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过去很圆满,未来有期待
2024-09-19马作宇黄维
对于34岁的苏炳添而言,通往巴黎的第四次奥运会之旅,比预期困难了不少。
在此前的巴哈马奥运资格赛中,中国田径队获得了4×100米男子接力的巴黎奥运会资格,苏炳添并未在队伍之列。
“从去年身体突然出现生理上的问题,我就觉得自己在体育生涯上面的时间不多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amPaFeA9JErYZmhmXus4W7.webp)
5月31日,以嘉宾身份现身上海的Nike On Air体验活动时,苏炳添面对记者的提问,平静地说出了这番话。即便他依旧是众人口中的“中国短跑领军人物”,但说起能否站上巴黎赛场,苏炳添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理所当然”。
“但我还想坚持。”作为奥运三朝元老,苏炳添还希望和时间老人再较一回劲,一如七年前递交那份退役报告后的自己,执拗地重回跑道创造纪录,他渴望在赛场上完成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回首过去,苏炳添认为已经十分“圆满”了。
“珍惜每一场比赛,不想做逃兵”
自从2014年在波兰索波特的室内田径世锦赛上成为第一位杀入世界大赛短跑决赛的中国飞人,过去10年里,苏炳添一直都是中国短跑军团里最稳定的领跑者。
或许是因为苏炳添的成绩每年都在稳步提升,甚至几度刷新中国百米纪录和亚洲纪录,即便他经常把“老将”挂在嘴边,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他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将亚洲百米极限速度推至9秒83时,已经31岁了。
直到去年因为身体原因提前结束赛季,如今当苏炳添说出“自己在体育生涯上面的时间不多了”,这位老将所面对的身体伤病和年龄增长的双重压力才显得格外分明。
事实上,这几年,苏炳添一直在饱受伤病困扰,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苏炳添就表示,自己的运动机能受到两次新冠肺炎的严重影响。彼时,他还找到了钟南山院士进行指标筛查,虽然医学数据报告显示正常,但他在训练中肌肉总是无法发力。最终,在医学专家和训练团队的建议下,他选择放弃2023赛季,为了冲击巴黎奥运全力调整好身体状态。
不过,当苏炳添在这个赛季重回60米赛道和100米赛道时,他的成绩并不算理想——在室内赛季的首秀中,他以6秒66摘得银牌,这个成绩和他的巅峰速度相差了不少;而在一个月前的室外赛季百米首秀上,苏炳添在超风速2.4米的环境下只跑出了10秒50的成绩。
在世界田联官网的赛季成绩纪录里,除去他在美国佛罗里达和中国接力队跑出的一次38秒28,他在这个赛季至今的有效成绩也只有6秒66和10秒50这两个。
“虽然我没有上场,但我也为这个项目作出了努力。”其实从3月份苏炳添就已经开始围绕国家接力队的奥运资格在做一系列准备了,他介绍说:“我最近的身体状态没有达到为国家队参赛的水平……我在赛前也和教练组进行了沟通。我的心理状况也没有达到最佳,所以我建议把我从第三棒的位置替换下来。”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QrtCUb3XBkaz6Ew4kmHsSn.webp)
在巴哈马,由吴智强、谢震业、严海滨和陈佳鹏组成的接力队最终跑出了38秒25,赢下巴黎奥运会的直通资格。苏炳添自己说,“我觉得重点不在于我是否参赛,而是队伍先获得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才最重要。”
也就是在那场比赛之后,关于“苏炳添有可能进不了接力队最终名单”的猜测甚嚣尘上,但在世界接力赛上让出第三棒的苏炳添并没有放弃追逐第四次征战奥运的机会,他透露,下一阶段也会提前去欧洲,在奥运会前参加一两场小型比赛,然后在7月份在巴黎和大部队会合。
“其实我现在还想要坚持下去。”苏炳添自己说,他希望能够像博尔特那样跑完最后一场,不管是何时,不管在哪里,“哪怕最后一场比赛是输的,也是在跑道上面去输掉这场比赛,而不是成为一个没有能力去比赛的人,然后离开这个体育场。”
“我想过放弃很多次,但最终都留下来了”
回顾个人职业生涯,苏炳添毫不吝惜地用上了“圆满”这个词,“我的职业生涯挺圆满的,我在2017年一度想过退役,但后来上天给我开了一扇窗户,取得了以前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能达到的成绩。”
如果时光倒流至自己刚刚踏上跑道的那一天,会跟自己说什么?苏炳添说:“我不会剧透太多,但是我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作为中国短跑在过去10年的领军人,那种“高处不胜寒”,终究只有苏炳添自己才明白。
2015年,苏炳添在尤金的百米赛道上跑出9秒99,全球媒体都开始关注这个“第一位跑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也就是在那之后,他的名字开始和“中国速度”联系在一起,外界也自然而然开始期待他的更多突破,然而,在个人项目上,那几年的苏炳添进入了竞技体育运动员都会遭遇的平台期。然后,他在2017年递交了自己的退役申请。
“其实我想过放弃很多次,在2017年的时候,我就已经退役了,但是每一次都是鬼使神差的,我又留下来。”如今回顾这十年,苏炳添的一句“鬼使神差”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太多他在那些考虑放弃的日子里所经历的挣扎和纠结,就如他曾说过2017年的那段故事,“当时我觉得到了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应该是没办法让自己成绩再进步,但后来我又想,我真的还可以跑,所以我最终选择留下来,想要在这个项目当中继续突破。”
苏炳添的坚持,让他遇到了国家队的功勋外教兰迪·亨廷顿,从2017年开始,兰迪教练一步步将苏炳添带入了科学训练的领域,并且为他组建了接近完备的保障团队。“受到兰迪、拉尔夫曼还有我的导师陈小平教授的影响,我感受到科技对于运动提升的威力有多大,包括康复治疗。”科学训练让苏炳添如虎添翼。
事实上,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上跑出9秒83之后,兰迪教练就在他的社交账号朋友圈里发了一段很长的文字,感谢了那个超过12人的大团队对于苏炳添的帮助,其中不仅有医疗师、体能师、营养师和科研人员,甚至还有生物力学专家,“感谢保罗·法尔曼弥补了我们在医疗方面的空缺,感谢体能团队告诉我们在爆发力和力量上如何训练。”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YYY9yB856S86TVPCXhSCBg.webp)
如今在上海再回眸三年前的那个“复合团队”以及科研专家们的帮助,苏炳添坦言,当时如果按照拉尔夫曼的冠军模型,苏炳添的极限速度还可以更快,“当时的冠军模型,我是可以跑到9秒78的,但我是人,不是机器,如果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去看,有很多客观因素,包括参赛的心态、风速,还有很多影响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苏炳添在东京奥运的那场半决赛上,其实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是9秒78,而是9秒89,“因为我是1989年出生的,所以给自己设定了这个时间,但没想到超出了我的预期。创造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好了,这也证明了中国人真的可以突破9秒8,不过,能做到那个突破的人,首先要比我更加自律,而且贵在坚持。”
坚持,这个词在接近半个小时的Nike On Air“运动员会客厅”环节以及其后大约半个小时的媒体采访环节中,被苏炳添反复提及了很多次。抛开所谓的天赋以及符合团队的科学训练,如果没有苏炳添的坚持和执着,中国短跑或许难以取得这样的突破。
继续去传承,像刘翔那样激励年轻人
“想到翔哥(刘翔),第一时间就想到我的小时候。”苏炳添其实不止一次说过,刘翔算是指引他前进的灯塔,“我知道翔哥是在2004年,但是我第一次见他是在2005年,那年中山举行了一场全国大奖赛,翔哥来了中山,然后被邀请到了中山体校,当时我就在中山体校,那次见面给我的体育生涯埋下了一个种子。”
在那之后,刘翔在2006年以12秒88打破世界纪录,而当时年轻的苏炳添也在不久后正式踏入了成年赛场,并且在两年之后进入国家队。就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苏炳添曾经说出这样一番感慨,“刘翔就是中国田径的开路人,如果不是刘翔,可能很多人都没想过站在奥运会的决赛线上。”
这次在上海的活动中,苏炳添就分享了几段他和刘翔过往的小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种传承。
从当年青涩的体校学生到如今中国百米短跑的“老大哥”,苏炳添跟随着刘翔的脚步,也成为了年轻人的灯塔。不过,不同于自己的偶像,苏炳添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开始进行更多尝试,去帮助年轻的运动员并且推广田径——他在暨南大学成立短跑实验室,试图将科学训练的经验传授给更多教练和运动员;他还举办了以个人IP命名的苏炳添速度挑战赛。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AnuxqX4Utz9FoM5CKSBbdM.webp)
“国家现在也在大力地推动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我在想能不能利用我的荣誉和名气,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但说实话,这个比赛我觉得办得不是特别好。”说起自己正在尝试的一些领域,他依旧直言不讳,“田径比赛的观赛人数太少了,商业价值太低,但我还会继续尝试,我希望这个比赛肯定是一直能够办下去,但也要看实际情况。”
说起未来,苏炳添并不急于在这个阶段给自己定下太多比赛之外的具体目标。
“我也在经历转型和转变,但具体的我现在还没想好。我不一定会去完全做一个教练,因为我觉得做教练得先把心沉下来,要对运动员负责任,不能只做一个挂名教练。”苏炳添说,不管未来会是什么身份,他都会把自己在训练上的心得和技巧传承下去,而现在的苏炳添,还想继续奔跑,不管能不能站上巴黎甚至是更远的大湾区全运会,他还想在继续努力。
“虽然我想跑一辈子,但是身体也不允许……等到自己的心静下来了,可能才会去考虑接下来的事情。”
来源:澎湃新闻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