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及优化
2024-09-11聂智赵镇莉
[摘要]近年来,非遗纪录片基于技术发展和用户习惯采用“纪录片+短视频”的微纪录片传播方式展现非遗文化,并将非遗传承视角转向Z世代。这类微纪录片凭借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构建了独特的人物景观、场景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媒介景观。但非遗微纪录片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非遗微纪录片应结合自身优势,从共情、共建、共享的视角优化媒介景观的构建。
[关键词]非遗文化;非遗微纪录片;媒介景观;《非遗传承,少年敢当》
一、研究缘起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短视频的兴起正引领纪录片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结合短视频的非遗文化传播也更加契合当代受众碎片化与多元化的内容需求。短视频在满足受众视觉需求、信息需求的同时,能够呈现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媒介景观,并向受众传递这些媒介景观蕴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多部以非遗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如《非遗里的中国》《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还引起了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非遗微纪录片作为“碎片化”传播时代的产物,凭借时长短、篇幅小、易传播等特性迅速适应了网络化传播的新生态。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介景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形象[1]。因此,非遗微纪录片构建的媒介景观通过将非遗文化影视化,不仅传播了非遗文化,还对受众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价值[2]。
文章将以非遗微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为例,探讨该节目的媒介景观呈现,探寻非遗微纪录片媒介景观构建及优化路径。
二、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呈现
《非遗传承,少年敢当》是“百多邦”联合“知了青年”打造的每集时长在8至11分钟的系列微纪录片,通过短视频将非遗文化影像化。《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以影像化的方式讲述五名Z时代非遗传承人雁鸿、刁宽、杨柳、李伟杰和果小菁“敢想、敢为、敢当”的非遗传承故事,其并没有选择聚焦于非遗传承的艰难过程,而是将非遗传承视角转向Z世代,将五位非遗传承人在前进路上的热血努力、敢想敢为的经历故事化,内容真实且贴近生活,成功引发受众共鸣,并获得受众广泛好评。《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通过物质层面的视觉和听觉元素、观念层面的价值观两个维度[3],呈现了人物景观、场景景观和文化景观。
(一)人物景观
人物景观是非遗微纪录片中至关重要的媒介景观。《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围绕花丝镶嵌、竹编、独竹漂、醒狮和京剧分别讲述了五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他们的非遗传承经历、挑战与成就,体现他们的非遗传承精神,以及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一是直观呈现非遗传承人人物形象。花丝镶嵌传承人身穿融合汉元素的新中式服装,端坐案台专心细致地复刻87版《红楼梦》和《清平乐》中的繁复珠冠簪环等饰品;独竹漂传承人杨柳将水袖等民族文化元素与独竹漂融合,在水上翩翩起舞;醒狮传承人李伟杰身披色彩鲜艳的醒狮装扮进行表演。精彩唯美的表演、色彩绚丽的构图等视觉元素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给予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直观地呈现了少年非遗传承人的人物形象。
二是基于声音立体化构建非遗传承人人物形象。“获得过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一方追求娱乐化的方式,一方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旁白将非遗传承人的成就,以及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遇到的困境呈现在受众面前,引发受众对非遗传承的关注,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手都泡白了,脚也泡白了”“路是自己选的,好与不好都要承受”“只有创新,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的自述从侧面体现非遗传承人的性格、心态,激发受众同情心,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成败观;京剧表演时的锣鼓声、训练时的武器碰撞声等声音刺激受众听觉,将非遗传承人人物形象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
三是通过价值观传递升华人物形象。雁鸿虽是非专业出身,但通过努力使自己制作的饰品亮相米兰时装周,传递了坚定信念、追求卓越等价值观;刁宽虽身体“不同”,但手艺“不凡”,传递了坚韧、向上、乐观等价值观;杨柳从“单打独斗”到“团结协作”,与家人组成团队,将水袖元素融入独竹漂,传递了团结、创新、勇敢、坚持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传递升华了人物形象。因此,《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通过优化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和传递价值观,构建了非遗微纪录片的人物景观。
(二)场景景观
《非遗传承,少年敢当》运用多种元素构建了多重媒介景观,将非遗文化以影视化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在讲述花丝镶嵌时,镜头聚焦于小巧的镶嵌工具和传承人精湛的手艺,展现了精巧华美的簪花头饰的制作过程;繁复珠冠簪环或随着模特的动作摇曳晃动,或在展示架上安静摆放,以动静结合、详略得当的画面构图构建了静谧祥和的手工制作场景景观。在讲述醒狮时,一群年轻人身穿黑色队服在古朴的四合院打鼓,展现了醒狮队日常训练的场景;色彩绚丽、威风凛凛的醒狮在梅花桩上跳跃,融合了电子音乐、绚丽灯光等现代元素,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热闹的醒狮表演场景景观。在讲述独竹漂时,杨柳身穿长裙,脚踩竹竿,在水面翩翩起舞,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景观。以上独特的场景景观,不仅描绘了非遗传承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展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使受众能够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妙和非凡,体会到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技艺的热爱和执着,理解非遗传承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节目以多样化的场景景观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的非遗体验。
(三)文化景观
纪录片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推行文化教育和普及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1]。《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展现的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通过影像呈现非遗文化,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京剧篇中,传承人果小菁将传统京剧文化与现代社交媒体结合,向受众讲解京剧知识,拓展了京剧文化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京剧。在纪录片结尾部分,她凭借一曲《穆桂英挂帅》,展现了京剧表演的独特魅力,呈现了京剧文化景观。在醒狮篇中,传承人和他的团队“联圣堂”敢于打破常规,将传统醒狮表演与极具现代化的电子音乐、炫酷灯光结合,以“不失传统,更胜传统”的醒狮表演,呈现了醒狮文化景观。在花丝镶嵌和竹编篇中,镜头穿插展示了花簪的纹理和细节、竹子的处理和编织过程,呈现了花丝镶嵌和竹编艺术的独特之美,通过这些镜头受众能够近距离观察非遗技艺,感受到传承人的专注与热爱,呈现了手工艺文化景观。以上众多文化景观,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对非遗微纪录片构建的媒介景观的反思
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由物质、文化、观念等众多元素构成,也受众多因素影响。我们从辩证地角度研究事物的规律、本质,能够完善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因此,对以《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为代表的非遗微纪录片构建的媒介景观进行辩证性地反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这一论述强调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5]这一论述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的媒介景观构建为其他非遗微纪录片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一是新手段丰富非遗文化传承形式。非遗微纪录片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和技术发展形势,将纪录片“短视频化”,在内容丰富的短视频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创新了纪录片传播形式。在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中,非遗传承人也积极采用各新手段,为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而努力。李伟杰将传统醒狮表演搬上夜场,融入电子音乐、灯光舞美等潮流元素;果小菁将京剧表演搬上短视频平台,并坚守初心,不被流量裹挟,致力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娱乐化、趣味化、直观化和简单化表达;杨柳将独竹漂和舞蹈结合,使得独竹漂表演更加优美,他们应用新手段传播非遗文化,丰富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形式,构建了别样的非遗景观。
二是新理念赋能非遗文化创新。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将非遗传承的视角从德高望重的大师转向Z世代这一群体,以更为年轻化的方式将非遗文化展现给青年群体,实现了活态化传承非遗文化。雁鸿以《山海经》等为灵感源泉,采用易拉罐等材料制作传统饰品,将环保理念融于心、践于行;刁宽不断地求知创新,设计了一系列年轻群体喜爱的竹编发簪、竹编铃铛等饰品;百多邦联合腾讯基于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将醒狮团作品打造为系列数字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三是新环境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渠道。短视频平台为非遗微纪录片碎片化、故事化、轻盈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支持,增强了非遗微纪录片的吸引力与传播力,还提升了其商业价值,拓展了其营销空间;交互传播将传受双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受众发表意见提供了便捷化的渠道,也方便了传播者接收受众反馈和与受众的交流,提升了受众参与感。
(二)困境与不足
《非遗传承,少年敢当》是一部聚焦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微纪录片,它巧妙地运用短视频这一现代媒介形式,旨在激发受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然而,在网络环境、受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下,该纪录片的传播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网络环境影响传播效果。互联网在为非遗微纪录片传播提供助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其造成一些影响。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内容繁杂,用户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散;短视频因时长的局限,可能无法充分展现非遗文化深厚的历史背景,受众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因此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受众倾向影响传播效果。非遗微纪录片基于受众喜好创新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提供差异化的观看体验,是吸引和留住受众的关键。非遗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微纪录片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尤其是在国际传播环境中,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如何通过纪录片式的内容设计促进受众的互动和参与,提升受众体验,都是其面临的挑战。同时,在网络环境中,非遗微纪录片采用非遗相关的影像资料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这些素材,也是非遗微纪录片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及优化路径
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由人物形象、画面构图、音乐元素、旁白自述、观念道德以及文化内涵等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各项元素构成。新时代,相关主体更应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其影视化传播中的媒介景观构建和优化,“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5]。
(一)共情:深掘文化内涵,以精品内容建立情感景观
共情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的交流中,并且能随着交流的深入而逐渐发展,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提升信息传播实效[6]。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应立足共情视角,强化和受众的情感联系,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应深化文化内涵,以精品内容建立情感景观,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知识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为满足受众对非遗微纪录片构建的媒介景观的要求,一方面,制作方应深化文化内涵,打造精品内容。非遗文化内涵丰富,制作方应深入挖掘其内涵,通过“故事化+专业化”的叙述手法,将非遗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呈现给受众;应注重故事情节的编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视觉效果的优化,从而构建更具有感染力的情感景观。非遗微纪录片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能够引发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情感认同,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非遗微纪录片可以通过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彰显他们的奉献精神,传播正能量,激发受众对非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制作方须利用相关技术和平台,丰富受众情感体验。VR、A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互动性新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制作方可以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和平台了解受众对非遗文化的看法,以此为基础创作内容,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制作方须充分利用各类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文化,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纪录片的影响力。同时,制作方应采用跨文化的叙事策略,突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吸引全球受众,通过讲述国际化的非遗文化故事使非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此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中华文化力量”。
(二)共建:重视主体协作,以多元联动共建非遗传承景观
在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过程中,制作方需要重视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作,以多元联动共建非遗传承景观,而共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通过多主体共建协作,制作方可以充分展示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升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首先,政策支持是非遗微纪录片高质量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保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非遗文化相关研究,支持非遗微纪录片的制作,其也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扶持,为微纪录片的制作提供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在积极推进中国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政府应积极引导,支持基于非遗项目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其次,媒体与传播平台在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施拉姆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媒介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桥梁,通过媒介,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社会影响。因此,媒体与传播平台不仅是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还是提升非遗微纪录片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力量。媒体与传播平台可以根据受众画像实现精准定位,将非遗微纪录片推送给潜在受众;可以基于受众相关数据分析,帮助制作方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从而使制作方能够制订有效的传播策略。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感兴趣,制作方可以在抖音、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进行重点推广。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指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意义是通过编码和解码产生的。在非遗微纪录片的传播中,媒体与传播平台不仅应扮演好信息的传递者,还应扮演好文化意义的建构者和解释者,通过对非遗文化的解读和再现,将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传达给受众,并使受众产生共鸣。
最后,制作方在非遗微纪录片媒介景观的构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制作方应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知识;应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深入的实地调研,全面、深入、准确地解读非遗文化,以严谨的态度对相关历史进行准确描述;结合非遗文化的内涵、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运用创新性思维策划非遗项目,为受众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同时,制作方还应具备前瞻性的创新理念,能够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等进行融合,如运用VR、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制作方通过应用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够有效构建具有吸引力的非遗传承景观。
(三)共享:注重受众参与,以新发展理念建立全民共享景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7]。因此,在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中,制作方应注重受众参与,基于新发展理念建立全民共享景观,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
局面”[8]。
一是制作过程全民参与。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9]人可以参与社会生产,并对社会发展进步、推动历史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的构建过程中,制作方应肯定群众的作用,邀请广大群众参与制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例如,在策划阶段,制作方可以邀请受众参与,了解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期待,通过问卷调查、线上征集等方式,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纪录片更贴近受众需求;可以邀请受众参与非遗微纪录片的拍摄过程,让他们成为纪录片的一部分;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拍摄,或邀请当地居民担任讲解员,使纪录片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是制作成果全民共享。在回答“为了什么”这一问题上,非遗微纪录片的回答是“为了确保制作成果能够惠及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助力、为非遗传承留下影视档案”。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共享水平仍然较低,且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上仍然存在合理差别。因此,在共享非遗微纪录片成果,构建全民共享景观的同时,制作方应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在非遗微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制作方应关注弱势群体,如贫困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等,通过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非遗技艺,传播他们的声音,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在非遗微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为了让非遗微纪录片的制作成果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制作方应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如在电视、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投放,通过这些渠道,让纪录片的成果惠及更多受众,提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
五、结语
非遗微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将非遗传承视角转向Z世代,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益。非遗微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应用多种媒介手段故事化地呈现了人物景观、场景景观、文化景观,既助力了非遗文化传承,又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也为其他非遗纪录片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借鉴。未来,在非遗微纪录片的媒介景观构建中,制作方应深化文化内涵、邀请广大群众参与制作,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结合时代发展,实现非遗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媒介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李鹏飞.文化空间再造: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文化艺术研究,2018(04):1-6.
[3]邵培仁.当“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传媒时代的特殊地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共产党员(河北),2024(09):1.
[6]唐润华,叶元琪.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种共情生成模式:以系列纪录短片《相遇在中国》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7):98-103.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