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与张纯如父母的四次交往

2024-09-11周翔

新华月报 2024年15期
→ 1994年12月,张纯如(二排右一)在美国史维会成立大会上参观纪念南京大屠杀57周年图片展后留影。

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人权斗士、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的家乡。2014年以来,为了建设张纯如纪念馆,迎接“无法忘却历史”的淮安女儿回家,我们按照中共淮安市委要求,与张纯如父母张绍进先生、张盈盈女士保持了密切交往。二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给了我们无比真诚、无可替代的支持和帮助,保证了张纯如纪念馆的如期建成开放。淮安也借此平台扩大了与海内外的交流,提升了开放度和美誉度。

公祭日前,初谒张纯如父母

1997年12月,在南京大屠杀发生60周年之际,时年29岁的张纯如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幸存者,发现和引证《拉贝日记》,写成并在美国出版了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也叫《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打破西方世界60年的集体沉默,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戮30万民众的暴行。这部为遇难同胞申冤、为民族耻辱悲鸣、为人类和平呐喊的沉重史著,让年轻的张纯如赢得了国际声誉, 获得“人权斗士”的称号,也使她的身心长期沉浸于“无法忘却历史”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双重煎熬。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结束了自己36岁的年轻生命。故乡淮安始终铭记她,文化界年年追思,侨界一直期望能永恒地祭奠她。

2013年5月,我作为淮安市侨联主席随江苏省侨联文化代表团访问美国。在旧金山华人举办的一场欢迎晚宴中,我自我介绍来自张纯如的家乡淮安,在场的美国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以下简称史维会)前会长李竟芬、旅美画家段昭南告诉我,张纯如也是海外华人的骄傲,她曾在这里生活、战斗,她的父母就居住在附近的圣荷西市。大洋两岸的同胞由此而惊喜兴奋,张纯如成了那场宴会的共同话题。遗憾的是,行程已定,时间不允许我们去拜谒二位老人。临别前,我托请竟芬大姐、昭南先生带去故乡的问候,帮助我们和二老取得联系。

半年后,昭南先生打来电话告知我,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张纯如的父母将应中国政府邀请,参加国家隆重举办的南京祭。昭南先生还热心地让我与史维会秘书长林世东先生精准对接,因为二老这次回国全程由他陪同。

2014年12月12日午后1时,我们如约在宾馆见到了刚刚抵宁的张绍进先生和张盈盈女士。尽管是近九寒天,室内的空气却温暖如春。在柔和的灯光下,我仔细端详两位慈祥而儒雅的前辈,先前的拘谨悄然打消,一股氤氲的暖流在心间升腾。张绍进先生是国际知名的量子物理学家,改革开放初期曾访问祖国,受到邓小平的亲切接见。他年近八旬,精神矍铄,一见面就和我拉起了家常。他告诉我,张氏家族原本世居淮安涟水县,后迁至淮阴区新渡口,其父张乃藩曾任民国宿迁县县长,全面抗战爆发后,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就随父南迁。此后,世事沧桑,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长期受父母影响,绍进先生保持了浓重的乡音,在平静讲述中,他关切老家的祠堂怎样了,当年的渡口还在吗,行医的表兄近况如何,等等。夫人张盈盈是生物学家,小先生3岁,也更显得年轻,她温情地问起乡里的经济文化发展,关心他们捐助的村小的建设情况。对二老的挂念,我一一作了解答,同时说明有一个心愿想让老人家知道,更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我拿出在家乡兴建张纯如纪念馆的方案,介绍我们的设想,他们专注地听,不时地点头。我说:“纯如是你们的爱女,也是家乡人民的好女儿,她以如椽史笔和生命代价写成《南京大屠杀》昭告天下,77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在这座城市犯下了滔天罪恶。今天为了纪念她,为了铭记历史、捍卫和平,我们计划在家乡建设张纯如纪念馆,为她树立永久的丰碑。”

“是的是的!”张绍进先生连连点头,赞许我们的想法。“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他认真而审慎地问道。

我说,在家乡,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市里区里会很重视,资金、场地、建筑都会落实解决,但有关张纯如的事迹、纪念物品、影像文字等这些展陈实物,是我们难以收集的,希望老人家予以支持,帮助我们在海外收集。“哪里哪里,要感谢你们哪!纯如离开10年了,北美每年都有纪念活动。几个星期前,在硅谷纯如墓地,我们还参加了一场追思会。你们想着她,我们很高兴、很欣慰,需要哪些东西,你们排一排,列出详细清单,我们会动员亲友、商请史维会全力支持的。”张盈盈女士爽快地表明态度。

见面前担心提起张纯如,会给二老带来感伤,没想到老人如此沉静开朗。于是,我又“得陇望蜀”,告诉张盈盈女士,她回忆女儿的著作《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感动了千千万万国内读者,我们希望在纯如纪念馆收藏这部书在海内外的不同版本。

“是吗?”张妈妈显然没想到我读过这部书。她告诉我,“写这部书是在痛定之后,希望通过女儿的故事昭示世人。纯如是一个坚定女子,她无法忘却1937,无法忘记日军暴行,她相信‘一个人的力量’,所以她单枪匹马、无所畏惧,为已经被西方世界遗忘的30万亡灵而战。”在温婉淡定的吴音里,我听到了老人内心的坚毅。

还想再与二老讨教,但同行的林先生示意:“纪念馆需要哪些资料,可以按老人家说的,列个清单,回去我们慢慢收集。”看到窗外斜照进来的阳光,我恍然领悟,两位老人飞越大洋抵达上海,又转乘高铁到了南京,再被我们打搅半天,该好好休息了,明天还要参加国家公祭呢!我赶紧告辞,二老送我们出门。

→ 作者(右一)初次拜见张绍进夫妇(中间二人)时合影

冬日的余晖缓缓地定格在他们身上,他们身后是暮霭中肃立的南京城。

长风万里,二老踏上家乡土地

张纯如父母的热情支持,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2015年2月4日,淮安市侨联向中共淮安市委提出兴建张纯如纪念馆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4月中旬,市委成立张纯如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建馆工作顺利启动。我们市侨联的任务是联系张纯如父母和海外侨社团,一年内完成海外文物的征集工作。

实际上,向海外征集文物的工作早已在筹划之中。2015年春节过后,市侨联就征得张纯如父母同意,委托段昭南和史维会朋友,在旧金山成立张纯如纪念物品征集委员会,聘请张纯如父母、伯父(张绍迁,居住在洛杉矶)为顾问,史维会常务副会长丁元为总监,建立工作架构。4月22日,征集委员会在旧金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征集工作面向全美展开。与此同时,纪念馆选址确定。在距离张纯如家乡数公里的淮河北岸,有一座新近落成的仿古建筑,淮阴区政府原拟作为文化场馆使用,但因其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均契合纪念馆创意,区里同意将它作为张纯如纪念馆使用。

我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大洋彼岸,二老大为惊讶。看到我发去的选址方位、场馆风貌,他们更是分外感动。张盈盈在微信里说:“去年12月初次听你们说创意,不到半年你们就完成了规划、立项、选址和土建,速度惊人!美国2008年规划在加州建设第一条高铁,至今还没有动工!”她称赞这个场馆“从外观看很古朴,又很大气”,表示“真的想飞过去看看!”我当即热情相邀:“欢迎你们回来!看看家乡变化,看看纯如馆的样子。”老人家动了感情,她告诉我:“我们安排一下,尽快回去看看!”

不久,张盈盈给了我准信,他们8月底回家。这位严谨的哈佛博士、生物学家一再解释,选择大热天回乡实属不得已:一来纯如的孩子每到暑假都会来外公外婆家度假,行程提早不了;二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已收到中国政府邀请,将作为海外嘉宾参加北京的纪念活动,归期也推迟不了。出于亲情乡情,出于对二老的尊重,更为了建好纯如馆,我们用心做好接待准备:一是商请江苏省侨联领导出面,在南京会见英雄的父母;二是约请诗坛名宿创作诗篇,欢迎二老莅淮;三是邀请关键人物来淮,参加张纯如纪念馆专题座谈会。

8月28日中午,张绍进夫妇抵达南京,当年率团访美的江苏省侨联副主席宫琳以及用纪实文学揭露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青年作家赵锐与我们一起夹道欢迎。大家一见面,宫琳就指着我对二老说:“两年前我和周翔等几位侨联同人访问旧金山,意外听说你们住在圣荷西,因为行程太紧,没能去拜访你们,留下莫大遗憾。今天能在南京见到你们,是缘分,更是大洋两岸的淮安人的情深义重给了我这个机会!”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让二老有了宾至如归之感,一扫旅途劳顿。风尘仆仆赶来的青年作家赵锐恭敬地向二老鞠躬,赠送她的新作《魏特琳:忧郁的1937》。二老看着像女儿一般芳华的青年作家,眼睛湿润了。后来二老把《魏特琳:忧郁的1937》留在了张纯如纪念馆,让那位救助过无数中国难民的美国传教士与他们的爱女相守相伴。

→ 张绍进夫妇回乡参观张纯如纪念馆建设

当天傍晚,二老抵淮,江苏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赵恺先生迎候在门前。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一见如故,老诗人赠以当天的《淮安日报》和他专为二老前来创作的诗歌《张纯如》,并告诉二老:“赵锐是我女儿,也是一位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张盈盈连声夸赞:“诗礼传家,年轻有为!”

到房间坐下后,张绍进感慨:“我生于苏北,定居美国,少小离家老大回啊!”赵恺先生说:“您阔别家乡70多年,双鬓斑白,但乡音无改,难得啊!”接着,诗人展开诗稿,一边诵读,一边向二老讲解。读到“记录被屠杀者灵魂的书/站立是《墓志铭》/铺展是《安魂曲》 ”时,英雄的双亲默默点头;读到“一颗子弹飞行了七十年/终究追杀了第三十万零一”时,诗人悲愤难抑,仰天长啸:“叩开天堂之门/把血泪之书送给上帝/上帝让它偎着《圣经》/《圣经》为第三十万零一个遇难者哭泣/一颗子弹飞行了七十年/终究追杀了一个记忆……”那一刻,英雄父母潸然泪下,他们被诗人的真情打动,为故乡的盛情感动。离开淮安前,他们把这首壮怀激烈的诗篇留给女儿,永远镌刻在张纯如纪念馆。

29日清晨,我们陪同二老参观在建的张纯如纪念馆。它北接广袤的平原,南枕淮河清波,东望纪念漂母的母爱公园,再向东去,是张氏家族故地——新渡口。纪念馆布展面积1000平方米、广场绿地36000平方米,二老里里外外、远远近近地走着看着,时而驻足思考,时而提出建议,毫不在意烈日当空、秋老虎酷热难当。从勃勃兴致看,他们非常认可这个场馆,也喜爱这里的风光美景,喜爱这里的人文气息。

下午召开座谈会,二老见到了难得一见的新老朋友。一位是江苏省委党校的杨夏鸣教授。1995年7月,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张纯如只身来南京实地考察走访时,中文听力和记录都有些困难,杨教授帮助她完成了中英文的转换,记录下十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那天,杨教授还带来一座水晶纪念碑,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摄制组专门制作、赠送给张纯如父母的。另一位是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建馆人吴先斌先生。当年张纯如在南京访谈,亲手录制的五盘音像资料,由杨夏鸣教授转赠给吴先生,由他珍藏在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张纯如父母也曾向吴先生的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张纯如的遗物。座谈会上,杨教授深情回忆了10年前张纯如在南京考察采访的情况,生动描绘了年轻作家直面国耻、探求真相的坚毅品质和科学精神。吴先生则表示,将把张纯如制作的南京采访音像资料完整复制后赠送给张纯如纪念馆。

→ 张绍进夫妇(右一、右二)与当地华人在美国张纯如公园

我们深深地感谢这两位朋友,更感恩张纯如的父母。不敢想象,如果二老不来淮安,不为我们在海内外张罗,杨教授和吴先生是否会信赖我们,并由此展现这般感人的情怀。座谈会期间,负责布展的同志担心文物资料不够丰富、展陈布置不够精彩,张盈盈则非常肯定地说:“请放心,我们这次带来的,包括前期传过来的音像文字,包括书稿、书信、影视作品,已经很丰富了。实物方面,我们看了纪念馆,已经心里有数,会提供你们想要的一切物品。”我提出组团去旧金山,一是实地感受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的心路历程,二是现场采访支持帮助过张纯如的社团朋友,三是遴选带回展陈的纪念物品。二老非常欣慰,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做客。围绕建好纯如馆、让淮安女儿荣归故里话题,座谈会气氛融洽,宾主关心的问题都有了圆满答案。

30日上午,张绍进、张盈盈夫妇一身轻松地飞赴北京。9月3日,他们在天安门广场观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早春二月,去寻访英雄的足迹

2016年早春二月,应美国史维会邀请,我们一行8人肩负庄严使命,飞赴旧金山,追寻英雄的足迹。

到达住地时已是晚上8时,但张绍进夫妇由段昭南、李竟芬等朋友陪伴,在料峭春寒里正等着我们。彼此问候致意,张盈盈递给我们每人一份行程表,我扫了一眼,排得满满当当,连午饭、晚餐也安排了交流访谈。这不出意料,因为我们在这里仅有三天时间。张盈盈体贴入微,带着歉意说:“你们难得来一趟,时间全花在工作上了!要是能多待几天,还能走走看看。”事实上,我们重任在身,日程紧点收获多些,正是我们期待的。在异国他乡事必躬亲惯了的老人家,他们远比我们劳累。

次日早7点,二老就赶过来,带我们去斯坦福大学。女儿去世后,为了妥善安全,他们把有关张纯如的巨量资料捐赠给了与斯坦福同样驰名的胡佛研究所。由他们出面预约,我们才得以进入所内查阅资料。经过安保检查,我们脱鞋进入资料库,管理员应我们的要求,成箱地搬出张纯如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档案,与亲友的书信,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珍贵资料,张纯如生前获得的荣誉、奖章、奖杯等。得益于二老的事前沟通,我们破例可以拍照、记录,凡看好的实物均记下尺寸、质地、色彩,为复制、还原留下可靠依据。离开前,我们还在密闭的资料库合影留念。

下午,我们参观张纯如公园,到二老家里做客。当时的张纯如公园还是一片绿地。2015年2月,旧金山湾区圣荷西市议会全票通过设立张纯如公园(Iris Chang Park)的提案,同意在张纯如故居附近建一座公园,以纪念人类正义使者张纯如女士。明知公园没有动工,二老还领我们来这里,是要告知亲友他们两代人的家国情怀:少年纯如从父母讲述的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辗转他乡的经历中,知道了自己来自哪里、根在何方、为谁执笔,因此她写《钱学森传》、写《美国华工》等,《南京大屠杀》是她接受父母“写一些抗战题材”的建议,留给世人的不朽杰作。女儿去世后,父母从悲恸中站起,加入史维会,继续女儿的心愿,坚持日本政府必须为南京暴行道歉,必须为死难者、受害者赔偿,警醒后人铭记民族苦难、维护人类正义、捍卫世界和平。眼前这座公园得以立项,一位华裔女子将得到缅怀,是父母的呼吁得到了理解,是当地华人的支持产生了影响,是各族裔朋友的声援赢得了回应。

二老的家是一座二层小楼,不很敞亮但是很恬静,适合老人安居。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二老发自心底地高兴。张绍进先生乐呵呵、笑盈盈地看着我们跑上跑下;张盈盈女士则忙里忙外,向我们介绍女儿学习、生活的故事。我们负责摄影摄像的年轻人,忙着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一景一物一瞬;而我,面对书香浓郁的书房久久遐想,想到年轻的作家在灯下疾书,想到悠扬的琴声让一家人欢欣愉悦,我想将这些温馨的场景都安放在纪念馆里。晚上,两位长辈请我们吃饭,我们不忍拂逆他们暖暖的心意,留了下来。那一夕,我们仿佛梦回淮水,春风和煦,暖意盈怀。

→ 张纯如父母(左三、左四)陪同作者等人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第三天,我们兵分两路,访谈华人朋友,凭吊张纯如墓地。在库比蒂诺市的一个广场,李竟芬大姐回忆:1994年12月10日,史维会在这里举行成立大会,有150多位来自美国、加拿大的人士参加会议,其间举办了南京大屠杀图片展。李竟芬还记得,他们当时收集到来自新华社的56张照片和台湾“中央图书馆”的一些照片,总共不到100张。闻讯而来的张纯如被血淋淋的照片所震撼,从那一刻起,她把父母“写一些抗日题材”的建议牢牢地锁定在了南京暴行上。之后的三年,史维会给了她多方面的支持。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前夕,《南京大屠杀》出版发行,年轻的张纯如与她的不朽著作震撼了西方世界。当时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广为人知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没有什么人知道在中国南京发生的大屠杀。张纯如的著作改变了西方世界,让他们知道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在史维会常务副会长丁元先生家里,我们也听主人讲述了张纯如的事迹。作为民国元老、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丁惟汾之嫡孙,丁元先生熟谙中国近现代史,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写作、出版、推介过程中,一直与丁先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也得到了丁先生的悉心指导,由此他们成了忘年交。丁元先生回忆:“在我们史维会成立的第一天,一位看起来像中学生的女孩出现了,她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志愿者把她带过来时,她自我介绍说叫张纯如。随后,为了写作、出版、推荐《南京大屠杀》,我们持续了十年的交往和友谊,直到纯如离去。”丁元先生告诉我们:“ (那时)纯如每周都打电话给我,不管身处何地,无论是在宾馆还是在机场,她都会用笔记本记录下我们的谈话内容。”

当我们来到群山环抱的“天堂之门”——安息着张纯如的墓地时,天若有情,沥沥下起了春雨。细心的张妈妈事前为我们准备了黄玫瑰,我们虔诚地把象征着忠诚、友谊和欢乐的鲜花放在墓碑前,深深地鞠躬。墓碑静静地躺在绿茵之中,与大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离开“天堂之门”,张妈妈平静地告诉我们,纯如患抑郁症与她直面血淋淋的暴行及其著作出版后承受的精神压力有深刻联系,但最终让她不能承受的是药物的副作用,因为人种不同,医生让她服用的剂量是亚裔人无法承受的。

已经和二老是第四次交往了,一直想探究而又不敢、不忍提及的话题,此时还是张盈盈以科学家的睿智和勇敢自己提了出来,她平静又客观地说出了张纯如离世的多重原因,她是伟大母爱与追求真理的典范。

告别旧金山,春雨初歇,阳光明媚。我们带着近百件文物(含张纯如生前学习生活用品24 件,奖状奖杯11件,悼念张纯如挽联5卷,史维会会旗、徽章、会服1套)和200多份原始资料,满载而归。

清明时节,一座丰碑矗立在淮河北岸

2017年4月7日,张纯如纪念馆隆重开馆。张纯如父母不顾年高路远,送女儿英灵回家。陪同他们到来的有李竟芬、段昭南等老朋友,还有史维会特别代表李止宜。

→ 张盈盈在张纯如纪念馆开馆仪式上讲话

开馆仪式上,张盈盈对家乡人民表达了深深的感谢。她说:“女儿写南京暴行,是希望人们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维护和平,维护人类的公平正义。张纯如纪念馆建立在淮安,体现的不仅仅是亲情乡情,更是家乡人民无比开阔的胸怀和强烈的爱憎。纯如在海外的写作和斗争,正是传承了家乡人民的好传统,她是我们的女儿,也是淮安的女儿!”张盈盈真诚期待“张纯如纪念馆能够成为淮安走向国际舞台的一环、成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

开馆7年来,在英雄父母的支持下,张纯如纪念馆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以它独特的身份高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旗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2017年第四个国家公祭日时,张纯如纪念馆走进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连线南京—淮安—旧金山,现场直播南京祭。2019年11月9日,张纯如离世15周年之际,张纯如纪念馆与张纯如公园隔洋互动、共同发声,呼吁为了人类公平正义坚持斗争,直至胜利。2021年以来,张纯如纪念馆连续三年参加加拿大和枫会举办的活动,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美加爱好和平的组织和学者,就南京大屠杀主题议题研讨交流,向世界发出正义之声、和平之声。

回首往事,从2014年到2017年,我们和张纯如父母四次如约相见。二老不顾年高,两次跨越重洋,辗转赶回故乡,为张纯如纪念馆的建成和开放倾注了大量心血。张纯如纪念馆寄托了他们对爱女的绵绵思念和对同胞、对人类的大爱,饱含了他们对南京暴行的控诉,对忘记历史、歪曲历史的谴责。

(摘自《纵横》2024年第3期,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作者为淮安市侨联原主席、淮安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