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低空经济新赛道

2024-09-15

环球飞行 2024年3期

“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2021年2月,低空经济就被写入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叮嘱,“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化科技创新之“进”,拓展产业创新之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从这个意义出发,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激活市场,奋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既时不我待,也前景广阔。

低空空域是极其重要的发展资源。低空经济以低空空域为依托,通用航空为主题产业,无人机为主导产业,涵盖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可以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把握特征 筑牢基础

周国强/摄

要想实现常态化运营的低空经济模式,第一步要先飞得起来。低空经济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点,主要体现为“作用范围上的区域性”。与航空运输经济、高铁经济等大规模、大范围、一体化特征的经济形式不同,基于小飞机、小航线、小企业的低空经济具有小规模、小范围、分散性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特征,在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带动效应的同时,也受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目前,在全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的试点省份——湖南,刚刚完成了全省范围内97条低空航线的飞行验证。这可以说是一本安全飞行手册,照着它飞,就能“想飞就飞”。长沙飞行服务站里,大屏上显示着当前湖南空中的实时情况:几十架飞机正在飞行,还有很多当天申报了计划的飞机在做准备。同时在屏幕上,整个湖南的低空空域被划分成了179块,每一块什么时候能飞、能怎么飞,都可以实时监测。针对每一个报批的飞行计划都可以迅速模拟出它的飞行路线,确保飞行安全。

飞得起来之后,更要飞得“稳”、飞得长远。这就需要整个产业有序、健康、全面发展。面向市场、前瞻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低空经济的一大优势在于立体,核心是飞行器和各种产业形态的融合。低空经济的融合性主要体现为“运行模式上的融合性”。

与航空运输以及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经济不同,低空经济的主要作用除了交通运输,更多的是行业服务,体现为“行业+航空”的模式,为每个行业提供空中解决途径或辅助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获得感。如“农林+航空”“电力+航空”“公安+航空”“救护+航空”“旅游+航空”“体育+航空”等。

周国强/摄

低空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到“十四五”末,我国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万亿~5万亿元。填空白、补短板,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运营环境建设、拓展终端应用市场,才能激发产业活力、释放消费潜力。

政策支持 护航发展

推动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协同联动,让政策更好发挥“助燃剂”效能。围绕低空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空域政策、经济政策、行业政策等多重政策支持。2023年,多个省份已将低空经济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国家政策鼓励以无人化、新能源为特征的新通航发展。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电动通航飞机将投入商业应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2023年7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发布。

为配合该条例实施、完善无人机法规体系,《民用机场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区域划设技术要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安全评定指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无线电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规范相继发布或开始征求意见,以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管理链条上的各节点能够“落地”并形成“闭环”。国家重磅政策加持,必将进一步拓展新通航应用市场,并推动新通航技术与产品的迭代升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袁锋表示,今年国家将加快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创造应用场景;加快建立低空经济数据统计体系;构建有效的低空飞行管理基础设施,围绕交通管制、空域管理、流量控制三个核心需求,形成安全、高效、协同、绿色、全场景数字化处理、智能化支撑的空中交通管理和使用新模式。

中国低空市场表现不俗

根据GAMA(美国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球通用飞机交付量为2656架,其中固翼通用飞机交付2029架,较2022年同期增长10.1%;直升机交付627架,较2022年同期增长8.5%。

截至2023年底,我国通用航空飞行器(不含无人机)保有量约为5000架,比2022年增长5%;传统通用航空飞行量(不含无人机)约为135万小时,比2022年增长11%;传统通用航空运营企业(不含无人机)690家,比2022年增长4%;无人机注册数量120余万架,比2022年增长25%;无人机飞行量约为2300万小时,比2022年增长10%;无人机通用航空企业1.9万余家,比2022年增长26%。

2023年全球通用航空市场发展强劲,通用飞机交付量增长迅猛;中国通用航空市场表现不俗。航空器保有量、飞行小时数、企业数量,反映市场景气度的这三大指标均再创新高。

从早期的无人机航拍、无人机作业,到现在已开始常态化运营的无人机物流快递,再到正成为行业“热搜”的eVTOL。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飞行汽车、城市空中交通(UAM)为代表的“新通航”勇立潮头、亮点纷呈,呈现给全球通航领域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最大亮点,在这一新兴领域我们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未来还需踏实前行,行稳方能致远。

传统通航步履稳健,可圈可点,但市场状况略显寂寞,发展僵局有待突破。通用机场建设稳步推进,低空空域资源得以进一步释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域管理条例出台,低空空域开放将获突破性发展。

展望未来,通用机场、航空园区、航空小镇、无人机基地、飞行营地等将星罗棋布,天空将更加繁忙。激发市场力量,提供政策保障,加强技术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定能书写激动人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