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父母“爱的伤害”
2024-08-31石头
生活并非童话,往往明暗伴生、善恶交杂。面对伤害,我们不仅要时刻警惕,更要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去抵御和化解。但有一种伤害让孩子感到困惑、茫然甚至无助,那就是父母“爱的伤害”。
“可怜天下父母心”,极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父母能受尽百般苦,承担千般难,怎么可能伤害孩子呢?可现实是,“爱的伤害”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普遍。本文谨举两个例子:“鸡娃”和“攀比”。
“鸡娃”意为“给孩子打鸡血”,给孩子定一个个完成难度极大的目标,让孩子不停地去学习和拼搏。升学竞争激烈的现今,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花费大量时间补习,以取得出色的成绩。“鸡娃”的效果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孩子因此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父母爱孩子,想让孩子“弯道超车”,早早出人头地,将来有好工作好生活,却因为掌握不好度,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还有“攀比”,很多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摧残”,成绩的比较几乎贯穿了我们整个学生时代。父母的期望给孩子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虽然本意是想激励自家孩子上进,结果却让孩子产生了“落于人后,不够优秀”的心理压力,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每一次因攀比而导致的责备甚至语言暴力,都会在孩子的自尊心上留下伤痕。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其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面对“鸡娃”和“攀比”,孩子们困惑茫然,但又诉苦无门。有时鼓起勇气想跟父母沟通,但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都是为了你好”堵住了嘴。大多数孩子选择忍,内心无助绝望,却只能一个人生闷气;少数孩子选择对抗,或躺平、摆烂,甚至和父母争吵,不仅害了自己,还伤了父母的心。
面对父母“爱的伤害”,隐忍和对抗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那怎么做才是正确有效的呢?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与父母沟通。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对“爱的伤害”有一个正确认识:父母是因为爱孩子才“鸡娃”“攀比”,本意绝不是伤害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对。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抛弃之前所积累的对父母的怨气,心平气和地沟通。孩子只有理解了父母爱的动机,才能让父母在沟通中聆听、接受和思考孩子的想法,
比如讲到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对比,先表示理解父母的用意,不是为了刻意贬低自己的孩子,而是想用榜样激励孩子。然后谈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表达对父母的期望。
再比如讨论“鸡娃”,先表示肯定,因为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愿望是一致的,大家都想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孩子因人而异,应该按照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成长计划,不能脱离实际拔苗助长。然后向父母说明自己的愿望和梦想,以及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计划,求得父母的认同和支持,将“鸡娃”变成“助娃”。
“鸡娃”和“攀比”是父母焦虑的表现,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基于抽象价值观的任何结论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的定义就是没有定义,“鸡娃”和“攀比”给孩子的定义是社会的无意义附加,因此任何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进行对比的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更不应该因此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幸福地活着。为了幸福,全家人需要努力奋斗,但努力应是积极地努力、有自信地努力,奋斗应是快乐地奋斗、有自尊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