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两山”实践美好画卷
2024-09-18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海南州建设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精神,集成应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等技术,扎实推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海南州委、州政府“12345”发展目标,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围绕“生态立州、清洁能源强州、农牧业稳州”战略,立足青藏高原资源禀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守护好三江源“中华水塔”,提升涵养水源能力,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践行“两山”理念,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南部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总面积12.31 万平方公里。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行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
海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的重大要求。为了将三江源生态公益林建成生态发展、绿色经济、民族团结之林,海南州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公益林造林的新模式。如今,海南州已经建成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的“新窗口”,助推青海“一优两高”战略实施,未来将开展一系列公益实践活动,有望将三江源生态保护地块打造成为人人参与生态治理、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绿色平台。无论是三江源生态林背后所实际创造的绿色财富,还是由此为当地护林人员创造工作机会、实现增收致富,该项目都是探索聚集全社会的力量推动生态保护、践行“两山”理念的典型范例。
做法:成功探索政企共建公益林模式
1.健全与创新造林绿化机制。一是海南州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非常重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工程,并将国土绿化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每年完成生态建设任务。二是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造林绿化机制。海南州发改、财政、税务、金融、科技等部门加大造林绿化支持力度,水利、交通运输部门为造林灌溉和道路建设提供支持,电力部门为造林绿化区灌溉用电等提供保障。三是创新造林绿化新机制。为进一步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加大国土绿化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造林绿化新机制,鼓励和引导新型主体参与国土绿化,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18年就出台了《关于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从建立造林激励、多元化投入、森林经营抚育管护、产权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激发国土绿化的新动能。
2.推进政府为主、企业参与、全民参与绿化。生态公益林不仅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和模式的创新,更是企业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比如,为保护 “中华水塔”——三江源,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全体员工自发带头踊跃捐款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营造公益林的示范区,充分展示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责任担当。2020年,中国太保在员工中发起倡议,募集捐款3360万元,在三江源区域共和县恰卜恰镇建设2054亩生态公益林,共栽植不同树种共12.95万株(墩)。随后,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大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州分公司通过捐资或自行建设,共计捐资3375万元,建设总面积2100亩,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及坡向栽植不同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共计25.82万株。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海南州政府配套资金3800万元,在公益林实施区域内建设了配套水利灌溉设施,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供了灌溉用水保障。
3.推进三江源地区增绿、增质、增效。根据海南州共和县林草建设特点,按照“美化、绿化、亮化”城镇建设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区为目标,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坚持“特色鲜明、错落有致、参差分明”的原则进行绿地建设,增加后备森林资源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通过社会资本捐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举措,坚持城乡绿化协调推进,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企事业文化精神,不断增强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提升三江源地区绿化美化水平。通过中国太保三江源公益林建设项目,切实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高原城市;提升区域生态屏障功能,提升防护效益,夯实生态根基和美丽本底。
成效:形成逐绿向“新”的新模式新机制
近年来,海南州通过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成功探索政企共建公益林模式,实现了“荒山变绿山”的蝶变和“青山变金山”的发展跃升,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逐渐形成。
1.实现“荒山变绿山”的蝶变。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幅增加了绿量,提升了林地质量,形成了区域的绿色生态屏障。在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可明显感知沙尘天气减少和区域性气候条件改善,对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和生态系统构建产生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乔灌混交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木郁闭度,提升林分质量,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增强涵养水源能力,提高现有林草植被覆盖度,使林相结构不合理的退化林地、疏林地、低质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等得到综合提升,加强森林生态保育和修复,提升森林生态效能。通过严格管护和科学培育,形成功能完善的林分群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提升生态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形成三江源绿色生态景观屏障,也是海南州的绿色生态屏障。通过高质量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起到了改善局部气候条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土壤肥力流失,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等多重效益。
2.探索以青山绿水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为当地村民打造了绿水青山的美丽环境,提升了生态服务供给,同时积极引导当地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吸纳当地劳动力用工4万人次,共支出劳务费用 600 余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为共和县恰卜恰镇附近村庄解决了就业问题,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增强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为三江源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3.形成社会捐资参与公益林建设新机制。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捐资建设高标准生态公益林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辐射带动了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大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州分公司在海南州捐资建设公益林的热情。另外,通过海南州共和县出资近800万元征用恰卜恰镇西台等村土地,海南州水利部门投资3800万元建设配套水利灌溉设施,已建成“光伏生态公益林”2100亩。
4.产生守护绿水青山助力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幅提升了海南州共和县城镇周边林地的林分质量,丰富了树种的配置,建成了乔灌、针阔多树种混交林,既有城市风景林的景观效果,又具有城市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防护功能,有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是三江源生态公益林项目的建成,为恰卜恰镇城镇居民提供了一处集休憩、娱乐、郊游、运动健身、观景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空间。二是生态公益林工程以提高土地水土保持能力和防止土地沙漠化为目标,通过采取人工造林手段,重点对退化林分、低效林进行改造提升,对可绿化裸露地块实施绿化美化,进一步扩大建设区绿化面积,增加绿量,提升森林覆盖率,使建设区水体流失的状况得到治理和改善,减小、减轻风沙危害,从而推动周边地区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发展道路。三是通过人工造林,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的配置模式,按照块状混交方式,选用适生乡土树种,兼顾观赏树种,打造疏密变化、层次鲜明、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景观绿地,提升了整个区域景观环境,营造了清新整洁、生态健全、风景优美的城市面貌。
作者:周鸿玉,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