2016年到2023年,在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下,预征班学员纷纷选择携笔从戎,到军营磨砺成长。先后共有300余名同学光荣入伍,其中5人荣立个人三等功,12个集体荣立三等功,196人次获得优秀士兵称号,132人次获得所在部队嘉奖。在此期间,1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4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二是培育出了一支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骨干队伍,成为朋辈教育和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力军。预征班学员和退伍士兵之间架起了军旅文化通向校园的桥梁,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成为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榜样。2023年,“雷锋兵”预征班学员共获得个人荣誉30余项,包括1项学校校长奖学金,33项各级各类奖学金,以及12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学雷锋标兵和先进个人称号。

三是摸索出了一条开展军训工作的有效途径,搭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平台。预征班学员和退伍大学生士兵担任学生军训教官,充分发挥他们的军事优势。他们既是教官,又是学长,熟悉军队情况,也了解大学生活,与新生交流更容易被接受,能够更直接地以他们的军旅经历对新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近年来,经过梯次培养和人才积累,沈阳建筑大学常态化储备了80余名预征班学员和退伍士兵军训教官,形成了一支动态稳定的军训骨干队伍。

五、“雷锋兵”预征班改进计划

一是持续规范制度机制,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雷锋兵”预征班长效工作模式。通过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预征班长效工作模式,确保预征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选拔培养质量,为部队输送优秀兵员。以“雷锋兵”为品牌,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国防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预征班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确保征兵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2.加强选拔培养机制: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注重选拔具有雷锋精神、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的优秀大学生。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预征班学员的综合素质。

3.创新宣传动员方式:结合现代传媒手段,弘扬雷锋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通过开展征兵宣传活动、组织国防教育讲座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军报国。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军事经验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为预征班学员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培训质量。

二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发挥“雷锋兵”预征班在国防教育工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总结提升,积极扩大宣传范围,在凝练成果上下功夫,选树好“雷锋兵”典型,讲好国防育人故事,充分发挥“雷锋兵”预征班建设在国防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1.强化总结提升:定期对“雷锋兵”预征班工作进行总结和提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质量。

2.积极扩大宣传范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橱窗等宣传载体,播放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选树好典型:挖掘和选树具有代表性的“雷锋兵”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雷锋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讲好国防育人故事: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邀请“雷锋兵”预征班成员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是持续深化军校合作,构建军地共建、资源共享的“雷锋兵”预征班建设管理体系。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军校合作,在学校主导、军事机关帮建上探索预征班建设管理新途径,在协同育人上下功夫,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部队需求,推动“雷锋兵”预征班建设更具军旅特色:

1.强化军校合作:学校与军事机关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预征班建设管理方案,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探索建设管理新途径:在学校主导、军事机关帮建的基础上,探索“预征班”建设管理新途径,如开展联合培训、实践教学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协同育人:加强军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意识。

4.优化课程设置:结合部队需求,优化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更加贴近部队需求。

六、“雷锋兵”预征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确保预征班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预征班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经费、场地、条件方面需要有充分的保障。目前沈阳建筑大学的“雷锋兵”预征班经费完全依靠学校征兵工作经费保障,由于经费限制,建设过程中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对于培训合格的预征班成员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这降低了吸引力,包括评奖评优、就业、入党、学业扶持等方面。最后,培训合格的预征班成员在应征入伍过程中没有明显优势,这使高校在动员、训练过程中无抓手可用。

二是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确保预征班的考核机制统一。各高校根据各自专业特色设定适合自己的预征班建设机制,这有利于预征班初期的快速建立。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训练时长和训练内容,高校在组织过程中需要不断摸索、改进,有时甚至不得不降低难度,舍弃一些必须科目,主要侧重于体能训练。由于缺少统一的考核科目,训练的强度和标准也无法统一,导致经过培训合格的预征班成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三是军校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丰富预征班的课程设置。目前,预征班的训练主要以校内课余时间训练为主,辅以理论教学、场馆参观学习。为了培养出适合部队的优质兵员,走进军营和进行军事体验等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上级兵役机关对预征班的针对性指导还需加强,高校也需要通过上级兵役机关与驻地部队共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和资源共享。结合驻地实际情况,丰富和优化课程设置,以此确保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需求。

七、结语

作为高校,我们应当将“雷锋兵”预征班的建设视为一项关键任务,以适应新时代强军目标的需求。在辽宁,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雷锋精神”等红色教育资源,这为我们的预征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预征班”管理措施,这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预征工作的水平,还能确保为新时代强军目标提供坚实的优质兵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期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大学生“预征班”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将预征工作与“雷锋精神”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具备高素质军事素质的优质兵源,为新时代强军目标助力。

参考文献:

[1] 高秀娟,陆鸣.新时代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嘉定区四所高校为例[J]大学,2020(42):146-148.

[2]王振宇.贵州高职院校学生“预征班”建设路径的实践与思考[J].贵州开放大学学报,2022(2):40-44.

[3]刘国梅.就业视野下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机制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47-49.

[4]肖德均.关于做好高职应征入伍预征班管理的几点思考探究——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文化,2022(06):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