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摩擦性失业理论的中国就业问题研究
2024-09-14亢星杰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由于替代效应使得就业岗位减少,摩擦性失业增加。经济运行中的区域差异、结构性、信息不对称性造成了摩擦性失业的加剧,使得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失业人群“青年化”与失业程度“严峻化”的特点。面对大量的摩擦性失业,一是应当落实与完善就业保障体系,以实现“稳就业”的目标。二是明确短期调控与中长期调控重点,在短期调控中要稳定市场,在中长期调控中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三是要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帮助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实现就业。
关键词:摩擦性失业;凯恩斯主义;就业
一、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伴随着数字化转型产生的是“两极化”的就业结构,高素质技能与低素质技能就业岗位由于创造效应增加,但是素质技能就业岗位由于替代效应急剧下降,我国的城市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高达1203万人,较2021年增加了200万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在2022年7月举行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首次提到“摩擦性失业”,并指出“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同时受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年轻人求职渠道在疫情条件下也受到了阻碍”。因此学习摩擦性失业理论对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二、摩擦性失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摩擦性失业的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市场出清假设,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失业和经济波动的风险,但是由于市场的存在,就业总量与生产总量的不平衡是暂时性和局部性的,经济中的总就业量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市场上只存在“摩擦失业”与“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指由于劳动市场上供求比例暂时失调所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因不能接受当前的工资标准和工作环境而导致的失业。这两类失业与充分就业是不矛盾的。19世纪初,法国内局动荡不安经济形势逐渐严峻,为了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其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萨伊定律,即供给会创造自身需求。他认为市场必须通过不断生产创造需求,供给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更加重要的。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在长期中呈现慢性萧条趋势,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非充分就业为出发点对失业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他认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流动或者市场供应不完善造成的失业,无论是在地域间还是在行业间都有可能造成摩擦性失业。价格、工资率、利率具有向下的粘性或刚性,在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存在着劳动力的就业不充分,即劳动者甘愿以比当时的实际工资低的工资去工作,却依然没有找到工作。
货币主义者接受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存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四个命题。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含义为如若没有货币因素干预,经济系统中的一些现实因素,例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性,竞争和垄断程度,以及阻碍或促进就业的体制因素所导致的失业率。当然,失业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上消除障碍,减少摩擦因素,就可以降低失业率,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出现更多的障碍,则导致失业率上升。货币主义者们提出了与凯恩斯不同的假说,他们提倡利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控功能,以减少自然失业,增加就业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的粘性工资理论和粘性价格理论认为,经济的自发运作并不能确保所有的市场都能及时地进行清算,在工资和物价的粘性经济中,在经济受到了需求或供应的影响之后,等待着工资和物价的调节,不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更是一个代价高昂或痛苦的过程。在职业搜寻与匹配理论中,造成这种摩擦的根本原因在于,寻找和匹配现存工作信息与岗位来实现预期效用的最大化可能要花些时间,而这将造成失业与空岗并存。
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对摩擦性失业理论也具有重大意义。在传统行业,边际生产力小于等于零,尽管这些部门有许多隐性失业,但却能安置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劳动力。在现代部门,也就是工业、建筑业、近代商业等,具有更低的就业人口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此,尽管没有出现明显的失业现象,但其使用效率却非常低,属于半闲置状态。
(二)摩擦性失业的现实产生路径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市场中求职者从求职到实际就业之间的“摩擦”间隙所产生的临时性失业,它主要由劳动力供求的不匹配和结构性问题导致。本文基于我国国情,对摩擦性失业的成因进行了剖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的背景下,工业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由于发达地区在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动对就业总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然而,在不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先进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以及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在劳动力流动性不足的背景下,这些地区的劳动力难以适应工业智能化时代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摩擦性失业现象。
第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技能与某些行业或职位的需求不匹配,对失业工人而言,最佳搜索需求指寻找自身价值与持有工作的价值相等的岗位;对企业雇主而言,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安排工作。就业者在劳动市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从而造成了摩擦性失业。
第三,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是摩擦性失业的原因之一。一些求职者由于缺乏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对就业市场不够了解,导致他们找工作的效率较低,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较差,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的可能性。隐性就业市场是指那些没有公开广告或公开招聘的职位机会,而是通过人际关系、内部推荐等方式获取的就业机会。相比于公开招聘市场,隐性就业市场的信息流动和机会均可能受到限制,这会导致一些求职者无法获得相关的机会,进而增加他们面临摩擦性失业的风险。在隐性就业市场中,信息流动主要依赖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这意味着那些拥有广泛人际关系和社交资源的人更容易获得隐性就业机会,而缺乏这些资源的人则面临较大的困难。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流动可能导致机会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一些求职者无法获得他们应有的机会。
第四,摩擦性失业随着经济运行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入职人员在劳动经验弱化、受教育程度增加的背景下,往往会找一些压力小、收入高的低体力、高脑力工作,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会选择原地不动,甚至经常辞职,这些都导致了就业群体的摩擦性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会造成旧的工作岗位消失,新的工作岗位形成,工人的工作交换所需成本会造成临时的失业,工人们在找新的工作时会面对更加不熟悉的工作,缺少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也会造成劳工市场上的摩擦性失业。在经济低迷期间,企业可能减少招聘新员工的数量,甚至进行裁员,导致求职者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总的来说,区域差异、技能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流动性、周期性、结构性等种种因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摩擦,从而加大劳动者在劳动市场寻找匹配的时滞,从而使得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三、摩擦性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通过上述有关摩擦性失业的学习,可以总结出我国就业市场上存在以下特征。
(一)失业人群的“青年化”
依据工作搜寻理论,就业职工与企业雇主在劳动力市场匹配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年轻人的受教育时间逐渐增加,初次工作年龄则逐渐延迟。大量的失业青年具有高学历化、职业稳定性低、女性长期失业、就业意愿差异化的特点。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因私人原因而失业,未工作的大学生出现了“备考族”“求职族”和“躺平族”三类典型代表。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部分年轻人在求学期间忽视了对操作技能的培养,未能获得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和知识,当他们毕业后面临就业市场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技能,往往更容易遭遇失业。企业大量招聘的多数是体力劳动,这与长期失业的年轻人的就业预期是矛盾的,他们更注重“体面工作”,个体和家庭在找工作方面的认识仍需提高。由于部分青年没有参加大学生就业调查,造成“隐性”失业,使得政府部门难以获得准确的信息,也不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就业服务,且存在着“隐蔽式”增长的趋势。青年失业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困境,更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结构、公平正义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其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和潜在的社会危险不容忽视。
(二)失业程度的“严峻化”
目前,我国宏观环境呈现一种复杂的特征,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同时还有农民工迁徙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需求,导致摩擦性失业成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各种类型的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相互交错,使得摩擦性失业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大,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导致了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能力尚未完全弥补这一缺口,从而导致部分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失业问题的集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无法吸纳全部农村劳动力,导致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部分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造成了失业率的上升。同时,技术进步与自动化地推进也对一些传统岗位造成冲击,使得一些劳动力面临技能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失业的风险。最后,全球经济不稳定和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也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部分企业面临困境,裁员和减薪现象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失业问题。
四、针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与落实就业保障制度
就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就业保障和福利保障。该制度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首先,在选择就业保障方案的对象方面,社会弱势群体必须被纳入到就业保障方案中,政府要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因地制宜地结合社会需要和其他公共目标来制定就业方案。其次,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与中央政府的“金融支持”息息相关,因此,中央必须摆脱自身的财政制约,并尽快改变顺周期倾向。一是强化国家货币的主导地位,也就是强化中央在货币发行上的主导权和控制力。二是应从追求财政收支平衡向职能型财政转变,充分发挥财政赤字,实行“稳就业”“保就业”的作用。三是将就业保障制度与我国预防返贫的动态监控和救助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消除返贫风险,就要把就业保障方案同相关地区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为有返贫风险的群体创造更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促进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最后,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保护,提高政策的协同性。政府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工时限制、休假制度、劳动合同法等。同时设立劳动争议解决机构,为劳动者提供维权渠道。
(二)短期调控稳定市场,中长期调控引导民营企业
短期的调控重点是稳定市场,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私营企业是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结构的改善及其他因素,整体上呈现净下降的趋势,剩余的部分被私营公司所填补。稳住经济大盘,稳定就业,要主动帮助占了市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减税降费、简化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等,以降低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其生产效率;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差异化的融资服务,如小额信贷、担保贷款等,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技术支持方面,可以提供创新孵化、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服务,以提高小微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市场方面,可以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只有保证最大的企业集团的正常运作,才能保证经济和民生的稳定,然后才能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范围,以保证经济和民生的稳定。
要解决中长期就业问题,必须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因此,应当深入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推进PPP模式。首先,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确保其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市场准入和发展机会。其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再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打击侵权行为,增强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为民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最后,加强政府服务和监管,提供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保障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三)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重视素质培养,对于技能培养有所不足,为了减少年轻人的摩擦性失业,政府应当促进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加大对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帮助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提升数字生态下的劳动者素质技能,从而减少摩擦性失业的产生。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先,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和预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政策,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其次,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做到明确重点,实现精准,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层次,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和角色需求,为将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再次,在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要及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与现实需要相结合。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从而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邀请企业导师和专家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行业经验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需求。此外,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包括专利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创业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支持。根据人才的贡献和市场价值,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并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包括社会保险、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福利,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建立健全的个人发展和职业晋升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通过评价个人的绩效和能力,激励人才不断提升自己。鼓励团队合作和项目奖励,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同时给予项目奖励,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最后,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海外学习、交流与合作计划,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经验,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五、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经济运行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摩擦逐渐加强,基于摩擦性失业理论,政府应当落实与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在短期调控中着重稳定市场,在中长期调控中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在教育理念上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减少由于摩擦性失业导致的失业问题。数字化转型不仅带来了就业岗位减少,更多的是新机会,中国就业已经出现了新方向。社会各方需要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解决基于摩擦性失业的中国就业问题,为实现更加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就业局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早,侯玉琳.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9(05):61-79.
[2]金鑫.对萨伊定律的解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05):90-96.
[3]陈福中.凯恩斯主义、供给经济学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J].管理学刊,2018,31(03):11-22.
[4]许晓红,黄家骅.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38-44.
[5]刘兰.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4(01):48-52.
[6]曹斌.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和刘易斯转折点[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6(05):40-46.
[7]邱新平,胡孜.人工智能发展、地区差异与就业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3,39(04):75-78.
[8]侯立文.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20(06):77-82.
[9]刘保中,臧小森.转型理论视域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生活状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3(09):51-60+24.
[10]孙琳,王姝黛.中期支出框架与走出“顺周期陷阱”——基于88个国家的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5-23.
[11]丁守海,吴迪.精准施策与就业保障[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03):40-48.
[12]贾康,张晶晶.摩擦性失业等失业分类的内涵、特征与就业路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137-145.
*基金项目:2023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不同劳动者素质技能工业智能化的就业效应研究”(编号:SZKY2023069)。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