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路径构建

2024-09-14赖继年张柏寒

高教学刊 2024年24期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作为源头活水之一,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开发和利用南京红色文化资源,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坚持制度建设原则,坚持协同建设原则,从多方面探寻路径,通过革新教材、改进教学方式、丰富课外实践、建立制度及开展党建工作等,让其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发展,提升高校红色育人力量,构建长效机制。

关键词:南京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路径;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180-04

Abstrac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red culture, as one of the sources of vitality, leads the main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develop and utilize Nanji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centere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We must explcf018ac0ec057be7c20e36a6fcadd33288a3ba3333a97659a7952152c875c88fore path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novate textbooks,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enrich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establish systems, and carry out party building work to form a virtuous cycle system for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power of re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Keywords: Nanjing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inciple; route; long-term mechanis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基因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高校青年大学生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思政教育的根基所在。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相关部分,红色文化已经占据着重要地位,因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开发和利用南京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探寻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让南京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

一 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

(一)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式。考虑到高校学生的年龄段,应当寻求教育内容的年轻化表达。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要从形式、内容等方面找到适合年轻人兴趣的教育方式,推动新颖表达走进教育体系当中,让高校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让课内外实践、日常生活的交互成为可能,也为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提供契机。

(二) 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要想开发南京红色资源,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必须要坚持让红色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高地,在党的领导下,对红色文化进行制度化保障、融入党建工作,是将南京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的必要前提。开展制度化建设,从上层建筑方面保障红色文化的存续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符合新时代理想信念建设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党员培育人员来源中,高校学生占了很大比例,随着党和国家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探寻推动高校学生党员党史学习教育长效化发展的正确道路,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色文化内容为引领,开展制度方面工作。

(三) 坚持协同建设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2]”。因此,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发展,让不同主体、不同人群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体系的重要实现路径。在长效机制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领域的方案,将“点对点”串成一片,形成一套流畅高效的运行机制,其中红色文化便是机制运行的动力。要想做好协同工作,就要从学生、教师、教研员等多群体和学校、教研机构等多社会主体协同发力,打造一体化教育方案,打通教育体系中的壁垒,为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造体系条件。

二 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构建

(一) 从教材入手,夯实思政教育基础

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育最为核心的手段,教材内容是无数新颖教学表达的源头素材,也是建立在红色文化的制度保障上的地基之一,因此针对教材的红色文化内容,也是夯实机制体系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尽管国家层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许多精力,编纂了一系列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教材,但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认知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课余生活里有着越来越多的消遣方式,在不同娱乐项目间的切换之间,大学生们对红色文化的印象越来越淡。尽管在课堂上,红色文化内容被老师不断重复,但是同学们对其态度不够认真,仅停留在浅层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对红色文化的印象淡化。其次,在当今时代,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已经深入到经济文化多个方面,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有友好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不同意识形态下文化的差异对抗。高校学生在20岁左右的年纪,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是非观念尚未明确,学生们在不够坚定的立场之下,导致文化认同危机。最后,对于红色文化过于固定式、理想化地解读,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对红色文化产生了信任危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如前文所述,南京红色文化是全国文化资源中的宝贵财富,具有着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现阶段,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南京红色文化资源重构塑造,赋予其新时代科学内涵,并将其融入思政教材当中,是不可多得的党史资源与激励人民的精神力量。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高校根据年龄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材中。但是根据现阶段教材的编写,关于整个思想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南京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材的专题之一供以学习,其中可以具体涵盖几个南京红色文化的代表。同时,考虑到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对于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了解,可以将南京红色革命史作为引入情景,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相关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将南京红色文化历史事迹作为红色事件的典例,从而让学生对南京地区的红色事迹有着深刻印象。当前,教材设计当中对于南京红色文化的表述只是对背景和事件经过进行复述,缺乏生动性,针对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感到枯燥的问题,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说是一剂良药,在教材内容中间穿插相关人物的轶事或是相关的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教材本身作为学生的兴趣读本。只有将教材这一地基打好,才能打开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突破口。

(二) 丰富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生动性

如果说教材内容的丰富是架构,那么教学方式便是设计方案。在制度与教材的保障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变革显然是能否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决定性因素。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的 “填鸭式”教学确实有一定成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丰富,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在网络上的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兴方式的传播也成为了学生们了解相关内容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多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仍然沿袭之前的方式,难免使得新时代青年们感到枯燥乏味,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却在座位上昏昏欲睡的情形,恶性循环下去,思政教育的效果将无限趋近于零。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传统的高校工作内容,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传统的思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传统思政教育的灌输式教育下,学生与课堂内容容易脱节,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乐于接受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以重新吸引学生兴趣、让课堂重新充满活力,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单靠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必须适应新时代新变化。

首先,高校课堂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效仿中小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南京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主动在课堂上分享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个指导点评的角色,针对学生所展示内容及时地点评,并引导学生走上科学、正确的思考方向。其次,可以利用纪念日作为契机,在课堂上举行关于雨花英烈精神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导课堂才能真正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这些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能增强学生对南京红色文化的理解,从而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效能。最后,可以依托互联网,创新教学方式。当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时,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主动创新自己的发展路线,积极利用网络阵地,通过学校的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发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可以通过公众号发表红色文章,通过抖音发表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影视资料。唯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现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 拓宽实践路径,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真正将南京红色文化内化于高校学生心中,除了对课内内容的学习,课外实践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大多是纯理论性的,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不与实践结合,这必然会使学生的热情受阻,难以取得实际的成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否则单薄的教学内容只会让思政教育成为无本之木。现阶段,思政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内容相对还是十分单薄,无法真正行之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毋庸置疑的是,仅靠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课程内容的不断重复,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内容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学生印象不深。以雨花英烈精神为例,即使身在南京的高校,不少学生甚至不知道雨花台烈士陵园这一红色基地,没有参观过雨花台烈士陵园,必然不可能真正了解雨花英烈精神的实质。实践教育的缺失,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流于表面,不仅难以提升教学工作的成效,还会导致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受阻。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星罗棋布的红色文化基地,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在便捷的地理位置的加持下,发扬南京红色文化可以依托相应的红色文化平台,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纸面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红色基地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

(四) 寓教于乐,让南京红色文化遍布校内校外

让红色文化不再拘泥于课堂,更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和走入社会。作为长效机制体系中发散的一环,将红色文化实体产业带进高校学生生活当中,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方面,在校内,高校可以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让学生组织相关公益活动,在学校食堂、广场门口张贴宣传单、设置宣传摊位,向前来了解情况的同学进行南京红色文化的宣讲。还可以组织宣讲队,走出班级,走向校园,这样跳出课堂范围,让南京红色文化布满校园,无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校方可以推动红色文化周边产品走进校园,让学生自主选择红色产品,用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展示手段、参与手段、营销手段来发展红色产业,譬如利用VR技术重现红色故事、用短视频平台讲述红色印迹。赋予红色产业当今时代特色,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发挥其育人功能,让其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

同时,构建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社会面的产业发展也是红色文化焕发新机的重要手段。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年轻化特点,可以将红色文化作为背景,相关企业可以开设游乐设施,将娱乐项目与南京红色文化相结合,以达到吸引高校学生受众的目的。此外,可以结合高校学生群体中近年流行的“剧本杀”这一娱乐项目,把冷门红色故事改编成剧本,结合当下流行方式,一方面讲述了红色故事,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娱乐目的,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

通过学校与社会双重宣传,让南京红色文化成功破冰出圈,是机制体系中发散思维的结果,在娱乐方式下,学生更容易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构建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目的。

(五) 推进制度完善,保护南京红色文化资源

要想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先着眼于红色文化这个底层动力源,首要的是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与制度保障,确保红色文化的安全是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外在层面,如此才能让长效机制体系内的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

在当前情况下,对于南京红色文化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问题。由于南京市的红色资源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所以对于红色文化保护的工作和完善相关制度就尤为重要,南京市截至今日已经发掘出165处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点,但是由于制度保障方面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当前阶段针对南京红色文化制度的保护机制仍然不够完全。

制度保障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立法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刘艳表示,红色文化遗存有别于传统文物的价值认定体系和标准,应予以独立立法[3]。在立法保护方面,南京市已经迅速做出了响应,《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自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正式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4]。但是对于红色文化的全面保护,还有很多方面是当下法律和行政法规所不能触及的地方,这要求立法机关针对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及时立法保护,最小程度上减少不当行为给红色文化带来的损毁。同时,将红色文化保护写进法律保障,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为其提供鲜活素材,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除立法保护外,还可以采取动态名录制度等方式多方面保障红色文化的安全与完整。唯有立足红色文化本身才可以构建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因此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是机制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步。

(六) 重视党建工作,构建南京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下,加强思想教育,将党史、红色精神的学习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当中,对提高大学生思想自觉性和党性修养有着重要意义。南京红色文化的内容主体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们,所以要想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必须要将党建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当中,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通过当前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作为高校党建的主体,学生党员对南京党史及红色历史学习不够深入,主动性有待提高。当前大多大学生党员对于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集体组织的培训当中,没有自我探索的精神,没有学习党史的主动性。这一现象也是由于大学生党员对党史党性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认识不够,对于党建材料只是浅尝辄止,自然难以取得成效。

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制度是党建工作开展的基础,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是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完善学校党组织领导体系,坚持以学校党委为领导核心,将党建工作下发至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二是要发挥各级党组织书记的“领头羊”作用,做好榜样,引领大学生党员进行学习。高校党校是培养教育发展大学生党员的主渠道,是党的理论宣传、学习、研究的重要阵地,是丰富和提升党员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载体[5]。将南京红色党建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当中,对大学生党员和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三 结束语

南京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要想将南京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长效机制不仅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原则,还要针对呈现出来的不同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行之有效的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7.

[3] 全国人大代表刘艳:制定国家层面的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法[N].中国旅游报,2021-03-10.

[4] 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有法可依[N].新华日报,2021-6-24.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4.042

基金项目: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GKT24_C02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雨花英烈红色基因传承向度与路径研究”(2024SJZDSZ008);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成果(23SYC-020);中国建设教育学会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机制创新研究”成果(202317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202310291114E);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Z20190319)

第一作者简介:赖继年(1976-),男,汉族,浙江衢州人,博士,副教授,教师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共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