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可不好惹

2024-09-03马庆民

知识窗 2024年8期

汉语中的第一人称“我”,是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也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汉字之一。

但是,你知道吗?“我”,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它可是一个“熟悉的陌生字”。因为在古代汉语中,“我”与人称毫不相干,而是一种兵器。

《说文解字》中关于“我”的解释是:“我,古杀字。”这说明,在古代,“我”是跟杀戮有关的某种兵器。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兵器呢?这就要从汉字的起源说起。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中国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如果拿甲骨文中的“戈”与“我”做对比,人们会发现它们比较相似。

众所周知,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之一,大家应该在博物馆、影视剧中看到过。比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兵器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的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兵器,据说就是失传已久的“我”。从形状来看,它们有点类似于《西游记》里猪八戒用的九齿钉耙,是一种横击、钩杀、锯杀列阵敌军和战车战马的专用兵器。

根据古籍记载,“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朝至战国时期,后来被更优良的武器淘汰。它消失的原因很简单,由于冶炼兵器技术先进,尤其是弩、剑、矛、铩等兵器在战场的大量投入使用,“我”在战场上不再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淡出人们的视线也是必然趋势。

那么,“我”这种兵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第一人称代词产生联系的呢?这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朝时期动荡不安,国家最重视的两件大事是祭祀与战争,所以兵器与人的联系十分密切。武士们经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自我的意思。《说文解字》也有记载:“我,施身自谓也。”

很多人肯定会好奇,在“我”还只是一种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什么字表示第一人称呢?你翻开古籍就会找到答案——“吾”“余”“朕”“在下”“鄙人”“孤”“寡人”“臣”“小人”“不才”“贱民”等,可谓五花八门。

有人可能会质疑:“‘朕’

‘寡人’不是君主或皇帝的专用词吗?普通人也可以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尔雅·释诂》中就有解释:“朕,我也;朕,身也。”在先秦时期,“朕”是一个可以普遍应用的自称之词。如屈原在《离骚》一书的开头就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里的“朕”就是指自己。

一直到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才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到唐代才变成天子的自称。

后来,随着元杂剧、明清小说的流行及白话文的普及,人们才把“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明确固定下来。也是从那时起,“我”虽然成了人们天天使用的高频词,但是鲜有人知晓“我”最初只是一种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