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取时间,破除养老困境
2024-09-11林誉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互助养老服务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2024年5月,北大教授胡泳的感人事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天候照护者。这个故事触动了无数人的心,让人们对养老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6亿,占总人口的18.7%,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他们的子女在承担赡养责任的同时,也面临家庭和工作的双重挑战。如何确保老年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时间银行”作为该模式其中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养老“订单”,可以很简单
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时间银行”允许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志愿者年老后需要帮助时,可以从中提取时间兑换相应服务。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曾指出,“时间银行”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
这种“储存志愿服务时间”(以下简称“储存时间”)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不仅能有效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还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于增进家庭和谐,营造幸福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生活在福建省福鼎市的老林便是互助养老服务的受益者。
2018年,老林从国企退休。他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特别是父亲做完手术后,身体虚弱,只能躺在床上。父母依赖老林,希望他能时刻陪在身边,这使老林不得不将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入到照顾父母上。然而,老林分身乏术,尤其当他要带父亲去医院时,母亲在家中无人照看。老林的妻子需要外出上班,补贴家用,无法给老林提供帮助。两人经常为此吵架,家里变得一团糟。
家具上积了薄薄的一层灰;墙角堆满了未及时清理的杂物;偶尔,厨房还会飘来烧焦的味道。这些细节无声地诉说着老林的家中常态—忙碌、焦虑、生活无序。老林觉得自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被赡养压力压得无法停歇。
在一次走访高龄老人的慰问活动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向老林介绍了“时间银行”,并表示目前老林所在社区就有该服务。老林本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社区下了一个照护母亲的服务订单。
上午8点,一阵敲门声响起,老林迎来此次的照护志愿者王大姐。王大姐进门后热情地与老林父母打招呼,向老林表示自己会全力照顾好他母亲。老林随即带着父亲去了医院。
半天后,老林回到家中,看见王大姐正与母亲一起翻看旧相册,聊得十分开心。看到母亲被照顾得很好,老林心中充满感激。照护服务结束后,老林和王大姐确认了服务时间,并将信息反馈给社区记录。当地还有不少社区开展了这样的互助养老服务。
除了福建省,全国其他省市也开展了类似的互助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文件,强调完善志愿服务和构建互助养老服务网络的重要性。这为“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深入探索开辟了更大空间。
然而,“时间银行”中的“银行”一词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误导公众。2023年7月,民政部发布《关于规范“时间银行”名称使用的通知》,规定今后在养老服务领域不再使用“时间银行”名称。对已开展的互助养老相关实践探索,各地可结合实际更换通俗易懂、表述规范的名称。从此,“储存时间”的互助养老模式开启了新篇章。
互相帮助,家庭更幸福
浙江省的“储存时间”式互助养老服务发展迅速,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都有相应实践。早在2002年,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在全省率先启动该模式的探索。如今,这种“储存时间”式的互助养老服务有了新的名字:“邻里守望”行动。目前,它正在湖滨各个社区开展起来,帮助高龄、空巢、失能老人等,为他们晚年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度。
宋大伯和他老伴是社区最为挂念的老年家庭之一。宋大伯患有肝癌,手术后身体衰弱;老伴因病无法行走。老两口都处于半失能状态,生活自理变得异常艰难。他们的子女忙于照顾自己的小家庭,无法随时陪伴在旁。老两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生活质量了。
社区联系了李大姐作为他们结对关爱的志愿者。李大姐的到来像冬日里一缕阳光,温暖了宋大伯夫妇的晚年生活,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安慰。
无论风雨交加还是严寒酷暑,李大姐始终每天坚持为宋大伯夫妇送去热腾腾的餐食。每当她到达宋大伯家,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她轻敲房门,小心翼翼地将保温盒中的热饭热菜一一摆放在餐桌上,确保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供老人享用。她的每一次到来都是对老人心灵的抚慰。
用餐结束后,李大姐不会急于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与老人交谈,倾听老人的心声。她会询问老人身体状况,聊聊家常,让老人感受到关爱。李大姐非常注重老人对饮食的反馈,不仅细心观察老人的用餐情况,还会记录下他们的喜好和不适,便于及时调整餐食,更好地满足老人对饮食的需求。
李大姐的细心照料不局限于一日三餐,她时刻关注老人的日常生活,以便及时满足老人的其他需求。代购生活必需品、代配药物,或是在老人需要助浴服务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确保老人及时得到帮助。她的陪伴和交流让宋大伯夫妇轻松许多,她带来的新鲜事和新话题也让老两口的生活不再枯燥乏味,更减少了他们的孤独感。当宋大伯的子女抽空儿回家探望时,他们惊喜地发现父母衣着整洁,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类似的服务是很多老龄家庭的强大支持。无论是紧急情况下快速援助,还是日常生活中持续关怀,都让宋大伯一家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最为明显的是,宋大伯和老伴精神状态的改善。他们眼里重新有了光,身上也焕发出健康活力,曾经一度消失的笑容,现在也时常挂在脸上。宋大伯一家的生活,在“储存时间”式的互助养老服务中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他们的幸福成为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见证。
“你的此时,我的彼时”
不少城市在“储存时间”式的互助养老服务上已取得一定成效,缓解了家庭困难。但在各地实践过程中,有个别项目因管理人员调动、组织机构变化、人工记录遗失等原因半途而废。于是,一些城市开始依托政府力量,实现该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北京市政府在2022年1月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发展“互助养老”作为工作重点之一,随后发布了相关实施方案,上线“京彩时光”信息平台。志愿者只需线上注册,即可成为其中一员,在线接受任务或社区指派服务任务,操作流程简单高效。其中,西城区牛街街道在实施这一服务方面走在了前列。牛街街道成立了“石榴助老”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时间储存在“京彩时光”信息平台上。
家住牛街街道南线阁社区的王亮老人,今年89岁。2023年,老人因心脏病安装了起搏器,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老人平时由女儿照顾,每当她需要带老人上医院复查时,总是犯愁。她也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身材瘦小的她,每次帮父亲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非常困难。
社区的“石榴助老”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后,她在社区下“服务订单”,社区会第一时间将“订单”交给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
帮助王亮老人的是志愿者王新胜。他刚退休不久,与老人以前是同事,现在是邻居。双方都很熟悉。按照预定时间,王新胜准时来到老人家中。他细心询问老人近况,认真核对就医所需的各项文件和证件。出发前,他耐心地安慰老人的家人不必过于担心。
抵达医院后,王新胜熟门熟路完成了排队、挂号、问诊、划价等一系列流程。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小时,大大减轻了老人的疲劳和不适。在就医等待的过程中,他利用老人的智能腕表,实时监测他血压和心率,确保老人身体状况在可控范围内。
就医结束后,王新胜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中,并向他的家人详细转达医嘱。他的细心照顾让老人的女儿无比感激。她表示,如果没有王新胜和其他社区志愿者的帮助,她不知道该如何独自去面对。
像王新胜和王亮老人这样“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的情况,是目前最常见的互助模式。低龄老人刚退休不久,身体健康,有空闲,更能理解高龄老人的心理。未来,当他们需要被照护时,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兑换同等时长的养老服务。
志愿者中,除了常见的低龄老人,也有不少年轻身影。二十多岁的小陈刚刚加入“石榴助老”志愿服务队。她的初衷很简单,想要积累服务时间,在未来“转赠”给自己的父母。平时,小陈为老人提供送餐、代买药等基础服务。除此之外,她做的最多的还是精神慰藉服务。她发现孤独是老人害怕的事情,“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
在牛街街道,像王新胜、小陈这样的助老志愿者还有很多。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街道已实现“石榴助老”志愿服务队全覆盖。十个社区共招募志愿者近百人。随着服务深入,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将为辖区内老人提供更全面、周到的养老志愿服务。
老人的幸福是衡量社会福祉的重要指标之一。“储存时间”式的互助养老服务,为老人带来便捷与舒适,为他们的家庭带来福音。这种互助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用实际行动续写尊老、敬老、助老的美好篇章。这不仅是传统文化中孝道精神的传承,更是我们共同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智慧探索。
每个人都将老去。今天的努力正是为了我们明天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晚年。我们不仅在帮助老人安度晚年,更是在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美好社会。
(感谢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办事处、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办事处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