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变形记
2024-09-16韩叙

芭比一直被认为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女孩儿”,实际上,她从来都不是。
在她诞生的1959年,她的“母亲”——美泰公司就把她的生产环节交付给了一家日本工厂。后来,芭比的“履历”变得更加丰富了。她的“身体”产自中国,“头发”来自日本,设计灵感则源于美国……
芭比的成长经历正是全球产业分工变化的一个典型缩影,而这背后的功臣之一正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集装箱。
事实上,早在集装箱发明之前,国际贸易就已经蓬勃发展了,其中海运的作用尤为突出。根据《全球航运史》记载,1954年,一艘名为“勇士号”的货船从纽约布鲁克林出发,抵达德国不来梅港。当时,船上共装载了超过5000吨货物,包括食品、汽车、信件以及其他家用物品。所有货物分1156批次装运,仅登记这些货物就花了不来梅码头工人一周的时间。
不过,更大的挑战不是登记,而是装载。想象一下,港口工人要把一桶桶橄榄、一盒盒肥皂堆放在码头的木托盘上。托盘吊起后被运送到船舱附近,更多的港口工人拥过去,或用车推,或肩扛手拿,把货物运至船舱角落整齐摆放,然后用钢制的钩子把货物一件件拉紧固定。
后来,一些港口开始尝试用起重机和叉车帮助工人们完成装卸工作。虽然这些大家伙力气很大,也帮了码头工人不少忙,但很多码头工人对其依然非常排斥:因为不同规格、大小的散装货物,经常会从机器上松动跌落而伤到工人。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码头装卸)这份工作比制造业甚至建筑业的工作危险得多。在一个大港口,每隔几个星期就会发生人员伤亡。1950年,纽约港口每天平均发生6起事故,而纽约港已经是相对安全的一个港口了。”
另据学者估算,至20世纪中叶,即便有工程机械的帮助,装卸一艘中型货船仍需要大约10天的时间。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早年间航线不一定多么密集,港口装卸区却总是大得惊人,而且长年熙熙攘攘。
几十年来,并非没有人意识到集装箱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少企业和个人都提出过改用集装箱的设想,也有不少码头尝试过,但始终没有流行开来。因为真正的挑战不是箱子本身,而是来自社会的诸多“不喜欢”。
首先,船运公司不喜欢。早期的货轮并没有统一规格的货仓,而且货仓的形状大多也不规则。船东们为了多运一些货物,恨不得把货仓的犄角旮旯都塞满。如果采用了集装箱,不就等于坐视边边角角的空余地方被白白浪费掉吗?
其次,中小客户不喜欢。对于大多数中小客户来说,要一次性凑满一大集装箱的货物实在是太难了。当然,客户们可以“拼单”,但在没有信息技术加持的年代,这样的沟通成本比较高,反倒是传统的“散装”更加方便。
最后,甚至亲自参与装卸的码头工人也不喜欢。虽然传统装卸方式意味着耗费更多时间,并且危险系数更高,但改用集装箱运输则意味着需要的人手更少,很多人可能因此失去工作。
总而言之,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所有人都讨厌集装箱。
真正促成这一改变的是一位名叫马尔科姆·麦克莱恩的货车司机。他对货物运输非常熟悉,并且很会节约成本,甚至有不少文献详细描述了他在运输过程中各种“抠门”的操作。当麦克莱恩通过努力经营起自己的船运和汽运公司后,便开始尝试在公司内部推广集装箱,但这一尝试起初也因上述阻力而作罢。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麦克莱恩成功地将集装箱运输的设想推荐给了美国军方,一切才彻底改变。军方对批量运输和快速装卸有着更强烈的偏好,而集装箱运输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跟随着军方步伐,麦克莱恩还有一些额外收获,那就是在返回途中接一些采购商单,或者直接在沿途采购紧俏商品,直至将自己船上的空集装箱装满。就这样,麦克莱恩不仅成功将集装箱航运推广开来,自己也成功转战远洋贸易领域,赚了个盆满钵满。
麦克莱恩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航运公司开始使用集装箱。一场航运产业的变革由此开启。为了适应集装箱航运模式,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航运公司率先开始定制大吨位的货轮,在运载能力大大提升的同时,运载成本和装卸时间不断缩减,为现代航运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的航运港口是20世纪50年代勤劳的港口工人无法想象的,即使是最小的集装箱船,装载的货物量也可以达到“勇士号”装载量的20倍,而卸货时间只需几个小时。伴随巨大的起重机灵活地挥舞着机械臂,将复杂的装卸工作演绎得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舞表演,运输成本就这样随着不断提升的效率一降再降。
马士基航运公司的数据显示,如今从亚洲通过集装箱航运将货品运送到欧洲的运费为:一台液晶电视2美元、一双运动鞋11美分、一件T恤衫4美分、一台平板电脑5美分……
当运费下降到一定水平,全球产业分工的优势便更加凸显。一个典型的变化是,将工厂设在距离客户更近的地点,不再是制造商的唯一优先选择。正如《全球航运史》中所讲述的案例:对于苏格兰渔场主来说,要把刚刚捕上来的鱼加工成罐头卖到英格兰市场,最划算的办法是什么?并不是在本地进行加工,而是将其统统装进有制冷装置的集装箱,送往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亚洲加工厂,而后再将罐头成品直接运往英格兰。换句话说,伴随着集装箱航运的发展,对企业来说,真正重要的不再是把全产业链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找到一个“生产力水平、劳动力工资、税收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地方。善用比较优势和全球分工逐渐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不竭动力。
如今,人们对集装箱可能很难再说不喜欢了。多亏了集装箱,运输成本得以大大降低,全球资源被充分利用,各国都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正如《经济学家》杂志所言:“没有集装箱,就难有经济全球化。”
(林 一摘自《经济日报》2024年5月11日,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