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的力量
2024-09-12徐星星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大凡家风家训,或为一条意义厚重又深远的格言,如诸葛亮曾有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为一整篇谆谆教诲的文章,如司马光那篇传颂至今的《训俭示康》;或为一些在家书往来中教授子嗣为人做事的道理,如曾国藩所写的,这些优良的家训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便成了家风。
中国的悠悠历史中,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回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拥有良好的家风。古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今有陶行知“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勤俭、正直、清廉,这些名人的家风家训,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敬畏。我们普通人的家里也有感人的事迹,我的玩伴李志有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初中时父亲就瘫痪在床,母亲体弱多病,他就扛下了他那个年纪不应承受的重担。节假日,他跟着村里的石匠做小工攒学费,母亲看到他稚嫩的肩上磨起的血泡后心疼地落泪,他却装作一个没事儿人一样,反过来安慰母亲。毕业后他有工作收入了,以为生活即将慢慢变好,谁知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母亲的生命,他只得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父亲,每天早起料理好了父亲再去上班,下班后帮父亲洗脚、擦背、喂饭,之后备课改作业,再苦他没有一句牢骚,再累他没有一句抱怨,直到父亲离世的那天,这位坚毅的男子汉才悄悄地抹着泪水。然而,没过多久,李老师的岳父被查出患有胃癌,在老人和病魔作斗争的一年多日子里,他悉心照顾老人的起居,每天多次帮老人翻身,甚至抢着为老人倒尿盆。在老人病情恶化的最后阶段,老人已经神志不清,医生交代家属要时刻关注心电监护仪,李老师记在心里了,眼睛没有离开过仪器半寸,一双通红的眼睛熬出血丝了都不肯去休息。岳父还是离世了,他把孤苦伶仃的岳母接过来照顾。李老师的坚强和孝顺无形中也熏陶了孩子,他的孩子很孝顺,从未对长辈大声说话;孩子非常独立,初中起就一人在外求学;孩子也很优秀,小小年纪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大学,毕业后保送本校研究生。这难道不是优良家风的力量吗?
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还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败坏的家风带来恶劣影响的例子并不罕见,这些例子给大家的警醒就是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才能防止祸起萧墙。
形成良好的家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首先,要有意识地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是内涵和精神,把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好家风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其次,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古人云:“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才能升华。读书总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最后,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你的穿戴、举止、观点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理应该人人都明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勤俭节约是家风,尊老爱亲是家风,邻里互助是家风,与人为善是家风,诚实守信是家风,严于律己是家风,恭谦礼让是家风,清正廉明是家风。家风不一定要刻在墙上、写在纸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润物无声,家风是一种信念和传承,代代相传,耳濡目染。大家都应该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美德的种子开花结果,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