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

2024-09-16魏晞

读者 2024年18期

从很多方面看,小谢尔顿就是父母眼中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智商187,小小年纪就能帮父母报税;有强迫症,看电视只坐沙发的固定位置,任何人都不能抢;生活基本无法自理,每天排便要按严格的时间表执行,只吃固定几样菜。

抚养这样一个天才儿童是不容易的,尤其对一个经济不太富裕、父母学历有限的家庭来说,家长无法为他的学术生涯提供太多建设性的意见。美剧《小谢尔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记录了这个天才儿童9~14岁的生活。

至于这位天才儿童长大后什么样,许多剧迷早就知道了,他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那位自诩“天下第一聪明”的“谢耳朵”——命运为他打开了物理学的大门,又给他关上了人情世故的窗户,他的成长之路注定孤独。

观众完全可以把这个系列剧当成家庭教育片看,观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普通家庭是如何对待天才儿童的:父亲是一位啤酒不离身的高中橄榄球教练,但谢尔顿几乎手无缚鸡之力,厌恶酒精,父子接受彼此的不同;母亲在教堂做兼职,谢尔顿担心自己不信奉宗教母亲会生气,母亲的回答是,“我永远不会生你的气,你尽情去探索自己的真理”。

他们的智商远不如谢尔顿,但是倾尽所能让孩子的天赋得到发挥。比如,谢尔顿做科学小实验,把结果寄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却没得到回信,很沮丧,父亲带着他开车5小时去找科学家,让孩子当面和科学家阐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最让我感慨的是,父母并不是一味听从、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有限度地支持谢尔顿。当谢尔顿提出过分的想法时,父母会果断拒绝——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某个人聪明,就围着那个人转。

我在新闻报道里看到过一些神童的童年:因为智商高,在学校、家庭里获得诸多优待,所有长辈的生活都围着神童一个人转,忽视和放任他的缺点,当小神童还不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时,就被捧着上了神坛。这样的爱是过度的。

《伤仲永》讲的是神童之父不允许神童读书,反而把神童当成摇钱树的故事,借以批评家长不重视后天教育。如今许多家长又变成仲永之父的反面,把后天教育看得太重,急功近利。面对孩子,家长要么过度满足需求,要么极少满足需求。

天才理应生长在允许他自由探索、不受拘束的环境,儿童在原生家庭里应当学会的,是如何成为温暖的、能感知爱与被爱的人。当别人对谢尔顿抱有太多期待时,母亲会反驳说,他其实就是个孩子。

即便智商高、学习好,神童也只是孩子。一个天才儿童是不需要通过跳级读书来自证的,不必废寝忘食,也不必时时刻刻表现得聪明。神童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在一些时刻,谢尔顿固执得像一头牛。但在家人的守护下,谢尔顿也慢慢地学会了守护家人,学会了给予爱,学会了去交朋友,尽量合群。

把握那个度很重要。父母要照顾、支持、尊重孩子,超出这个范畴去干预孩子的人生,那就是控制、占有。还有人把自己的中年焦虑转嫁给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赢得世俗意义的认可。

过分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未免自以为是,误以为可以以一己之力为孩子的一生掌舵,当他们的“乖乖仔”“乖乖女”长大后,没有自己的喜好、意见、个性,不会作选择,从童年时讨好父母过渡到成年后讨好其他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谢尔顿的哥哥不爱读书,和与自己相差数岁的天才弟弟一起上高中,朋友问起时,哥哥会自豪地说,“我其他方面比他强”——他动手能力强,会销售,会修车,善交际。

他的双胞胎妹妹,曾经幻想过谢尔顿从镇上消失,那样别人就不会叫她“天才的傻妹妹”了。但她突破了当时的性别困境,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女棒球手,她还是个情商大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往往能在谢尔顿困于社交人情时,一语道破。

不要把孩子打造成千篇一律的“螺丝钉”,尽量留住他们在童年时的天真和独特。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

(梁衍军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7月10日,勾 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