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古为徒悟其变
2024-09-18张广友
中国书画是一门大学问。既是大学问,就要用大智慧去挖掘它,挖到它的老根,摸到它的脉络,找到它的规律。练书法,就要知道中国书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演变的。就像一些大书法家说的,练书法不去殷墟,不去中国汉字博物馆不行。殷墟,坐落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因为商王盘庚迁都到此,而称殷,历经八代十二王,270 多年,后变成废墟,故称“殷墟”。《诗经·商颂·玄鸟》写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虽然后来成为“废墟”,但从盘庚之后到末代商纣王的270 多年间,积累的大量有文字记录的甲骨文却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字财富。甲骨文埋藏在地下,像一座图书馆,经过多次发掘,被遗忘沉睡了3000 多年的古代文化宝库被打开了,目前已发现有大约15 万片甲骨,4500 多个单字。这些文字记载了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看到一片片甲骨文字,我和朋友们都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
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厉害,这里收藏了全国各地发掘收藏的古文字,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从文字的演变来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在文字馆里,我看到有的文字取象于自然界,应物象形,如日月山川;有的取象于器物,如舟车弓矢;有的取象于动物,如牛马鱼鹿。我看到有的文字既显形象又很抽象。然而就是如此造出来的最早的中国汉字,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日趋成熟,并且历经五千年而不朽,反而成为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运用的语种。恰恰相反,古埃及的纸草文、古巴比伦的泥板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已失传。文字的力量助推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记录了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EJihsCPO+B02qhxErNGsow==文明史。自古以来,对皇亲贵族的评说不一,有点赞的,也有咒骂的。从统一中国文字说,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该被点赞。从提升中国书画发展水平说,宋徽宗赵佶该被点赞。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字的统一,也难有中华民族的凝聚,更难有中国汉字五千年而依存。
书法家沈尹默说:“世界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不是诗,却有诗歌的意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引人欣赏,心旷神怡。”中国的书法基础是文字,有文字才有书法的产生。有时我想,为什么唯中国才有书法?走出殷墟,走出中国汉字博物馆,我就想到文字才是书法的源头,书法的个体艺术都不能离开初始的文字,如果说“不忘初心”的话,我看想在书画上有所追求,就别忘了中国文字这个根。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古代的个体书法初时不是供人欣赏的艺术,而是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中国书法个体的演变,既是受到政治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的结果,也是受到书写载体变化的结果,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从隶书到楷书,从行书到草书,既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过程。纵观中国书法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书法艺术进入到新的境界,唐朝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其后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书体增多,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正是书法个体的演变以至基本定型,才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造型艺术。正是这种书法造型艺术,才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如此艺术瑰宝,无疑被人们珍视。有官人文人珍视,也就会给书画艺术找到藏身之地。我们想到了中国古城西安。认识西安还是从贾平凹的散文《老西安》开始的。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有3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公元前1134 年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隋、唐等10 多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1000 多年。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众多的政坛更迭、如此发达的社会生活,定会孕育灿烂的文化。书画作为灿烂星河耀眼夺目的一类,不能不被看重,优秀的东西不会不被收藏,于是西安碑林就产生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古代碑石墓志以及石刻艺术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从公元1087 年第一批碑石移入,经历代精心呵护、鼎力收藏,初具规模,已经跨越了920 多年的历程。1938年设立了碑林管理委员会,1944 年建立了陕西历史博物馆,1950 年更名为西安西北历史博物馆,1952 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 年至1991 年改为陕西省博物馆,1993年1 月正式命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因碑石林立而得名,拥有大型碑室7座,碑廊6 座,碑亭8 座,石刻艺术室1 座,收藏了从汉代至今历代碑石、墓志3000 余件,展出1000 多件,是全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书法艺术宝库,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之一。我看到,同行的朋友都是带着敬畏、带着求知的心情走进去的。
碑林当然是石刻的艺术,在一块块石碑里,花鸟虫鱼在跃动,各种人物在交流。尽管那些形象是虚的,我却觉得是实的;尽管有的缺少了什么(有人为破坏的,也有自然毁损的),我却觉得这形象中的历史故事更多更感人。我还感到那时的画家们是带着悟道的心理,看着前人的画作,想着自己的画法。古人若是没有大智慧怎么会想到在甲骨竹片上写字,会在石板上刻字画画儿,怎么会把中国的文字发展成全世界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怎么会把中国的文字演变传承下来呢?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这样写道:“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古,当观于其变。”这段文字为书画人指出了两条路径,那就是向自然界和古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