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制造企业融资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4-09-14崔君萍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25期

摘要:新形势背景下,制造企业资金需求量逐渐增加,会通过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需要制造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以推动我国制造行业健康发展。融资行为,为制造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提供充足资金,解决因资金不足带来的种种问题。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企业融资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较多问题,如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等。为提升制造企业融资能力,文章以新形势下制造企业融资困难成因及对策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融资的概念与方式,基于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制造企业融资的必要性。明确制造企业当前面临的融资问题,对融资问题出现原因进行多角度分析,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造企业;融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

一、引言

我国十分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为满足制造业长远发展需求,政府部门针对制造企业的出台较多的贷款政策,通过对制造企业政策支持,推动制造行业进一步发展。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制造企业融资情况并不理想,无法为自身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了提升制造企业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本文就制造企业融资困难成因、解决措施分别进行探讨。

二、相关概念

(一)融资

融资,是企业当事人通过多种渠道在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者贷放资金的行为,具体是指企业资金筹集的过程。当前有较多类型的融资行为,企业可以利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自身发展需求的资金。

(二)常见的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是十分常见的行为,具有维护企业经营稳定、带动资金融通、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下几种方式,是企业经常使用的融资手段。第一,银行贷款。企业会通过与银行合作的方式获得资金,是企业使用较多的融资手段。一般银行贷款可以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专项贷款,不同性质贷款有不同的使用渠道,对企业资金用途约束性较强。第二,股票融资。股票筹资风险较小,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筹资。由于股票具有永久性的特点,所以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筹资时,企业不需要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面临的筹资风险较小。第三,债券融资。作为直接融资手段,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资金。具体操作中,以我国法律法规为准绳,由企业发行债券,投资方或者其他人购买债券,使企业获得相应的资金。其中发债企业与投资人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

三、新形势下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制造业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个发展阶段,正向智能化阶段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引进先进的数控机床、机器人技术、PLC和工业控制系统,为多种类型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正是因为企业发展需求,对资金量的需求逐渐增加。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强调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明确制造业化转型的意义。科学的融资行为,有效满足制造企业转型发展需求,同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使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在2022年我国制造业资产达到了1144246.1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198192.4亿元、利润总额达到64150.2亿元,增加值达到了335215.3亿元。在制造企业快速发展下,需要我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丰富融资服务,优化融资产品,保证企业拥有充足发展资金,使企业走向国际,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新形势制造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融资行为,不仅可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而且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充足资金支持下快速转型,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一)满足生产经营需求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生产规模的增加、设备升级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部分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会通过更新设备、创新产品的方式,实现升级转型。由于企业资金有限,且生产经营环节需要较多资金支持,所以产生融资需求。当制造企业进行融资后,就会有用于设备升级的资金,解决产品功能、性能问题,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如河南国荣精密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航天设备制造,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以及合金材料销售等类型的机械设备公司。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需要融资一笔流动资金进行周转。为获得发展资金,与金融机构进行多次交流,在金融机构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后为该企业推荐适合的融资产品,经金融机构审批后,获得授信金额500万元,发放贷款300万元。

(二)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资金是制造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充足资金的支撑下,企业能够产生更多发展的自信,通过创新产品、拓展销售规模等方式,获得更多合作对象的支持,从而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融资行为,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企业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为382061个,到2022年企业数量增长至421942个,通过制造企业数量的增加,可以看出该行业竞争压力。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更新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是坚实的物质保障,通过融资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为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促使战略目标落地

制造企业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实现战略发展目标。部分制造企业会因为生产经营模式或者经营管理理念出现发展前景不理想的情况,不能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支持。科学的融资活动,为制造企业产业创新、产业链建设提供坚固的基础,防止企业在规模扩张环节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促使企业战略目标落地。

五、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信任危机

金融机构会因为信用资质等问题,不为制造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制造企业具有投入成本高、库存占总资金量大、高风险的特点,当企业的产品销售或者生产环节出现问题,会无法履行合约,出现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的情况。若出现这一情况,不仅会损害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而且会对制造企业自身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企业口碑受到负面评价、信用资质评级降低等等。以中小制造企业为例,此类型制造企业生产规模小,可以利用的市场资源相对较少。融资过程中,会因为可以抵押物品少、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出现无法获得资金的情况。致使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小制造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数据不全面、信誉度低,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从而影响融资。

(二)融资渠道单一

制造企业比较依赖银行融资,会通过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获得运行发展需要的资金。从实际融资情况来讲,银行融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保证企业融资有效性。具体如下:第一,银行对融资对象的要求较高,需要融资对象符合相关的标准,具备偿还债务能力,经过银行多方面的考核评价后,才根据实际情况为制造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若是企业不具备符合相关标准,则无法在银行获得相应的资金。第二,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融资具有要求高、利率明确、期限确定的特点,若只通过这一渠道进行融资,会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使企业出现融资结构单一,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

(三)融资成本较大

制造企业从银行机构贷款时,虽然可以在利率方面获得优惠,但是需要承担较大利率浮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部分制造企业会利用抵押、担保的方式向银行贷款,在抵押担保过程中需要向第三方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资产评估及相应的服务费。这一过程中,不仅无法保证制造企业融资的成功率,而且会增加融资成本,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此外,部分制造企业会因为自身不符合银行融资要求,而与民间金融机构、个人合作。由于我国对民间贷款机构(个人) 管束力度薄弱,所以相关机构会提出较高的利率,增加制造企业的贷款成本。

(四)对国家政策理解不深刻

当前我国出台较多支持制造企业发展的政策,其中有很多是关于融资方面的。为推动制造企业长远发展,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应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分析,了解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金融政策等等,基于此调整融资方案,选择适合方式进行融资。部分企业在融资过程比较盲目,未对我国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分析,使企业的融资过程受到影响,出现融资成本高、融资慢、融资结构单一等问题。

六、新形势下制造企业融资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缺乏信用体系

信用问题,需要从制造企业入手,利用健全的信用体系、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将企业财务情况、运行情况呈现出来,使金融机构了解制造企业经营情况。当前大部分制造企业都没有意识到信用机制建设意义,没有联系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影响了企业融资。此外,部分企业未构建信息披露平台,没有将现金流量、债务、资产等信息客观呈现出来,增加金融机构信息获取难度。此外,金融机构获取信息途径不同,会出现与企业实际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增加融资风险。

(二)融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单一的融资渠道,会增加制造业企业融资风险,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制造企业缺乏融资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意识到这一融资方式中潜在的风险,使企业在融资中遇到较多问题。制造企业产品效益转化率较慢,需要经过研发、生产、销售、推广、回款等环节才能获得相应的效益。若是产品营销或者回款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此外,银行贷款要求较高,金融产品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资金需求。如果企业忽视其他融资方式,将银行作为唯一的融资渠道,会面临融资失败的困境。

(三)缺乏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制造企业应明确市场环境发展对自身的影响,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控,满足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了制造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约束企业财务行为,使制造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下,企业能够意识到自身资金分配方面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促使财务人员制定科学的融资方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带来的影响。当前制造企业比较注重经济发展,将生产、销售作为重点,缺少财务方面的关注,使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实施出现流于形式,不能为融资活动提供内在保障。

(四)缺乏专业人员

由于制造企业缺少专门负责融资的人才,使企业出现不理解国家政策,不能合理融资的情况。这一问题在制造企业中比较常见,是影响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制造企业参与融资的人员主要以财务部门、管理层为主,虽然财务部门具备金融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业务活动不了解,不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融资计划,使融资工作出现问题。此外,财务人员时间有限,没有更多精力学习与融资有关的政策,出现未能完全理解国家政策的情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融资。

七、新形势下制造企业融资对策

(一)加强信用管理,提升制造企业管理水平

针对制造企业融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健全管理制度,使企业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进行,为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奠定牢固基础。

首先,加强制造企业信用建设。制造企业若想在不同融资方式中获得资金,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通过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沟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制造企业会因为产品服务或者其他原因受到客户投诉,从而影响企业的信用资质。针对此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纠纷,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其次,引进先进技术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当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后,经济效益就会得到保证,那么信用资质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因此,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制造特点,选择适合的软件,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财一体化系统等等,通过对企业财务、业务的统筹管理,实现对经济数据生成、保存等环节的监督,提升数据信息的应用价值。

最后,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针对业务活动、财务活动,制定清晰明确的责任制度,确定各个环节工作流程,要求相关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责任,防止因为不规范操作影响经济效益。在健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规范企业各项工作实施过程,提升各部门工作质量,为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二)拓展融资渠道,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制造企业管理层应明确不恰当融资对自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利用多种不同金融产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降低融资风险。

第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针对融资中潜在的风险进行预防与控制,防止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影响企业经济发展。具体操作中,树立全过程风险防范意识,识别不同融资方案中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并联合制造企业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融资方案。监督融资过程,对融资人员是否按照流程操作,对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是否合理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签订有利于双方的协议。完成融资后,需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要求相关人员按照融资要求使用资金,保证资金合理分配,提升资金效益创造水平。

第二,丰富融资渠道。适合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将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为企业生产经营创建稳定的环境。当制造企业产生融资需求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活动,对投融资项目发展前景、资金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企业内部资金使用与经营效益创造情况,编制融资方案,基于此确定融资渠道,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比如,近期,广东启新模具有限公司为建设新生产基地,改善产能水平,完成数亿元融资,由中安资本领投,美的资本、佛山南海产投、投控东海、稳致资本、碧桂园创投、泓诺创投等多家知名机构及上市公司参与本轮投资。这一融资方式风险相对较小,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丰富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为制造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若金融机构的产品比较单一,且产品服务水平不同,会影响制造企业融资效果。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对制造企业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制造企业的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融资与内部控制关系密切,是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手段。制造企业融资中,应意识到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组建一支专业的财务队伍,利用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使信息披露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增加制造企业财务工作的透明性。同时,针对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对融资后资金使用方向、效益等进行管控,保证专款专用,防止出现资源滥用的情况。内部控制可以就融资前的准备工作、融资过程、融资后相关工作进行全周期管理,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避免因为不合理操作而引发融资风险。具体操作中,严格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履行责任,提升资金利用率,实现融资的目的。

(四)基于国家政策进行融资

国家政策具有指导、约束作用,是推动制造企业融资的关键因素。

第一,成立一支专门负责融资的队伍。制造企业可以从财务部门、业务部门抽调人员,选择具备融资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人员,构建一支具备多领域知识的队伍,使企业融资行为更高效进行。建立融资队伍后,组织相关的培训,将融资相关的金融知识、业务知识呈现出来,夯实融资人员的理论基础。

第二,加强对国家政策学习、应用。制造企业应组织与融资有关的财务、业务部门人员参与国家政策的学习活动,将我国最新出台的金融政策作为主要学习对象,基于此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融资计划,使企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获得更多资金。如广东省印发《广东省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金融服务制造业重点领域——聚焦服务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3大新兴支柱产业。

八、结语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对资金需求量逐渐增加。为避免经营管理、内部管理等因素对融资造成负面影响,应提升制造企业融资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形象,优化信用资质,以获得更多融资的机会。同时,创新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防止出现融资成本高的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如内部控制、多渠道融资等,优化企业经济效益,促使制造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源.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浙江宁波为例[J].中国产经,2023(12):32-35.

[2]苏玉腾.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环境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论坛,2022(12):56-68.

[3]王宜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融资问题研究——以制造A企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2(22):126-128.

[4]周莹,李治燕,周松.“碳中和”背景下储能科技企业融资策略研究——以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储能产业化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22(22):149-155.

[5]向海燕,李子瑞.多元化并购、资源基础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基于fsQCA的多案例分析[J].技术经济,2022,41(09):122-132.

[6]沈明月.产业升级视角下汽车制造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以Y企业为例[J].营销界,2022(16):38-40.

[7]杨畅,曾津,沙宸冰.营商环境优化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吗——基于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研究[J].财经科学,2022(02):60-73.

[8]张远,李焕杰.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企业服务化——基于嵌入式服务化和混入式服务化的双重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02):90-106.

[9]冯玉静,翟亮亮.产业政策、创新与制造企业服务化——基于“中国制造2025”准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3):114-123.

(作者单位:山西创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