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历史、现实与路径
2024-09-19侯冠宇张震宇
摘 要: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梳理我国营商环境变迁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了解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并探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优化原则。对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在助推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我国营商环境需要改善措施:调整市场准入竞争政策、大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体系、参与国际市场协同发展、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市场生态环境,助推我国民营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关键词: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新发展理念;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华传统的中国经济学解释研究”(2023JZDZ022)。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8-0029-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8.00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1]。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营商环境已成为塑造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对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有着强烈需求。营商环境涵盖行政审批、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等多个与企业运营紧密相关的方面。稳健的营商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发展,更与其在创新和市场的策略选择息息相关。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发布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3]。本研究旨在厘清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协同影响,基于历史视角,探究其中的历史逻辑和内在机制,以期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才能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一、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和状况。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营企业在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发展壮大,为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一)营商环境构成
营商环境涵盖政策导向、法律体系、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结构及市场中的机遇与风险。这些要素间存在深度协同效应,共同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的营商生态系统。
首先,健康稳定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激发创新潜能,并形成有利于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部条件。政策导向和法律体系为企业绘制了清晰、稳定的蓝图,确保企业行为的合规。对于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国际法律和多边协议为其跨国经营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经济指标不仅是反映地域经济健康状况的“温度计”,更是指导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参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筹措路径,税制则对其盈利模式和运营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决定了资本的可用性和价格。社会文化维度展示了深层的市场动态,社会价值观、消费者行为和教育水平共同影响企业的市场策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背景下,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需要与当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深度融合。
最后,技术环境凸显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潮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重塑企业的市场战略和价值链。高新技术的市场普及和接受程度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的关键因素。市场结构性特征和竞争格局进一步揭示产业的深层逻辑。市场集中度、准入门槛以及消费者权益成为塑造企业战略布局和产品差异化的核心变量[4]。
(二)营商环境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为推动经济增长并提升我国吸引外部投资的竞争力,我国开始优化“投资环境”。得益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推进,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并吸引更多外资,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大力进行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5]。
为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地方政府在国内设立专业招商机构,与投资方进行深度沟通协商。这一时期,外资企业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1979年1月,面对我国资金和技术短板,邓小平展现出对全球经济和技术变革的敏锐洞察力,坚定地提出引进外资的方针策略并明确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6]此后,全国范围开展吸收利用外资工作,招商引资被各地政府确定为重要任务。为引进外国资本,各地方政府针对外资企业特别设立了工业园区,并为其提供高效服务。例如,1979年成立的蛇口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首个工业园区,满足了外资在原料处理和产品进出口等方面的需求。
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召开,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型,政府机构的改革向服务型方向推进。在此期间,我国的营商环境改革步入优化调整阶段,并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治理政策中得到体现。首先,参与营商环境改革的主体日益多元化。行业协会在促进民营企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1997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厅下发《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确定了广州、温州、厦门、上海等城市作为试点。自2002年起,我国对行业协会进一步改革,使其迅速发展。这些协会在保护国内经济贸易利益、解决国际争端、提高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行业协会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外资企业扩展到对国内企业的监管。自199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以来,各地区逐步废除了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促进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公平市场竞争。2010年年底,我国正式废除了针对外资企业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税的优惠政策,标志着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正式结束[7]。此后,我国在营商环境改革的重心已不再仅集中于外资企业,而是更广泛地关注内资民营企业。为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政府相应启动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营商环境进入全面协调的高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营商环境”和“政府治理”作为党内正式文件的核心内容,明确了以法治为基础打造营商环境的新方向。从此,“营商环境”在党和政府文件中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加,逐步取代“投资环境”,充分体现了政府在经济治理领域的决策导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纷纷成立了负责营商环境改革的专门机构,地方党委书记亲自出任领导小组组长,体现了各级政府对营商环境改革的坚定决心和高度重视。各地区采取了多种策略,积极引入优质商家、根据产业链的需求调整完善、增强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弘扬社会诚信,推动营商环境的全方位优化。此外,优化营商环境的受益群体逐步拓宽,从原本的大中型企业扩展到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涵盖所有市场主体。
(三)民营企业的类型
关于“民营企业”的研究在当前经济学界颇为活跃,存在多种解读。部分学者将民营企业定义为由民间资本投资、经营并承受经营风险,同时分享其投资收益的经济组织。另一种观点认为,民营企业是与国有企业相对的概念,基于所有制属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国有民营企业的资产归属于国家,但其经营权由市场主体基于市场运作独立承担盈亏并应对风险。私有民营则主要涉及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
从宏观角度看,民营企业广泛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国有资产控股及外资企业之外的各种企业形态(如个体独资、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等)。从企业的经营控制权角度,即使某企业含有少量的国有或外资份额,但只要这些资本不对其主导经营和控制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样可以纳入“民营企业”范畴。从结构上看,民营企业实质上包含了所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一定义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清晰。
由于历史上对私有制持有审慎态度,官方更倾向于用“民营企业”来表达这一概念。有观点认为,应从企业的资本来源和构成进行诠释。只要主要资本来自民间,如现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等,均可称之为“民营企业”。2019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凸显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及构建现代经济模式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在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的角色愈发重要。首先,民营企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满足了城乡劳动力的增长需求,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国家财政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持。
其次,民营企业展示了其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及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当前经济格局中,无论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策略,还是在国际贸易中,民营企业都展现出了不可或缺的活力和深远影响。在技术进步方面,民营企业通过研发、战略合作和技术引进,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市场运营中,这些企业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及时的策略调整以及卓越的客户体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在国际贸易领域,许多民营企业成功拓展海外市场,与全球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最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2000年:启动与萌芽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民营经济逐渐崭露头角并初步壮大。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为民营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2001年至2011年:飞速扩张阶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营企业在国际出口市场上迅速崭露头角,推动民营经济步入黄金发展期。三是2012年至今:转型升级阶段。在全球经济波动、贸易模式重塑、技术竞争的加剧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挑战下,民营经济急需转型升级[9]。在此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点、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关键所在。
二、营商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营商环境作为民营企业成长的土壤,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还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一)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地方政府核心策略的一部分,旨在吸引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如何精确评估营商环境及其对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10]。
首先,基于宏观视角,企业生存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涉及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市场竞争格局、供应链合作策略、市场细分及行业发展趋势。这不仅塑造了企业的市场策略布局与定位,更突显了在动态市场背景下策略适应和创新机制的紧迫性[11]。法律体系与治理结构为企业经营提供明确的“导航”,保障其合法权益并将合规风险降至最低。
其次,金融环境中的金融机制与资本流通,为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提供了决策基础,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操作效率、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及其服务水平。健全且高效的金融生态,才能确保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可以得到资金支持。在全球经济背景下,跨国企业面临的策略选择充满挑战,这涉及国际经济政策、贸易法规、宏观经济趋势、地缘政治及文化因素。跨国企业需要持续调整全球策略,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与机遇。同时,技术进步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涵盖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数字化转型及技术规范的制定。这要求企业进行持续投资,以确保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最后,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构成决定企业策略方向的内核,涉及人才结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为企业未来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总体而言,企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内部策略决策,还与外部多种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及其长远发展的潜力。因此,紧扣市场脉搏,赋能市场竞争机制,才能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营商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深远且复杂,涵盖经济、社会及其他多维度的综合交互。这不仅为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并为民营经济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首先,在法律政策层面,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是确保企业稳健成长的关键。它不仅为企业在商务活动中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还为企业在面对各类挑战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市场的开放性与竞争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在高度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更倾向于追求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竞争和提升服务附加值,以维持并提升其市场地位。
其次,金融市场的完整性和效率同样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健全的金融体系确保企业能够获取多样化资金来源,从而更快速地把握市场机会,并为其扩大经营和研发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再次,社会文化对企业在多元市场格局中的策略制定和品牌建设起到指导作用。社会文化价值观深深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价值选择,企业需要基于此调整其市场策略和人才配置[12]。
最后,技术进步与行业发展为企业经营提供机遇。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技术革新与行业趋势为企业提供长期发展策略,使其在竞争中持续创新并保持领先[13]。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供应链管理及其全球布局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确保其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效资源配置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在市场中持续应对各种挑战。因此,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还能通过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图1)。
F8+9/u1OTiAJGFar34vjdA==三、营商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民营企业在应对初创阶段的诸多挑战后,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主要包括:由个体经营者逐渐扩展的家族企业、由亲友或同事共同出资的合伙企业,以及通过收购从国营或集体经济体系转型而来的企业。其共同特点是企业所有权集中于单一或少数投资者手中,股份逐渐分散并走向社会化。尽管民营企业具有市场化和经营灵活性等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14]。
(一)区域市场准入限制
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面临诸多限制,特别在能源、交通和通信等行业尤为明显。首先,现行政策和法规为民营企业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使其在与国有企业竞争时难以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尽管多层次立法保护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并提供了一定的制度支持,但仍存在专门法律制度不完善、主体实施法规位阶较低、制度体系建设不足、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及配套立法发展滞后等问题[15]。
其次,各地区虽然不断放松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规制,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对私营企业的认知偏差依然存在[16]。在重要的国有企业主导行业(如能源、电力和通信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领域,尽管法律和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但由于种种原因,民营企业的进入可能被视为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最后,由于“非禁即入”“非限即入”等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尚未完全解决民营企业经营“最后一公里”问题,招标过程中仍存在潜在的竞争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涉等现象,严重打击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参与热情,制约了其发展。
(二)企业融资信用难题
金融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信用缺失与融资约束是经济问题的“两面镜像”。首先,融资难仍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常受不平等待遇。受金融加速器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显著上涨。更高的融资费率和风险溢价推高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17]。由于缺乏充足的抵押资产、不完备的信用历史或相对较小的经营规模,民营企业往往面临更高的融资障碍。社会的失信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其融资难题。
其次,民营企业融资壁垒众多。基于银企关系视角,在失信的社会环境下,失信的短期代价小于其短期收益,导致民营企业更易采取失信行为(如隐瞒财务状况以获取贷款)。但此类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会引发金融机构更高的“信贷歧视”,损害企业乃至地区的信誉。当社会失信问题严重时,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受损,进一步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对金融机构而言,失信环境提升了其在分配信贷资源时的风险,导致其对放贷产生疑虑,进一步加剧融资约束问题。
最后,民营企业融资歧视问题严重。在金融体系的构建中,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被视为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关键支撑。合理的金融分配机制可以有效减轻民营企业的融资压力,提高其运营效率并增强竞争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问题,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这导致部分贷款被分配到效益较低的项目上,造成金融资源浪费。
(三)政策环境与法律制约
政策与法律环境的变动给民营企业带来了“额外风险”。部分地方政府频繁推出各类投资与金融的惠企政策,但“朝令夕改”和“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频发,导致地方企业难以维持稳定的经营与投资信心。首先,民营企业在产权及刑事司法保护方面面临理论准备不足、保护内核及层级关系不明确、实践中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营商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非生产性成本上升及税收负担增加,从而占用民营企业的生产资源[18]。
其次,政策环境对民营企业发展构成制约。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营商环境建设日益重视,我国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在市场中仍缺少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部分地区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行政权力监督与约束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19]。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和第一百三十六条分别规定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实际中这种独立职权和权益保障功能未能完全实现[20]。
最后,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不足。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机关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意识相对淡薄。例如,在部分涉及民营企业的民事案件中,部分地方以刑事手段干预;在侦查程序及协助纪检监察机关审查调查过程中,部分民营企业家的合法人身和财产权益未获得应有的充分保护。同时,部分法院存在审判地方化的倾向,这不仅未能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反而助长了不当干预的乱象。
(四)国际市场错综复杂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稳步崛起,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民营企业如华为、比亚迪、大疆科技等,不仅在国际市场中稳固了市场地位,还逐渐掌握了领域内的尖端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由行业“追随者”向“领导者”转变。然而,民营企业的国际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在全球化逆流、“大院铁幕,小院高墙”式的孤立保守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复杂国际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21]。
尽管我国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我国全球经济大国的地位尚存差距。在关键领域,仍需深化改革、优化策略。此外,民营企业的经营能力也存在不足。尽管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已引起国际商业和管理界的广泛关注,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与挑战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相对不足。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应对技术、市场和制度的多重不确定性,还因其独特的所有权结构面临复杂的合法性挑战。
(五)行政服务差异明显
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亟须提升。首先,政府在实施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行政审批效率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未能彻底贯彻“放管服”原则,仍沿用传统行政流程,尤其在跨部门联合办理事项中,常出现流程不衔接甚至冲突的问题。此外,合规建设中“重刑轻民”现象、外部权力界限模糊、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及合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合规建设和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22]。
其次,在惠企政策和营商环境方面,部分地区的政策措施未能精准对接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企业对政策改善缺乏足够的感受。例如,部分地区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使这些企业难以享受政策红利。在财政收入约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往往根据企业创造的税收规模提供服务,优先服务税收大户,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相对缺失。除了现有的税收减免、企业社保费率、用电成本降低等措施外,私营企业在创新创业、融资贷款、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亦需要更多支持。
最后,特定优惠政策往往设有经营和纳税额度的限制,高门槛使得这些优惠多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及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而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则因不符合申请标准而难以享受这些政策。同时,在征地、环境保护等方面,一些地区曾对民营企业及其企业家进行不当干预,这些行为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经营积极性,甚至可能对其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六)创新生态培育不足
我国民营企业在创新生态与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瓶颈。由于营商环境和融资结构的限制,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长期不足,这一状况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23]。首先,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尚显不足。过去十年间,新产品销售收入从1.35万亿元增长至8.21万亿元,显示出民营经济的创新总量显著提升,但创新质量分析显示,民营企业在发明专利申请比例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从峰值的33.03%下降至2020年的26.5%。此外,民营企业的新产品销售额占研发费用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3%左右,反映出虽然创新产出高速增长,但转化效率尚未显著提升[24]。反映了民营企业创新产出高、增速快,但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停滞的阶段特点。换言之,在我国经济规模和活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能力还远远不够。
其次,在我国经济规模和活力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力度仍显不足。深入剖析民营企业发展的“脉络”,需合理识别其面临的“创新品质弱化”及“转型动力不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障碍紧密相关。从需求端来看,尽管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但行业内的多种制度性障碍限制了民企对创新投资的积极性。
最后,从供给端来看,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倾向于短期化,产出倾向于低质化,这反映了垂直产业结构下的制约因素。宏观层面,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激励民营企业进行差异化创新,并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解决融资难题和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的两大核心要素[25]。在国际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及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日益增强。
四、营商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体制与机制的深化改革以及高质量营商环境的构建[26]。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鉴于营商环境在企业经营和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以下策略路径,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确保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一)调整市场准入竞争政策
2023年5月19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首先,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市场主体平等的参与机会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基石,还在维护市场秩序、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改善宏观层面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法治环境和商业信用环境,可以提升微观层面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名称登记、信息变更、银行开户等便利度,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定期排查和清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市场主体资质、资金、股比、人员、场所等设置的不合理条件。
为了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完善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必要性越发重要。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关键,但大型企业可能滥用其市场地位,实施垄断或反竞争行为,损害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并导致市场失灵。完善的反垄断法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十分重要。这需要明确界定垄断行为、反竞争行为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同时确立相应的处罚措施,并构建高效的执法体系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为进一步推动上述政策与法规的实施,对法律从业者及企业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不可或缺。对市场准入与竞争政策的细致调整不仅是确保市场主体权益的关键,也是决定整体市场健康、公平与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此,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全面实施简易注销,建立市场主体强制退出制度,健全司法重整的府院联动机制,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
(二)大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良好的信用评级与合作关系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充足且持续的融资支持。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开展经营主体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启动经营主体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维护信用信息安全,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首先,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应用对于确保市场公平、透明和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优化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在于构建全面可靠的信用信息平台。这不仅需要全面整合各类信用相关数据,如企业的财务稳健度、合规历史以及个人的支付习惯与债务记录,还须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靠[27]。
其次,为了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发挥作用,信用评估应被纳入与市场准入、融资策略等关键经济活动相关的决策中。实际上,企业信用得分现已成为金融机构评估融资风险的关键指标,也是企业市场定位与声誉的重要反映。同时,为进一步鼓励市场主体保持高信用表现,设计策略性的信用激励措施十分必要。激励措施包括为高信用得分的市场主体提供税务减免、融资优先权或更有利的贷款条件。对于信用表现欠佳的主体,应适时采取一系列制约策略,以促使其保持警觉并持续改善信用行为。
最后,鉴于信用信息具有时效性与动态性,建立动态的审核与更新制度较为紧迫。这不仅能确保信用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还为市场主体创造长期激励机制持续优化信用行为,从宏观层面增强整体市场的信用稳健性。此外,改善营商环境需要持续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提升其利用国有资本与外资规模。
(三)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框架下,法治环境的完善对商业活动的稳定性、公平性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加强营商环境顶层设计。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强调构建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以助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同时,司法路径的优化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私法规则为纽带,发挥其对市场经济基础保障的作用,确保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28]。
其次,完善区域营商环境法规。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依赖于营商环境的稳定性与公正性,其中法律法规的完整性、连贯性及其与经济政策的一致性至关重要[29]。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相关法规需要定期修订和更新,并应确保其易于被市场主体及公众获取和理解。同时,一个高效公正的司法体系是维护市场稳定、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的关键。在此体系中,及时、公正解决商业纠纷是维护市场稳定,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途径。这要求对执法人员进行严格培训指导,确保其裁决符合法律规定[30]。
最后,营造公平正义的市场机制。法律法规与经济政策应实现高度协同。在制定新的经济政策时,现行法律法规的指引和约束不应被忽视,包括确保公平竞争审查和税收征管策略与法律法规相协调,共同维护民营经济的公平竞争。当出现冲突时,应及时调整以确保其协同效应[31]。此外,法律的执行力和遵守情况是确保法治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执行力应得到加强并进行有效监督。鼓励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并提供有效的举报和投诉途径,共同监督和完善法治环境。
(四)参与国际市场协同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交互日益增多,与国际接轨的策略及其实践应用成为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实现结构优化和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首先,应依法削减进出口环节审批事项,取消不必要的监管要求,优化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清理规范口岸收费,降低通关成本,推动口岸和国际贸易领域相关业务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借鉴发达经济体营商环境建设的优秀经验,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进程,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32]。
其次,为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双循环”发展,国内市场需借鉴全球市场的实践经验并进行本土化调整与实施。应对国际上成功实施的经济模式和管理策略进行深入且全面的研究,不仅包括对制度设计和法规框架的了解,还需深入分析这些措施在不同国家的具体执行情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而是要考虑国内的经济、文化与法治背景,进行本土化创新调整,在借鉴国际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国内具体情况,为国内市场创造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营商环境。
最后,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交流。合作交流不仅帮助国内企业掌握最新的国际经济动态,还促进国内企业与全球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此外,鉴于国际经贸活动日益增多,统一化的国际商务法规与规范至关重要。各国在商务法规和规范上的差异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减少交易成本并提高国际贸易效率需通过推进国际商务法规与规范的一体化、参与国际条约制定和促进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建设来实现[33]。
(五)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在经济格局调整与市场需求演变的背景下,行政审批及服务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及更有效发挥政府职能的体制障碍。伴随“放管服”改革的实施,各级政府设立了集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于一体的综合部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发布进一步巩固了“放管服”改革的成果,使行政审批制度更加完善[34]。
首先,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相比国有企业,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制度红利”更为明显。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成为政府与企业关注的焦点。移除非核心审批环节、合并重复的审批部门,清理审批中的“体外循环”“隐性审批”等行为,保障流程的连续性与透明性,简化文书工作、减少所需提交的文件并提供清晰的操作流程,旨在塑造更友善、高效的行政审批体验。
其次,提升行政服务效率。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行政服务优化迎来了新的契机。这些尖端技术为行政审批流程带来了自动化、实时化及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一窗通办”的创新理念使企业在单一窗口即可完成全部审批事宜,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减轻了企业的行政负担。智慧法院作为司法改革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的示范项目,提升了司法的便捷度和效率,为我国微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35]。
最后,优化行政服务体系。技术与流程的革新离不开持续的审查与反馈。建立审批过程中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确保企业和市场参与者能够提供宝贵意见。通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进行反馈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并完善审批流程,确保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实际需求保持一致。
(六)培育创新市场生态环境
民营企业的创新需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支持。与国有企业相比,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021年,国务院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着力为市场主体减负担、破堵点、解难题,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并发布《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规定》,以维护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秩序,鼓励企业创新,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
首先,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显著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政府部门应当引导市场资源投资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同时培育数字化领军企业,形成示范效应,通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适应全球化的技术趋势,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与扶持力度,鼓励基础科研和技术研发,包括为研发活动提供税收优惠、确保优先审批权益,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涵盖专利、品牌和版权。根据不同技术领域及行业特性,需要制定具有差异化的策略[36]。
其次,技术研究与创新过程中,资金流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设立专门基金来支持初创公司、研究机构及高等教育领域的基础科研。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私营领域和风险投资体系参与创新资金注入,并通过国有资本入股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研发意愿。
最后,为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并推动知识转移和商业化,创业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这些园区作为技术研发的核心场所,应配备前沿的研发工具和设施(如共用实验室、教育与咨询服务,并与知名学术机构、研究组织及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乃至跨国界的合作,使企业、研究组织、学术机构和政府找到合作伙伴,推动技术创新。
五、研究结论
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本研究通过厘清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的构成、特征及其历史脉络,发现民营企业在加速经济增长、催化技术创新和吸纳劳动力方面的角色已不可替代。民营企业在创造更加公平、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过程中,仍面临市场准入障碍、融资信用挑战等诸多现实困境。为此,需基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调整市场准入竞争政策,消除不合理限制;大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融资便利度;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透明和可执行性;参与国际市场协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培育创新市场生态环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并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并增强社会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7-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2023年7月14日)[N].人民日报,2023-07-20(1).
[3] 叶晓楠.多措并举助力民营经济提质升级 让民营企业“海阔凭鱼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08(1).
[4] 侯冠宇.营商环境对就业的影响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23(5):63-72.
[5] 李明星,徐慧兰,薛蕾.营商环境优化视角下地方政府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成都例证下的概念创新与运用[J].重庆社会科学,2023(3):46-60.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6.
[7] 马向东,王跃生.新时代吸引外资新方略:从招商政策优惠到营商环境优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4):112-121.
[8] 侯冠宇.营商环境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理论月刊,2023(11):85-97.
[9] 王慧杰,米捷,司玉静.环境规制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制——基于营商环境的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J].金融与经济,2023(3):77-88.
[10] 王兴,段晨陶.市场化进程、资本要素市场配置扭曲与地区创新能力[J].学术交流,2023(1):82-95.
[11] 张菀洺,杨广钊.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财贸经济,2022(10):119-133.
[12] 孟维福,刘婧涵.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异质性分析——基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J].经济纵横,2023(7):100-110.
[13] 廖萌.营商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5):74-86.
[14] 朱天义,苏秦宇.叠加性压力:共同富裕背景下县级政府营造营商环境的机理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192-199.
[15] 赵树文.民营企业市场平等准入权立法保护的检视与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2022(5):194-205.
[16] 王欣.新时代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演进、现实刻画和未来进路[J].产业经济评论,2022(4):5-25.
[17] 梅冬州,温兴春,吴娱.财政扩张、信用违约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研究,2021(3):116-131.
[18] 于文超,梁平汉.不确定性、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经营活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136-154.
[19] 袁莉.营商环境法治化构建框架与实施路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2(5):80-86.
[20] 王雨亭.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宪法保障[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3(5):150-161.
[21] 张景华,刘畅.全球化视角下中国企业纳税营商环境的优化[J].经济学家,2018(2):54-61.
[22] 谭世贵,陆怡坤.优化营商环境视角下的企业合规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35-152+207-208.
[23] 辛金国,蔡婧靓,杨晨,等.营商环境、融资结构与家族企业创新投入[J].科研管理,2023(1):56-65.
[24] 任晓猛,钱滔,潘士远,等.新时代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思路与举措[J].管理世界,2022(8):40-54.
[25] 原东良,周建,秦蓉,等.私营企业创新投资:基于营商环境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家,2021(8):89-98.
[26] 周泽将,雷玲,伞子瑶.营商环境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机制分析[J].财政研究,2022(5):111-129.
[27] 裴然,侯冠宇.营商环境赋能数字经济: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J].财会月刊,2024(2):117-123.
[28] 吴烨.论优化营商环境的私法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2(1):86-94.
[29] SABATINO G. The Legal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rivate Economy. A Perspective of the Article 19 of the Company Law[J]. Global Jurist, 2022(2): 351-373.
[30] 侯欢.民营经济税收营商环境法治化:从税收公平到税收共治[J].人文杂志,2021(12):120-128.
[31] 蔡双立.扬长避短,走数字经济包容发展之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6-9.
[32] 彭刚.国际比较视角下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22(8):51-60.
[33] 郑琼.数字赋能视角下数字政府整体智治的实现路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34-41+142.
[34] 张定安,彭云,武俊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J].中国行政管理,2022(7):6-13.
[35] 潘越,谢玉湘,宁博,等.数智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商业信用融资——来自“智慧法院”视角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2(9):194-208.
[36] 张兴亮,范思佳.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48-59.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s Role in Promoting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History, Reality, and Strategies
Hou Guanyu1 Zhang Zhenyu2
(1.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School of Business,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The private economy is a driving force in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is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internal logic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exploring the principles for optimizing a "market-oriented, law-bas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business environment are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o further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China's business environment requires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adjusting market access and competition policies, vigorously improving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optimizing the law-based business environm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enhancing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services, and cultivating an innovative market ecosystem. These measures will help propel the sustain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reby further liberat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stimulating and enhancing social vitality.
Key Words: Business Environment; Private Economy;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Leve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