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2024-09-15谭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鲜明主题系统部署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为当代青年成长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无比光明的前景。《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定,其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根据这一规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青年人口为401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42%。由此观之,青年群体是我国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恢宏的改革蓝图,越需要青年的勇毅与担当。无论从历史演进、理论旨归还是现实指向来探析,青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也必将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一、接续奋斗:青年投身时代变革的历史演进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从觉醒、探索到追梦,在中国奔赴现代化的过程中,青年始终勇立历史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可以说,青年历来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规划人生、迎接变革、创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以“光明”“创造”“活泼”“奋斗”等词语描述青年的特征,他发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唤起民众觉醒,激励青年急起直追,打造青春之中华。他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他还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青年与老人》一文定义“青年”:“若为青年,则当鼓舞其活泼畅旺之气力,为社会摧除其沉滞之质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13位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仅28岁,正是这些胸怀远大理想、立志改天换地的青年,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后,数万爱国青年跋山涉水、冲破各种阻力奔赴延安,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冲锋陷阵、抛洒热血,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为中国革命胜利贡献了青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勉励:“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青春献给祖国,以敢为人先、扎实苦干的精神面貌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在“急、难、险、重”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毛泽东于1954年为广东中山的青年突击队写下按语:“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改革大潮,勇做改革“闯将”、发展“干将”、攻坚“猛将”,在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展现出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一大批青年“孔雀东南飞”,从“洗脚上田”“走进工厂”到“闯进市场”“走出国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人生价值。年轻的人口群体、青年的人口红利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活力之源。以深圳为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的人口平均年龄是32.5岁,青年可谓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主体力量。一言概括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青年则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群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广大青年胸怀“国之大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赓续奋斗初心,肩负时代使命,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对外交往每一个领域勇担当善作为,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青春风采,成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生力军、勇敢突击队、接续奋斗者。以科技领域的改革创新为例,一大批青年人才在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中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已经成为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天问一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嫦娥团队和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为35岁,一支支青年队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青春特质:青年永葆革故鼎新精神的理论旨归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来说,时代与青年的关系一直是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和论述中多次谈到青年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维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深刻剖析了青年之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先锋作用,将青年视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力量。列宁强调:“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推而论之,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历史活动”同样是由“行动着的群众”决定的,而青年是“行动着的群众”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部分。
二是从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要求来说,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亲切关怀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他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可见,当今大学生青春年华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奋斗足迹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相伴同行。
三是从人类发展的阶段特点来说,青年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发展特性。青年求知欲强、记忆力强、学习能力强,在观念上最易接受新事物、最能创造性思考。青年和中老年人在体型、体态、体质、体能以及发育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别,在身体上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和更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青年活力的生物学基础和来源。基于此,青年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普遍孕育着创新性和发展性基因,具有更丰富、更可想象的发展特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青年得以最大限度发挥聪明才智,最容易突破思维桎梏,最敏锐感受到疏堵点除痛点的迫切性,因此,相比其他群体,青年也就成为了最能够适应深层次调整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的社会群体。
四是从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来说,青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强大的动力源于人。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重大创新成果产生的年龄峰值位于45岁以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主要成果时的平均年龄为30多岁,特别是数字时代以来的诸多颠覆性成果主要都是由年轻人主导完成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无论从技术、生产要素还是产业来说,以快速迭代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进步都离不开青年,迫切需要青年群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对科技领域而言,青年是生力军,一定程度上也是主力军。
三、挺膺担当:青年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指向
实践表明,改革让青年发展的机会无限拓展,国家的前行成就着无数青年的梦想;也正是亿万青年参与、支持改革,才推动和促进了改革乘风破浪、奋楫向前。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群体,总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完全胜任自己的任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改革使命。
首先,要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越是全面深化改革,越要求青年理想信念不动摇,越需要青年心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要引领广大青年从历史发展大势中深刻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现实映照中不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烈自信心,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凝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广大青年要不断坚定改革信心,推动汇聚改革合力,练就一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大心脏,“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勇敢地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历史潮头。
其次,帮助青年树立改革思维,助力改革注入青春气息。《决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对国家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对青年而言,拥抱改革、适应改革、投身改革同样不能有丝毫踌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越是全面深化改革,越不能满足于“躺在功劳簿上”,越要去除“躺平”享受改革成果的惰性。广大青年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既不做过客,更不当看客,保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朝气和锐气,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迈向改革深水区。
再次,发挥青年创新创造活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证明和实现,既是创新的历史规律,也是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相对较少,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创新创造的主力军,青年人投身科技创新正当其时、适逢其势。要切实贯彻《决定》关于“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的要求,建立健全“硬措施”点燃青年创新火花,引导和鼓励青年养成创新求变的精神,敢于向“无人区”发起冲锋,勇于向“卡脖子”问题全力攻关,为青年人才勇攀高峰、勇闯新路提供坚强保障。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改革创新的最大活力就在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中间,改革发展的无穷动力同样如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青年参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释放了强大动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滂滂,党和人民的期盼殷殷,作为强国一代的中国青年当以时不我待、当仁不让的挺膺担当姿态,发扬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艰苦奋斗传统,既当坚定拥护改革、投身改革的促进派,又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实干家,矢志成为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的先锋力量,不断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