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答案不等于解决问题

2024-09-16吴军

读者 2024年18期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中,需要解决宇航员在太空中用笔书写的问题,因为当时还没有触屏电脑,只能用纸和笔做记录。但是,由于航天器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的状态,普通的钢笔和圆珠笔里面的墨水根本出不来。为此,科学家们钻研了好长时间,花费上百万美元,也没能造出一种符合要求的“墨水笔”。于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解决方案,结果有一个小学生寄来一封信,内容只有一句话:“为什么不使用铅笔?”

这个故事乍听之下让人觉得很痛快,而且它流传很广,有些人说这就是突破了思维的局限,甚至还有人因此觉得,民间科学家只要点子好,就能超越专业的科学工作者。

不过,恰巧我过去的老板诺威格就曾经在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担任主管,他就有一支特殊的太空笔,他告诉了我这个故事的真相。

在60年代最初的太空项目里,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使用过木制铅笔,其实这并不需要一个小学生提醒,是人就能想到。但是在失重环境下,铅笔笔尖和纸摩擦产生的碎屑会悬浮在空中,不仅对宇航员来讲是潜在的危险,而且碎屑还可能进入仪器中毁坏设备。再加上铅笔在低温下易碎,而且易燃,在太空环境中其实很危险,因此这个方案在航天探索的初期就已经被排除了。

最终帮助NASA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菲舍尔公司,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的圆珠笔——无论是在失重的情况下还是有重力时在任何角度下,在水中或者任何其他液体中,甚至在真空中,这种笔都可以使用;而且它耐低温也耐高温,在-45℃和200℃的极端温度下都可以正常工作。此外,这种笔上面的零部件也永远不会脱落。研制这支笔花了大约100万美元,但这笔钱花得很值,因为直到今天很多场合还需要用到这种笔。

很多时候,那些不费太多力气就能想到的所谓的“好答案”,很可能只不过是别人早就考虑过的、淘汰掉的答案。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书的时候,从我的导师贾里尼克教授那里受益最多的,不是他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他告诉我“不能怎么做”。很多时候遇到一个问题,我和同学都觉得想出了好的解决办法,而他常常会告诉我们,这些办法他们10多年前在IBM公司时已经尝试过了,不管用。那些那么多人都没有想出答案的问题,不太可能存在灵机一动的答案。

在现实中,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可能不得不安排一个专门的职位去解决,那些通过一些小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常常只存在于很简单的工作中。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毕业后到了德国,进入奔驰公司后做了很多年的机械工程师,几年前有一次我和她聊到汽车发动机。

她说,今天的发动机和100年前的完全不可相比,如果发动机研发中有1000个问题,你解决了其中20个,可能这个发动机就能工作了,但是它肯定不实用;你继续研究,又解决了100个问题,觉得所有的问题应该都解决了吧,其实这才只是商用的开始。

我和我弟弟也谈过类似的问题,他现在在做半导体芯片设计。他和我讲,假如做出一款在市场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半导体芯片要走100步,那你其实走到第10步就能做出样片了,很多人到这里就觉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其实还差得远,接下来遇到的问题可能比想象中的多10倍。

从他们的话中我想到一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要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高很多。很多人的努力,只是在前100个问题里转圈,当他们解决了100个问题后还没有成功,就转而去做另一件事了,结果就是总在成功的围墙外兜圈子。

今天有很多地方都会讲一些所谓的应聘技巧。应聘技巧确实是有作用的,但它的作用是在实力的基础上锦上添花。用人单位录用一个员工,最关键的因素其实只有一个——实力。没有实力,学会再多的应聘技巧也是白费。

人有了实力,缺套衣服,那是很容易补上的。可是有再多套衣服,而没有实力,却无法弥补。这里讲的实力,可不只是学校中简单地解决纸面问题的能力。你想啊,考试的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能够在一场考试中解答出来的问题能有多难呢?在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多少是一两个小时就能解决的?

(友 亮摘自“得到”App,邱 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