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秀:奏响诗歌中的现实与浪漫
2024-09-19刘鑫宇
今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邀请青年诗人马文秀为一群小朋友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讲座。在讲座中,马文秀用《长安三万里》引导孩子们走进诗歌的世界。她说:“面对这些对诗歌充满着好奇心的孩子们,我以微童诗的形式,逐层细解,寥寥数语间,点燃了他们心中的诗火。”
孩子们虽然对诗歌知之甚少,但在马文秀的引导下,他们纷纷拿起笔,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篇,其中不乏佳作。这场讲座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诗歌的美妙,更展现了马文秀作为诗人和诗歌推广者的独特魅力。
校园与乡村的诗意传承
作为一名文化推广者,马文秀一直致力于将诗歌带到更多人身边,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在她的推动下,校园里的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诗歌的美妙,乡村的孩子们也在她的引领下,发现了诗意世界的广阔天地。
马文秀认为:“现代诗歌不应该只是存在于书本和课堂上,而应该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每个人心灵的一部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ZCrUhcTv6DWBhEyYZgCHvx.webp)
她多次在各类校园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鼓励学生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在一次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的讲座上,马文秀以“诗意生活与生命追求”为主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她说:“人生如同旅行,生活是沿途的风景。只有感受不同的风景,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丰富人生阅历。”她鼓励学生们多散步,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而从生活中不断获得写作灵感。
不仅如此,马文秀还将诗歌带进了乡村校园。在她的推动下,许多乡村孩子第一次接触到诗歌,第一次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她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言语中蕴含着无尽的哲理与趣味。”
写作中的诗意人生
马文秀的诗歌之路始于她的童年。初中一年级,成为马文秀感知世界、体悟生活的新起点。在那时候,马文秀下定决心创作,开始了她的文学征程。
她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本书都成为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不断的写作与阅读中,马文秀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文学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在她的创作中,儿时的日记是一段重要的回忆。她提到:“那时候,我经常写日记,但我的日记本经常被弟弟妹妹撬开,他们知道我写的内容。尽管我用英文字母代替一些词语,但他们还是会猜出我的意思。由于密码本也常被撬开,我开始把日记内容融入文学创作中,通过想象进行扩展。这样,即使他们看到,也会以为是作文,而不会想到这是日记。我的初期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日记的延伸。”这些童年的智慧与情感流淌,构筑了她今日的文学疆域。
马文秀还记得上小学时,尽管识字不多,但遇到印象深刻的事情,她会把它们写在墙上。即使过了很久,看到墙上的字迹,她依然记得那是发生过的某件事,这些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她说:“其实有些小孩在无意识中会说出非常精彩的句子。如果父母比较细心,会把这些句子记录下来,其实这些就是非常好的儿童诗。我那时候写在墙上的话,现在来看应该也是有哲理或者有趣的内容。”
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马文秀始终保持着每晚千字左右的写作习惯,不论学业多么繁重。在文字的海洋中,她找到慰藉。对她而言,写作不仅是记录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灵魂的释放。
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马文秀不仅仅是在记录所见所闻,更是在通过文字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爱形态各异的植物,它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美丽”,马文秀在观察中感受生命的节奏,在细节中寻找诗意,这些植物的形态和特性常常成为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工作之后,马文秀常深入各地,在旅途中观察和体验,从当地的文化底蕴中汲取养分,通过地方志的研读,捕捉每个地方的独特风情,她说:“这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自我的大门,让我在感受新环境的同时,也开启了对自我认知的新篇章。”这些新鲜的体验和感悟,最终都化作了她笔下的诗句,流淌出生活的诗意与艺术的芬芳。
她认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内心、挖掘自我的过程。她提到:“写作要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行迹。”这种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洞察,使她的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是诗歌,亦是影像
为了更好地传播现代诗歌,马文秀创办了公众号“遇见马文秀”,并创建“马文秀工作室”,推出了“诗电影”这一品牌。她说:“新媒体可以更好地呈现作品,我希望通过电影的形式更好地展示诗歌,让更多人了解现代诗歌。”
诗电影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马文秀的诗电影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她与贵州诗人协会合作制作的百集诗电影,在全网播放量达到10亿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LJHMDyizdkuPvtf37hmZDH.webp)
她深信,诗电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继续照亮人们的心灵,点亮美好的未来。她说:“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不同文化的一次探索与致敬。当我看到世界各地的诗人通过诗电影展示他们的作品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骄傲。”
在她的工作室中,马文秀不仅仅是一个创作者,更是一个桥梁,连接着诗人与读者。她回忆道:“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是在书画领域,经常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各大画廊看最新展览。通过这份工作,我接触到了高更、梵高等国内外各大美术馆画家的作品,我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解读经典名画,这是我从工作中得到的一个启发。”这种跨领域的经历使她认识到,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能够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艺术价值。
马文秀的“诗电影”系列在各大平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工作室已经发布了将近3000部“诗电影”,并注册了相关商标。马文秀说:“通过视频和诗电影的形式,我们希望搭建桥梁,展示现代诗歌的样貌,让人们感受到好的作品背后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她介绍了“诗电影”的两种主要运营模式:一种是与作家协会和文学机构合作,另一种是与诗人合作。她在这种模式下推出一批精品诗电影,使得诗歌的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AYzBqp75aLcTFrXXtARCPJ.webp)
回首过去五年,马文秀与其团队以诗电影的形式参与制作大型晚会。与贵州诗人协会合作的“诗电影?一方净土——贵州百名诗人颂贵州”大型网络展播活动,入选了贵州省重大社科项目,一百集诗电影在全网播放,播放量达10亿次。
马文秀及其团队还推出了泰戈尔、露易丝·格吕克、米沃什、谷川俊太郎、舒婷、北岛等国内外2000多位诗人的作品。
“当看到世界各地的诗人通过诗电影展示他们的作品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骄傲。这不仅是对华语诗歌的传播,更是对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诗电影”的影响不仅限于国内,许多国外诗人也参与了这一活动。马文秀回忆道:“有翻译家关注我的公众号,觉得有些诗歌不错,主动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他们把我的《高更最后的大溪地》《梵高自画像》《季节的锋芒》等作品译成成西班牙语、英语、日语等多种语言,甚至被推荐到国外的杂志发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使得“诗电影”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一座桥梁。
让诗意永不被磨灭
马文秀的诗歌不仅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她的作品以其对生活的细腻观照和深刻洞察,成为当代诗歌中的一股清流。
马文秀说:“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希望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让更多人看到优秀的作品,为文学赋予新的生命力。”在她的带领下,诗歌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更在每个人的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每一首诗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马文秀说。正是这种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诗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诗歌的另一种可能性,也看到了文学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马文秀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诗歌不仅可以在书本中存在,还可以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马文秀的诗歌之路,正如她所写的诗句一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对话:
现代青年:你在做诗歌推广活动时候不局限于年轻人是吗?
马文秀:诗歌无分年龄,我渴望与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一起交流、互动,也希望为那些热爱诗歌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我目前负责的一档节目《你好朗读者》,由中国诗歌学会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重点推介各个年龄段有影响力的诗人,带领孩子们读诗歌,走进诗歌的世界。孩子们不仅得以亲近课本中的李白、杜甫,更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了当代的诗人,这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言语中蕴含着无尽的哲理与趣味。
有句话说:“你不可能成为你没有看到过的人。”让小朋友在现实中接触诗人,他们会知道诗人是怎样的人、怎样说话、怎样解释诗歌。这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青年:你写作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吗?
马文秀:日常生活是我的灵感源泉之一,阅读也为我带来了灵感,一个词、一句话,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旅行更为我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旅行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深化了我的情感体验。在新的环境中,我学会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自我与世界的连接。这些体验和感受,经过我细腻的情感加工和深刻的思想提炼,最终化作了我笔下的诗句,让旅行的灵感在诗歌中得到了永恒的绽放。
现代青年:现实主义是永恒的诗歌主题,但很多诗歌文字优美,看起来又很浪漫。你如何看待这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否冲突?
马文秀: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中都能体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思潮,它们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实是两种风格和态度,也可以看作是创作方法。在我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笔下的人物故事根植于生活的沃土,细节之处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这些情感的表达,既真实又动人。我常常选取现实中的普通人作为笔下的主角,如古村落的守护者、清洁工、铁路建设者、地铁上的旅人,这些人物的故事丰富了我的诗歌内涵,赋予了作品更深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也秉承了浪漫主义的审美情怀,我相信浪漫主义同样能够洞察社会,揭示人性的深层次问题。我的作品,随着时间流转而风格各异,早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较浓,而近年来的创作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挖掘。
现代青年:比如我关注到你近期的作品《老街口》好像更偏向现实主义。
马文秀:是的,我的作品在不同阶段创作,风格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刚开始做艺术相关的工作时,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成分比较多,而近几年则更注重现实主义。以我的长诗《老街口》为例,这部作品便是浪漫与现实交织的作品。在《老街口》中,我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古村落的沧桑历史,同时又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勾画出古村落的现代面貌和居民的生活点滴。站在古村落的石板上,我将现实的观察与浪漫的想象相融合,让两种风格在诗歌中和谐共存,相互辉映。不仅关注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现象,如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我看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它们是两种风格和态度,也可以看作是创作方法。在我的作品中,这两种元素经常结合在一起,共同为诗歌注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