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老年数字鸿沟弥合路径
2024-08-29许琼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了老年数字鸿沟的诸多复杂成因,发现在国家的多重努力下,老年数字鸿沟有了较大改善,但其弥合仍存在社会认识不足、老年人能力不足、信心缺乏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文章认为弥合老年数字鸿沟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政府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应重视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在政策上引导和在资金上扶持;企业应加大适老化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内容的改造力度;公共文化设施与组织应定期进行老年数字技能培训;家庭应进行数字反哺等,多方各自发力,积极倡导和助力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共同促进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
[关键词]老年数字鸿沟;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弥合路径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据相关数据,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治理、电子政务推动社会各年龄段群体通过数字应用参与社会事务,享受数字红利。然而,数字化技术在为老年群体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显著的问题:部分老年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适应这种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从而被逐渐边缘化,形成了老年数字鸿沟。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指数。因此,文章对老年数字鸿沟进行研究并结合国情探讨其弥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老龄化与老龄化观的演变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世界范围内都在积极探索解决路径。学界对老龄化的看法经历了从消极老龄观到积极老龄观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的“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生产性老龄化”(Producing Aging)等逐渐演变到2002年的“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是参与、健康和保障。以“参与”为核心,是其与以往老龄化观的最大区别[2]。
纵观全球,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龄人口就是问题和负担。老龄化观念从“社会负担论”“社会财富论”到“发展机遇论”的演变,恰恰表明人们逐渐接受了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并逐渐探索与其共存、尝试发挥其优势的行动。大多国内学者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对“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是对后者的理论升华。邬沧萍更进一步指出,积极老龄化强调个人应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尽可能保持老年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直接目标是社会持续发展、社会和谐,使老年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提高,核心在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3]。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景与内涵
2006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0%,表明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也是世界唯一老龄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4.9%,即使是较为乐观的预测,我国在2035年前也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1.0%),并有可能在2045年之前进入极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8.0%)[4]。
可以说,21世纪初期,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日益突出,处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非常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被不断提出、形成体系以及落实到位。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决策。此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年修正版)、《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与《“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多项政策法规中被提到。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5-6]。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基本内涵包括认识层面上的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即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以及老龄社会;实践层面上的积极干预人口老龄化过程及其结果,做到主动、及时、科学、综合、长期应对[7]。
(三)老年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
1.数字鸿沟的内涵、类型与影响因素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说法源自何处学界尚有争议,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其内涵、类型以及成因和治理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托夫勒较早指出,数字鸿沟是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行业之间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差别形成的信息落差以及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趋势[8]。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则将其泛化为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和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的差距[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数字鸿沟”定义为不同社会经济层面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理区域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在各种活动中利用互联网的机会及其使用方面的差距。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数字鸿沟又逐渐细化为第一道数字鸿沟、第二道数字鸿沟和第三道数字鸿沟,分别对应了技术获取与否、技术使用方式和使用之后结果的差异,也可以称之为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三个层次[10]。数字鸿沟可能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行业,甚至任何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个人与未曾拥有者之间。数字鸿沟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划分,空间上可以被简单划分为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与国家内部个人或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美国学者Pippa Norris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多维度的数字不平等现象,包含全球数字鸿沟、社会数字鸿沟与民主数字鸿沟三个方面[11]。
关于数字鸿沟的成因,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社会阶层、教育、收入、性别、年龄、残疾及基础设施甚至地理区域等都是重要的因素[12],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平等视角展开研究,认为数字鸿沟源于社会不平等[13],进而会加剧不平等导致更严重的社会排斥[14]。
2.老年数字鸿沟研究
作为数字鸿沟或数字排斥在代际上的反映,老年数字鸿沟近年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国外学者认为年龄是老年数字鸿沟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由此衍生出了“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数字移民”(Digital Migrants)、“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或“数字弱势群体”(Digital Vulnerable group)等专属名称,分别代表伴随信息通信技术(ICT)出生、成长的群体与没有ICT、甚至被ICT抛弃的群体[15]。欧洲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与年龄相关的数字鸿沟风险增加,相关的弥合举措研究还有待加强[16]。国内相关学者发现,老年数字鸿沟使得老年群体在商业和文化上都被选择性忽视,长此下去将会被社会隔离[13],这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愿景背道而驰。受疫情刺激,国内关于老年数字鸿沟的研究在2020年达到高峰,这些研究以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治理和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以及适老化改造等为重点,极大丰富了老年数字鸿沟的研究体系[17]。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主要受经济能力、身体机能、心理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面临网络信息量巨大与芜杂,老年群体主动获取信息能力较弱,部分老年群体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等挑战。有学者认为,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有“数字设备—技能—思维”三道坎,但是若主观上有积极的认知,仍能赶上数字潮流;目前,学界针对老年数字鸿沟的研究多集中在在老年群体本身,忽视了社会和制度设计层面的原因[16-20]。在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举措上,各国进行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实践努力,如:英国加强数字媒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政务服务以及联合社区志愿者培训网络技能等[12];新加坡则设立专职机构负责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调动社区、家庭多方力量开展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21]。国内目前主要寄希望于政府投入、企业适老化开发以及家庭的代际反哺等[17]。例如,刘奕等基于排斥理论提出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社会支持和老年自身坚持等不同层面共同构成的弥合路径[22]。但是,当前基于国家战略层面去关注、探索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举措的研究还比较少。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时代,掌握和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是老年群体参与社会事务,体现自身独立性、自主性,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前提。学界普遍认同老年群体存在数字鸿沟困境,关于老年数字鸿沟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但是对老年数字鸿沟弥合的战略意义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相关主体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老年数字鸿沟弥合方面也有待深入探索。文章基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本土化的国家战略,试图将老年数字鸿沟与国家的战略布局相联系,结合数字技术和数字治理的深度发展考察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实施的意义或影响,进而探索老年数字鸿沟弥合的有效路径。
二、老年数字鸿沟弥合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意义
(一)老年数字鸿沟弥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一部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强调以国家为主要责任主体,构建全社会共同体,积极干预人口老龄化过程及其结果,加强人口、经济、社会、城乡与民生保障等各个领域的协调配合,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与行动,最终实现降低和消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3]。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资源日益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老年群体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相比其他年龄的群体更需要这些便利。然而,老年数字鸿沟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恰恰又为老年群体享受这些数字便利设置了无形的障碍。老年数字鸿沟弥合意味着老年群体掌握了基本的数字技能,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可以逐渐克服生活中使用数字设备的障碍,享受社会中使用数字智能设备与服务的便利,提升自己生活的幸福感。
(二)老年数字鸿沟弥合是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目标的基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的10年中,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由13.26%增长到18.70%,这一变化清晰地表明了我国社会老龄化人口结构的显著变迁。未来我国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将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消费市场变更将催生前景可观的银发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劳动力人口是人口红利,那么未来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将是消费市场的红利。有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合理使用互联网和短视频有助于丰富中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促进中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与社会参与[24]。可见,老年群体能否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具备适应时代的数字素养,不仅与老年群体自身的生活便利以及幸福感息息相关,更事关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长期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这些战略目标的基础[7]。因此,相关主体应精准把握老年人口红利这一战略窗口期的机遇,致力于缩小老年人在数字领域的鸿沟,确保每位老年人都能够无障碍地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参与社会活动、交易购物。此举对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以及促进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
(一)老年数字鸿沟总体上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资源应用,无论是硬件设施和软件应用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截至2023年6月,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23亿GB,同比增长14.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25],数字化应用在购物、就医、打车以及点餐等日常生活场景中日益广泛与普及。同时,国家大力推动网络环境的适老化与信息无障碍建设,以解决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对2577个老年群体常用的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26]。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老年群体上网人数的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自2017年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网民数量在全体网民中占比逐年增加,已上升至14.3%(如图1)。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进程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步入老年,老年网民的比例还会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老年群体日均在网时长也呈增长趋势,2022年老年群体的日均在网时长较2020年增长了50.0%[27],几乎与全体网民的日均在网时长3.8小时持平。单从“触网”的人数与时长来看,老年数字鸿沟相比以前的确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善。
(二)老年数字鸿沟内部呈现较大差异
老年群体虽然较之其他年龄群体明显存在整体数字鸿沟的问题,但是由于个体身体素质、经济水平、观念以及周遭亲友的影响等因素的不同,其内部却也呈现较大的差异。社会上有近半的老年群体不能上网或不会上网,非网民群体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到了41.9%[25],即使是已经在网的老年群体也存在看不清字体、不会上网升级甚至不懂求助等困境,无法享受数字设备与服务的便利,被困在数字鸿沟的一端。与之相对的是,有部分中老年群体已经开始主动制作与发布短视频,乐于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知识,践行积极老龄观。抖音官方数据表明,目前抖音上50岁以上的用户在全体用户人数中占比约为8.0%。截至2021年4月,抖音60岁以上用户创作包括风采展示、亲子互动、创意特效、美食美景、动植物养护等内容的视频累计超过6亿条,获赞累计超过400亿次[28]。比如:“济公爷爷游本昌”在抖音拥有1100万粉丝;“我是田姥姥”因外孙的日常拍摄、剪辑与发布成为千万级的网红,其视频点赞数超过8亿次。可见,如果老年群体主动或者被动克服身体原因,改善物质条件,加上身边亲人给予的鼓励与支持,将大大提升他们融入数字生活的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大程度地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三)老年数字鸿沟弥合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第一,社会认识问题。我国的老龄人口基数大、分布广、增长速度快。随着数字资源与服务的日益普及,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已涉及社会的多个领域,解决老年数字鸿沟问题需要社会各阶层达成共识,正确认识老龄化以及老龄化相关的社会现象,重视未来占社会三分之一人口的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然而,就现状来看,无论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还是社会对老龄化以及老龄化相关的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认识,主要都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社会的普遍回应。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数字鸿沟解决程序的推进,还深刻影响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进程。
第二,能力与信心问题。截至2023年6月,我国现有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达76.4%,但老年人的网络普及率仅为59.8%,大大低于整体的网络普及率[27]。调查显示,在老年群体当前主要的社交娱乐活动中,有超过44.0%的人选择了学电脑和上网,这样大量的需求背后又隐藏了不会使用、字体看不清、无法求助、不会安装升级等诸多现实障碍与难题[29]。同时,超过六成中老年群体对App老年版的认知有限,对App老年版有所了解并有过体验的中老年群体仅有35.8%,甚至还有8.6%的中老年群体还不清楚自己是否用过App老年版[29]。显而易见,老年群体有使用网络、融入网络的需求,但是由于身体因素,老年群体跟不上数字技术和日常应用更新的频率,加之时有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老年群体在面对数字智能设备与服务时处于“想用不会用,想用不敢用”的境地,能力不够,信心也受挫。
第三,意愿问题。老年群体的上网意愿相对没有其他年龄群体强烈。一方面老年群体对数字化设备与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老年群体由于外出活动空间较小、活动频率较低,社交圈相对缩小,用网意愿不强。此外,还有部分老年群体主观认为上网是年轻群体的事,不上网也无所谓,排斥上网,将自我隔离在数字化时代之外。另一方面数字化设备与服务的吸引力不足。现有的适老化改造与升级主要聚焦在“可用”的技术层面,相关主体通过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措施将普通应用版本调整为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版本,但是并没有真正考虑老年群体的深层次需求,较之市场上迎合其他年龄群体的种类繁多的产品与服务,现阶段的适老化数字产品与服务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第四,安全问题。相关调查显示,中老年群体在使用App时最担忧的问题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信息泄露”(90.2%)、“银行卡等被盗取”(72.5%)和“无缘无故扣费”(70.6%),这表明个人隐私的保护及财产安全是中老年群体最重视的两个方面[29]。而网络安全问题中占比较高的前两位也是“个人信息泄露”(19.6%)以及“网络诈骗”(16.4%)[25]。除了网上购物、转账和预约挂号等操作成为中老年人使用网络的主要挑战,网络诈骗和网络谣言的泛滥也影响着这一群体对网络的信任度。此外,“子女出事”“客服退款”“购房理财”“假冒公安/海关”“贷款逾期”是中老年群体较常遇到的诈骗主题[24]。时有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显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群体使用网络、跨越数字鸿沟的积极性。
四、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建议
老年群体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老年数字鸿沟的形成与年龄、经济、教育、阶层、地理区域等多种因素相关,老年群体在使用数字设备与服务上存在能力不够、信心缺乏、意愿不足以及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对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目标的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宏观战略框架,各相关主体应携手并进,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此议题,并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与优势,推动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进程,进而使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障碍,掌握必要的数字技能,充分享受数字时代所带来的便捷与福祉。
(一)政府应重视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在政策上引导,在资金上扶持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视域下,国家作为主要责任主体,需要统率各方、共同努力、积极应对。第一,政府应持续推进、广泛宣传老龄化国情,正确认识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并不等于社会的负担,很多老年群体是积极的社会主体和宝贵的社会财富。政府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各阶层正视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尊重老年群体,打造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使老年群体“老有所养”;另一方面要倡导老年群体积极提升自我价值,做到“老有所为”,进而使全社会达成共识,引导社会各方参与解决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第二,政府应加大对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资金扶持力度。现阶段的适老化开发与改造显然都未能真正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政府要引导企业提高开发与生产力度,以适应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特点,科技助力解决老年数字鸿沟跨越的技术问题。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和数字产品研发,同时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解决老年数字鸿沟问题。
(二)企业要加大适老化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内容的改造力度
企业始终是产品开发的主体。老年群体作为未来占比近三分之一的社会群体,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之一。企业加大适老化智能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力度,不仅是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增强自身实力的关键。因此,企业不能局限于停留在技术层面对App进行适老化改造与升级,还要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特点,贴近老年群体的深层次需求,在内容上着力,大量开发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数字资源与服务,使老年群体不仅“能用”,还要“乐用”适老化产品与服务,以解决老年数字鸿沟弥合的意愿问题。比如,抖音就基于“老年人更懂老年人”的逻辑,曾在全网招募10名老年代表组成抖音助老服务智囊团,定期召开“老友见面会”,切实了解老年群体对网络以及短视频的真实想法与需求,进而开发尽可能契合老年群体需求的网络产品与服务[30]。由此可见,企业的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应基于老年群体的切实需求,将硬技术与软内容紧密结合,以进一步吸引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在银发经济浪潮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公共文化设施与组织定期进行老年数字技能培训
有调查显示,当代老年群体在遭遇数字鸿沟时最主要的解决方式是自学成才和向家人求助[27]。然而,截至2021年底,我国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比例甚至超过70.0%。伴随家庭小型化趋势与城镇化进程,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预计2030年将超过2亿,这明显不利于老年群体数字技能的掌握与提升。因此,家庭之外的公共文化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拥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群众文化机构45623个,群众文化机构馆办文艺团体9322个[31],可供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与组织数量相当可观。各图书馆、文化馆以及文艺团体不应局限于对老年群体免费开放,还应定期开设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技能基础与提升课程;老年大学应试点建设老年培训课程体系,助力老年群体提升数字素养,解决老年数字鸿沟弥合的能力问题。老龄化与数字化的交织,意味着老年数字鸿沟在日后也会呈现不同形态,这意味着未来需要更多适应老年群体特点、满足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培训人才对老年群体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培训人才是老年数字技能培训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当前,社会有大量面向婴幼儿、青少年等各年龄阶段的培训人才,但面向老年群体的专业培训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教育部门应将老年群体培训学习的关口前移,尽快在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老年群体技能培训有关的各项课程,培养熟悉老年群体的培训人才,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多、复杂的学习需求。
(四)社区积极倡导老年群体数字融入,为老年群体数字赋能
作为老年群体日常重要的活动场域,社区应积极倡导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帮助老年群体掌握数字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是解决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社区可以组织数字技能培训课程,针对老年群体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数字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社区也可以邀请专业的数字技能培训师或者志愿者,为老年群体提供一对一的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社区可以组织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数字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社区可举办老年群体数字摄影比赛、数字绘画比赛等,让老年群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字技术的魅力。此外,社区也可以定期组织数字技术交流会,建立老年群体数字技术交流群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运用数字技术方面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最后,社区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数字技术支持和帮助,如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数字技术咨询台,为老年群体提供技术支持和解答疑问。通过这些途径,社区可以消除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数字社会的便利,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五)媒体塑造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积极形象,影响同龄人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开始接触和使用各种数字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互联网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老年数字鸿沟在老年群体内部存在较大差异,从未曾数字接触的非网民到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二者之间也隔着鸿沟。在非网民的老年群体中,有的因物质条件或身体原因被动隔离数字技术,也有的基于心理因素主动放弃数字融入。显然,老年群体对数字设备的使用信心不足。要想充分发挥同龄人的示范作用,媒体可通过各种报道、访谈和宣传等展示老年群体在数字技术使用方面的积极形象,强调他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能够自主解决数字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积极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增强其他老年群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可以促使周围人群对老年群体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同时,媒体还可通过报道老年群体在数字设备使用方面的成功案例,鼓励和启发其他老年群体克服困难,积极参与数字融入。这些成功案例可以为其他老年群体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让他们了解到数字技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的。此外,媒体也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的观念与态度,为老年群体在数字技术使用方面营造更加友好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六)家庭进行数字反哺,鼓励并帮助祖代(或亲代)接纳和使用数字媒体
面对数字鸿沟,非网民老年群体上网的第一动力就是方便与家人或亲属沟通联系[25],由此可见,家人是非网民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主要动力。当代老年群体作为数字难民,在非网民中占比较大。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一代人总比上一代人拥有更新、更先进的数字技术并享受其红利。老年数字鸿沟本质就是数字鸿沟在代际上的反映,祖代(或亲代)与子代在数字技术方面呈现获取技能、获取内容以及获取方式等诸多差异。一方面,作为数字原住民或数字移民,子代有天然或后天的优势,无论是精力还是兴趣都远胜祖代(或亲代),这使得前者在数字融入上游刃有余,在数字技术的使用与把握上几乎拥有了家庭中绝对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我国目前依旧是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老年群体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家庭来参与解决。相对社区与其他社会机构,家庭是老年群体更信赖的场所,家人也是老年群体更为信赖的对象。家人如果能够在老年群体日常遭遇数字鸿沟问题时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成为他们数字融入最强有力的后盾与支持者,无疑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信心。我国长期以来的独生子女政策早已重塑了家庭的结构与模式,使得代际关系倾斜或下移,亲子也增加了互动的机会,这使得文化反哺成为可能。数字反哺作为数字时代文化反哺的具体体现,既可以给祖代(或亲代)予以帮助,使老一辈尽快掌握数字技能,提升数字素养,也可以给子代带来自信与力量,有利于代际和谐,最终促进两代人的共同成长。
五、结语
基于“人人会变老,家家会有老人”的现实趋势,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面对。人口老龄化将是贯穿21世纪不可逆转也不可阻挡的现实与趋势,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持续更新迭代,老年数字鸿沟在日后也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以及重要基础,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与创新研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还需要提高数字包容与公平的社会意识与行动倡议,更需要老年群体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付出行动,才能最终实现全社会包括老龄人口在内的各年龄段的和谐、持久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宣传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9月2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2022-09-20)[2024-06-28].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209/ee4dc20368b440a49d270a228f5b0ac1.shtml.
[2]同春芬,刘嘉桐.积极老龄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老龄科学研究,2017(09):69-78.
[3]邬沧萍,谢楠.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理论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1(01):4-8.
[4]林宝.从七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发展趋势[J].人民论坛,2021(15):56-59.
[5]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1-11-03)[2024-06-28].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6]杜鹏,陈民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演进与国家战略实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91-99.
[7]林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内涵、目标和任务[J].中国人口科学,2021(03):42-55.
[8]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黄锦桂,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韦路等.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43-53.
[11]NORRIS P.Digital Divide: Civic Engagement,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2001.
[12]吴燕.构建数字共融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英国个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3):130-135.
[13]刘爽.经济导向与文化环境:当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形成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0(10):92-93.
[14]丁开杰.消除数字鸿沟:社会融合的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3):159-162.
[15]周裕琼.数字弱势群体的崛起: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传播与研究,2018(07):66-86.
[16]徐芳,马丽.国外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20(11):1232-1244.
[17]王菲.新媒体环境下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述评[J].新媒体研究,2021(07):1-5.
[18]杨一帆,潘君豪.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J].老龄科学研究,2019(10):58-67.
[19]石晋阳.老年人的数字融入困境与媒介教育出路:基于数字鸿沟的视角[J].青年记者,2020(09):14-15.
[20]武晓立.跨越数字鸿沟:社交媒体时代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提升[J].青年记者,2020(25):16-17.
[21]闫玉荣.新加坡提升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9(04):86-87.
[22]刘奕,何冉冉.老年数字鸿沟内在逻辑与弥合路径探析[C]//任远,赵德余.复旦发展与政策评论-人口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23]李志宏.总论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G]//杜鹏.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4]文汇报.中老年人用网情况及网络素养报告:整体用网情况良好[EB/OL].(2022-10-08)[2024-06-2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206995.
[25]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4-06-28].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 M3LV0UWOAV.pdf.
[26]叶中华.工信部: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数字化成果的温度[EB/OL].(2024-01-22)[2024-06-28].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6098749.
[27]中移研究院.2023年中国银发群体数字生活洞察报告[EB/OL].(2023-03-15)[2024-06-28].https://
cmri.chinamobile.com/insight/research/7941.html.
[28]中国新闻网.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报告:抖音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新工具[EB/OL].(2021-08-27)[2024-06-28].https://www.chinanews.com.cn/business/2021/08-27/9552727.shtml.
[29]艾媒咨询.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21-07-08)[2024-06-28].https://www.iimedia.cn/c400/79550.html.
[30]巨量算数.2021抖音银龄社会责任报告[EB/OL].(2021-10-14)[2024-06-28].https://trendinsight.oceanengine.com/arithmetic-report/detail/478?source=bgyq421.
[31]民政部.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EB/OL].(2023-12-13)[2024-06-28].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2/content_6920261.htm.
[基金项目]2023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积极应对老龄化视域下浙江老年数字鸿沟弥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M23JC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琼(1978—),女,湖北蕲春人,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