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辟谣三招
2024-09-16李正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是网络空间,还是现实生活中,谣言常常无孔不入。我们有时是谣言圈外的“吃瓜群众”,但偶尔也会身处风暴中心,成为谣言的受害者。那么,面对中伤与误解时,到底该如何走出困局?
我想,周公的人生经历,可能会给予我们一些答案或启示。毕竟,他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被谣言笼罩的人。
周公,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早年曾跟随二哥姬发,伐纣灭商。在西周建立之初,他就已经是辅佐武王姬发,处理全国政务的核心大臣了。二哥姬发与四弟姬旦,兄友弟恭,合力治国,本是一段佳话。然而,建国仅3年之时,姬发突然病重,命悬一线。当时,国内东方各部落尚未完全臣服;族内武王亲子姬诵,年仅13岁,难以服众。于是,为确保大局稳定,姬发决定传位给四弟姬旦,原话是:“乃今我兄弟相后。”
然而,兄终弟及,虽能保一时稳定,却难保长期太平。哥哥去世,弟弟继位,那弟弟去世时,谁来继位?是兄长的儿子,还是弟弟的儿子?如此反复,必有内乱。因此,面对武王的传位,姬旦选择拒绝,并承诺自己一定力保武王13岁的儿子姬诵顺利继位,坐稳天下。
最终,武王死后,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弟弟姬旦成为周部落的族长,摄政天下,被人们恭称为“周公”。
“周公辅成王”,原本是一场非常美好的叔侄相宜的故事,却招致谣言四起,有人说“周公要谋害成王,阴谋篡位”。
面对流言,周公该怎么办呢?主动退出,把权力交给13岁的侄子吗?如此一来,周公的名声虽能保住,但天下立刻就乱了。于己有利,于国无功,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周公无私,于国无利,虽天子而不为。经多番考虑,他做了3件事。
第一,不公开辟谣,但要让亲人放心。
周公本就大权在握,面对“谋逆”这种谣言,只要他不放权,任何形式的公开辟谣,都只会被对手利用,然后越描越黑,让局势愈演愈烈,所以他并没有公开坦白心迹。可有些话,不讲也不行,太过沉默,有时会让原本信任你的人同样心生疑虑。于是,周公私下向最关键的两个人表明了心迹。一位是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的历史原型;另一位是召公奭,周文王的庶子,周公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两位都是西周建立时有大功,为人正直,且在朝中有威望的人。周公的原话是“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意思是说,我之所以摄政,是担心天下尚不安定,真出了什么意外,我也无颜见周朝的列祖列宗。如今武王走得早,成王年纪还小,主少国疑。我真是为了周朝的建国大业,才迟迟没有放权。
吕尚和召公奭被说服,周公成功摄政。
第二,造谣靠语言,而辟谣只能靠行动。
周公本人无法放权,却主动把儿子伯禽派往鲁国担任国君,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这一脉子孙,将来只会做诸侯,不会僭天子。随着伯禽受封鲁国,谣言逐渐式微。
第三,恪守本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
周公摄政期间,军事上,3年东征,平定叛乱,解除不安定因素;政治上,二次分封,确保政局稳定;制度上,制礼作乐,以礼乐制度约束天下贵族,巩固国家秩序。随后,于洛邑修建大城“成周”,宣示周朝建国大业就此完成。最终,周公摄政7年后,主动将政权归还给20岁的成王姬诵。
至此,一切谣言不攻自破。
(常 鑫摘自《环球人物》2024年第12期,张伯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