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論中華民族復興 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24-09-13劉性仁

澳门月刊 2024年9期

一、前 言

復興係指衰落後再興盛起來,由一個盛世到一個盛世。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的就是對近代中國悲慘歷史的超越,就是使中華民族重新獲得歷史性強國地位,就是再達到新的盛世。

台灣在探討復興主要擺放在中華文化復興層次上,兩蔣時期1966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中華民國政府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目的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為了維護傳統中華文化,發揚革命精神,其主要內容包括以倫理道德為淑世之本;其最具體的行為表徵,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其最重要的哲學基礎是“仁”字。以民主自由為福國之則,有全國共同遵守的大法,即中華民國憲法。使政治舉措有常軌。要國會能自由行使其職權,使法律之效力能永固。歸於民治,樹立法治。以科學技術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實,其終極目的,在於養民。養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樂六項,故特以此六項科學化之建設,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張本。

關於民族復興的探討,學界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主要內容包括:中華民族復興,就是中華文明的復興。中華文明包括多種層面上的論述:例如、從人種的角度探討人種的復興,也就是身體素質的復興和智力的復興;從思想的角度探討意識的復興和自尊的重建,也就是民族主義的復興,漢族曾經擁有強烈的民族主義的民族,因此才存在了4000多年有消失,反而更加壯大;從文化的角度來探討復興,包括“忠孝仁義,禮儀廉恥”以及相關的制度;從政權的角度來探討政權的復興,建立文明的、得到所有人參與的政權,而非專制政權;從重建華夏——蠻夷體系的角度來探討復興,華夏就是漢族的中國,蠻夷就是其他國家。華夏——蠻夷體系,就是漢族的中國統治世界,其他國家受中國統治;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探討復興,對蠻夷國家輸出華夏文化,然他們慢慢漢化;從世界大同的角度來探討復興,如果上述都能實現,就達到世界大同。

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梁啓超則指出:“世界所以進步,皆由民族主義所磅礴衝擊而成;今天要抵擋列強的民族帝國主義,就要合吾民族全體之能力,行我民族主義之策”。倡導民族主義觀念,激起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發揮關鍵的歷史作用。孫中山先生不斷豐富發展自己的民族主義學說,第二次到天津也是為了當時中國發展;從民族危亡之際率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到號召建立“國族”,再到提出“融化我們中國所有各族,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大力推動中華民族大團結。只可惜迄今日兩岸中華民族並沒有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願。

大陸所論述的民族復興,到底是甚麼意思?學者公方彬認為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春秋時期的思想輝煌和盛唐時期的包容寬容。第二,形成強烈的對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和普遍接受的核心價值的接納能力和內生動力;第三,營造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和優良的社會生態,最大限度激發全民族的想像力、創造力,以新本質力量支撐民族前行。

2024年的大事就是馬英九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與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會面,這場時隔九年的再度碰面,備受國際及兩岸社會高度關注。這是馬習二人第一次在北京會面,確實都是為了兩岸的和平及開創民間交流新局而努力,雙方求同存異、抓大放小。

馬英九先生提到中華民族,並以振興中華為主軸,將中華民族與兩岸青年交流連結在一起,馬英九是九二共識的堅定捍衛者與支持者,這與北京的一中具有相當的政治共識,雖然內涵並不相同,但此九二共識自然便能緩解兩岸衝突風險,消除兵凶戰危的緊張氛圍。

習近平先生指出,馬先生素有民族情懷,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致力振興中華,我對此高度評價。”習近平強調,“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創造了淵遠流長、輝煌燦爛,舉世無雙的中華文明;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為之感到驕傲和榮光,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歷代先民遷居台灣、繁衍生息。記載著兩岸同胞共禦外侮、光復台灣。”

馬習二會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開創或是決定些甚麼事情,既不能也不為,而是當兩岸面臨兩岸重大危機及區域和平產生重大影響之際,對於和平的一種維護。在公開透明及世界關注下,兩岸根據現實情況,在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九二共識所作出的務實及不得已的安排。但馬習二會突顯出中華民族意識,這一點共識非常重要。

二、大陸當局對於

民族復興的詮釋

2012 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藉著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中國大陸國家博物館參觀時表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在大陸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表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奮鬥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

若從官方的角度來理解,大陸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站在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回顧百年波瀾壯闊歷程,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勳和崇高精神,高度評價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深刻闡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重大意義,深情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必將極大地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2018年12月,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說,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也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大陸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以歷史的眼光和前瞻的視野,從民族、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提出了”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政策主張,賦予了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由弱亂而走向復興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

三、大陸當代民族復興的實現

便是達成中國夢的目標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在大陸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表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奮鬥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亦即“中國夢”所追求的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中國夢”內涵大約可以分為兩方面闡釋:在對外方面,大陸一方面強調追求國家富強、軍隊強大,成為大國,另一方面宣稱與世界和平共處;在對內方面,大陸當局希望維持國內社會安定和諧,經濟持續發展,使人民過著幸福小康的日子,提升文化影響力。

為了實現“中國夢”,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兩個百年”奮鬥目標作為參照。第一個百年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百年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中國大陸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夢”,希望藉著“中國夢”激勵中國大陸各民族人民緊密結合,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鬥,振興愛國主義;同時也希望藉著“中國夢”凝聚中國大陸內部的向心力,此外更希望藉著“中國夢”向世人證明中國大陸已重新站起來,中國大陸應該獲得大國應享有的國際尊重和地位;透過“中國夢”表達中國大陸與全世界與世界共同追夢的決心。

從大陸實踐的角度來看,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陸當局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自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對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

從2022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來分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2019年1月2日,大陸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重大政策主張。無疑地中共促成國家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核心。但似乎台灣當局並沒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致使兩岸民族復興的詮釋並沒有達成一致性的看法。

四、台灣方面對於民族復興甚少詮釋多從文化復興的面向

台灣方面甚少詮釋民族復興,並且往往會從現代化的角度出發,現代化作為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特徵和表現,展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台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總體概念。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所為的便是民族復興;而孫中山作為偉大的先行者與愛國主義,為近代中國的進步打開了大門。在新的歷史條件及發展過程中,建立民族復興的志業,值得兩岸共同來效法。

台灣談復興,過去談文化復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當時民國政府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目的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為了維護傳統中華文化,發揚革命精神,並與大陸分庭抗禮,以顯示正統中華文化之代表。中華文化總會便是主要負責的單位。

在整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對傳統文化作一番整理,去蕪存菁。同時選擇西洋文化的精華,吸取採用,合中西文化融於一爐,而造成一種更新的能造福人類的中和文化。中華文化總會為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而成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其目的在於發揚傳統中華文化與倫理道德。當今則以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連結、推動各種宣傳台灣文化交流為目標。

五、結 論

大陸方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希望台灣同胞把握歷史大勢,秉持民族大義,與大陸同胞攜手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足見大陸將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擺放於一起討論。

台灣基本上很少談民族復興,更不會把國家前途與民族復興放在一起並列討論。台灣多談文化復興,少論民族復興;馬習二會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探討深化兩岸宏觀及微觀問題、增進兩岸民眾及青年共同福祉等重大議題進行意見表達,以維護和鞏固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馬習二會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各種手段與方法,我們必須樂觀其成,畢竟穩定和鞏固現階段兩岸和平發展方向是相當重要的。

中華民族的共識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甚為重要,中華民族的振興與發展是兩岸共同的責任與使命,馬英九彷彿是美中關係穩定發展時的季辛吉,具有避戰、避險及和平確保的作用,可以確定,馬英九是兩岸和平的維護者、中華民族傳承精神的使命者以及關心兩岸青年及民間交流的大愛者,馬習二會充滿著民族與軟性的一面,對照緊張的兩岸情勢及賴蕭政府強硬抗中色彩,無異是和平路線與衝突路線的選擇;中華民族意識與中華文化將成為兩岸未來交流的通關密碼。

但很可惜,馬習二會,習近平主席稱“九二共識”核心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認知”,創造兩岸和平第二個選項,也就是民族身分認同的文化說法,但陸委會卻將此謬稱為“遠古傳說”,此失去對話契機實在可惜,期盼未來賴蕭新政府能夠多從中華民族中來看待,以求同存異。

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兩岸問題是否會隨著民族復興而得到解決?這恐怕需要留待時間的檢證。兩蔣時期的台灣對於中華文化的復興加以強調鼓吹,然而自民進黨政府執政後對於中華文化非但避而不談,反而還去中華文化,更別說提到中華民族,自然不論中華民族復興;因此台灣不應拋棄中華文化瑰寶,更不應捨棄中華民族身分,發揮與振興中華民族乃是兩岸全體民眾的共同責任才是,眼下客觀的事實是,中華民族復興漫漫長路,未來的道路顯然崎嶇難行。

習馬二會下,個人對中華民族復興的建議是:

(一)兩岸必須充分認知自己中華民族的身分

中華民族是兩岸中國人的身分印記,中華民族是一個經歷苦難及淬煉的民族、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與歷史素養,更有著寬容敦厚的品性,中華民族框架下多元共存的多元一體格局是我們今日兩岸所共同堅信的概念,中華民族並不想稱霸更無意稱霸,只需保留屬於自己民族的自尊與自信。問題在於台灣有些人士並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更不會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與處理問題,這種混亂的認知使得兩岸關係的處理增添歧見及難度。

(二)兩岸必須承擔中華民族之榮辱與責任

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只有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一致、中華民族才有可能實現。很可惜,台灣對於中華民族精神卻少有任何的論述與探討,其實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共同意識就是在中華民族整體歷史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國家層次上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夢想,更是微觀層次各民族的夢想,中國夢的實現不是靠某一民族的力量推動,而是需要各民族都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份責任與榮耀是屬於兩岸全體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是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公認、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穩定的民族共同意識,它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包括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的政治倫理價值、差別多樣的中華文化、相依互補的經濟關係和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兩岸曾經共同享有中華民族榮耀,更重要的是能否肩負起中華民族的使命。

綜上建議,必須思考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不應只是大陸單方的獨白,台灣方面也應加強現代化來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岸民眾都不應該缺席,兩岸方能鑄牢中華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