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红色历史
2024-08-30王轶群杨燚娜
“我的太爷爷早年参加革命,后来被捕入狱,面对敌人严刑逼供,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仅30岁……”
2024年7月的一天,浙江省绍兴市一处民居内传来烈属董元位缓慢而有力的声音——他正在为宁波财经学院“甬城文保”实践团学生讲述曾祖父董树暖烈士的事迹。
此行,“甬城文保”实践团学生们专门为董元位带来修复好的烈士证件。
几个月前,董元位偶然注意到“甬城文保”实践团帮助修复烈士相关物件的消息。他便也试着联系到“甬城文保”实践团,将珍藏的《捐献革命文物纪念证》《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交给他们修复。
“小时候,爷爷一直和我讲曾祖父的事迹,爷爷去世后,我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两个和曾祖父有关的证书,因岁月侵蚀已破损不堪。这几年,我再怀念曾祖父都不敢打开看,生怕损坏了,失去最后一点念想。”董元位说,修复好这两张证书,成为他心里一直挂念的事。
“这两张证书,我们来修复!”收到烈属的委托,团队修复组负责人、宁波财经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文遗保护)专业大三学生刘寓帅坚定地说。接着,刘寓帅和团队成员热忱投入到修复工作中。
一张纸质证书的完整修复过程,短则半个月,长则几个月。修复好一张烈士证,需要经过冲制糨糊、清洁修复用纸等十几道工序。在寻找修复材料时,团队成员搜集了数百张同年代的纸张,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精心研究破损处的修复细节,多方寻找合适的原材料。
除了掌握基本的修复技巧之外,耐心、细致以及对原证书背景的充分理解,也是修复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了考证烈士的具体生平,团队成员查找了档案馆、纪念馆、英烈网的相关书籍、资料,尽可能更多地搜集烈士的相关事迹,将字迹修复精准。
一张证书的破损程度较大,折叠过的部分甚至已经磨出了小洞,纸张的边边角角也都磨没了……团队成员用镊子慢慢展开纸张,抚平证书上的褶皱和小折角。
另一份证书,家属在背面粘满了胶水,并覆盖了好几层纸加固。如果将胶水和纸张强行分离,就会破坏纪念证的完整性。团队成员想到使用脱胶剂,结合擦拭法,将其分离开来。但是,又一个问题迎面而来,纸张遇水后墨水洇散开。大家积极查阅,向专业老师求助,最终一致同意,可使用防洇化的手法对字迹进行加固。
历时两个月,董树暖烈士的相关证书终于修复完成。
“谢谢,谢谢,真的太感谢了!”收到修复如初的证书,董元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不禁红了眼眶。
这次修复,是宁波财经学院“甬城文保”实践团修复完成的第40件和第41件烈士相关物件。
“甬城文保”实践团成立于2018年,原本活动内容是由团队指导老师杨燚娜带领着学生们一起进行寻访老兵和烈属的社会实践。但在连续两年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发现烈士遗留下来的许多文书、证件、照片等物件,历经岁月侵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霉变、破损等问题。2019年,修复烈士相关物件的想法,在这些“00后”成员的心中萌发。他们发挥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技术等专业学科优势,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志愿服务项目,开始为烈士亲属修复破损遗物等烈士相关物件。那年暑假,实践团中的9名学生主动留在学校,开展相关修复工作。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上映,将这段历史里的英雄人物,与这群大学生志愿者联系到了一起。
根据知名公益项目“我为烈士来寻亲”发起人孙嘉怿寻访到的信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宁波海曙籍烈士汪文才,在长津湖战役古土里战斗中壮烈牺牲。(孙嘉怿事迹详见2023年第10期《军嫂》杂志文章《为烈士寻亲》)
2021年10月,实践团的师生们跟随“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工作人员,前往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湖山村,发现汪文才后代家中还保存着半块依稀写着“革命先锋”字样的木匾。
岁月更迭,风吹日晒,这块木匾只剩下一半,字迹模糊,多处开裂。
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他们用三氯化铁和红茶对板材表面进行做旧处理,将油漆调出老色调,用专业的技能细心打磨,让功臣牌匾重新焕发光彩。
在一笔一刀的雕刻中、在一字一句的修复里,学生们穿越时空通道,与几十年前浴血奋战的年轻人“相遇”,在精神上感到更深的感染。
“每一张烈士证、书信、照片,每一块功勋匾,都诉说着烈士们的英雄故事。”“时间吹落的记忆,请交给我们捡起。”“修复一件烈士相关物件,都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要做红色根脉的守护者,让英烈精神生生不息。”……参与修复的学生志愿者们还走出校门,结合自己的感悟,把烈士相关物件修复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不仅参加实践团每年组织开展的老兵、烈属寻访活动,毕业后还主动加入为烈士寻亲的行列。
截至目前,“甬城文保”实践团已先后奔赴全国25个省、市,实地走访老兵和烈属200余位,通过线上线下征集到待修复相关物件121件,完成修复41件,深挖浙东地区老兵、烈士感人故事61篇,深入大中小学校、社区村镇开展红色宣讲100余场次。
近日,“甬城文保”实践团又收到了来自河南省许昌市袁松鹤烈士家属的修复求助。这组待修复文书共有5件,包括一封袁松鹤烈士手写的家书、《革命烈士证明书》《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等。
“字迹如此模糊,每张纸都有多处残损,具体能还原到什么程度,修复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没遇到过的问题,我们心里也很忐忑。”刘寓帅说,拿到这一组待修复文书后,团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修复好。
目前,“甬城文保”实践团正在梳理每一份文书的内容,希望能够尽量翔实地记录烈士的生平事迹。同时,他们也将趁着暑期寻找合适的修复材料,以便匹配不同材质的文书。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精神火炬
红色文物修复是一项饱含感情的工作。“甬城文保”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为烈士修整遗物,让英烈家属圆梦,共同缅怀这些可敬可爱的革命先烈,着实令人感动。
“00后”大学生有热情、有激情,敢探索、能创新,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革命文物保护的实践中,让红色文物活起来、用起来,让英烈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留下红色记忆,感知家国情怀。愿每一位新时代青年,都能成为红色文化的承继者、守护者、传扬者。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虞建东
实习编辑/刘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