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W传播模式下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2024-08-29袁微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6期

[摘要]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是树立党和国家伟大形象和提升全球贫困治理话语权的关键途径,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必由之路,也是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7W传播模式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战略指导。笔者认为要实现中国扶贫故事在国际社会的高效传播,必须从以下着力点发力:传播目标设立的合理性与阶段性,多元主体的“多声部合唱”,多维话语的全方位叙事,技术赋能的多模态传播,分众分层的精准传播,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传播环境的顺应与营造。

[关键词]7W传播模式;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期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并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经验与故事,涵盖了理论、制度、实践、文化等维度,书写了全球贫困治理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国扶贫方案的全球共享与转化依赖于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不仅是树立中国国际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也是助力全球贫困治理和人类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研究现状

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是树立党和国家伟大形象和提升全球贫困治理话语权的关键途径,也是中国扶贫方案升级为全球贫困治理公共产品的关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然而,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仍面临诸多困难与瓶颈。有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鸿沟,中国尚未将成功经验提炼成外国人看得懂、说得出、做得到的理论和概念,致使西方质疑中国经验的推广可能”。卢光盛和熊鑫认为,“中国在国际减贫体系的政策制定中实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很少,中国面临着制度性话语权、减贫能力、大国战略挤压以及平衡国内外减贫的困境与限制”[1]。鉴于此,加强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以及“加快构建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话语体系、提升反贫困领域话语软实力”[2]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7W传播模式下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1948年提出5W经典传播模式。5W经典模式涵盖传播行为的根本逻辑和核心要素,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布雷多克(Braddock)于1958年在5W经典模式基础上增加传播目的(What Purpose)和传播环境(What Circumstances)两个要素,提出7W传播模式[3]。该模式全面涵盖传播行为的诸要素,构建线性传播模式的全景图,为阐释国际传播场域提供可靠而科学的视角。文章基于7W传播模式对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诸要素进行分析。

(一)传播目的

从宏观上来讲,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目标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方面,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可以通过宣扬“仁政”“以民为本”“大同社会”的治国理政思想,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与先进性,树立我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增强中国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道义感召力、话语引导力和议题设置力,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公信力与领导力。另一方面,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可以为全球贫困治理增强信心、提振士气,并提供可借鉴的贫困治理中国模式,助力全球贫困治理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

(二)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指传播行为的发出者,负责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和传递,是传播行为的核心要素。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工具的广泛普及,上至官方媒体下至普通民众,均可成为传播主体。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具有不同的优势。官方媒体代表国家行为,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号召力,提高传播行为的战略高度,加大传播行为的执行力度;普通民众等民间主体能弥合与消解官方媒体的政治距离感,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内的官方机构或媒体,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电视台及《中国日报》等。目前,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传播主体比较单一,而更多的民间力量和国外媒体加入传播队伍,有利于促进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三)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即传播载体, 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传播媒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方式与途径,是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桥梁。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渠道发生变化,传播媒介趋于多元化,方式趋于多样化。相比而言,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对新兴媒介的应用较少,应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的融媒渠道,拓展和延伸传播路径,实现有效传播。

(四)传播内容

当前,国际传播的内容具国家意识形态的色彩,体现国家形象、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象。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内容包括:中国扶贫发展历程、中国扶贫成绩、中国扶贫理论、中国扶贫方案、中国扶贫智慧、中国扶贫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方面,即与中国扶贫事业相关的所有信息和话语的内容总和。基于部分国际受众固有的误会偏见和意识形态影响,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既要努力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特色,也要关注其价值和全球意义,在自我表达和他者关照中寻求平衡,如“民本位”“共同富裕”“绿色扶贫”“内生动力”等理念是中国扶贫故事和全球贫困治理的交汇点和共同点,应作为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重点内容。

(五)传播受众

受众是传播行为的对象,是信息传输的接收者。对传播受众的充分考量是对外传播的关键。要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传播主体必须深入了解传播受众,实行精准化的靶向传播。中国扶贫故事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志的表达,对国际受众而言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或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要认真提炼中国扶贫故事中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标识,让国际受众愿意听、听得懂,真正实现向世界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传播目标。此外,基于面向的传播受众涉及整个国际社会,具有数量众多、层次多元的特点,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应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采用“分众化”“分层化”“精细化”传播策略。

(六)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指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受众对传播的关注度、参与度、理解度以及对认知和行为的改变程度,是检验传播目标是否实现的试金石。作为传播行为的末端,传播效果可以为下一轮传播行为提供参考和反馈,传播行为调试与整合其他要素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播效果。张威等认为学界尚未对“话语传播对象国主流媒体中的真实存在状况做基于大规模数据库的整体描述”[4],中国对外话语传播的接受研究有待加强,学界对传播效果研究也较为匮乏,难以客观再现中国故事在对象国真实的传播效果。可见,加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对外传播研究努力的方向。

(七)传播环境

任何传播总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大国形象的构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波诡云谲,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必须基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与敏感性,审时度势,寻觅合适的传播空间与机遇。总之,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趋利避害,伺机而动,是相关主体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7W传播模式下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

如何在“两个大局”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现实语境和形势下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是当下相关主体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布雷多克(Braddock)的7W传播模式为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要实现中国扶贫故事“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的对外传播目标,相关主体必须对7W传播模式中的诸要素进行深入了解,优化升级策略,保证对外传播高质量与高效能。

(一)传播目标设立的合理性与阶段性

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是为了向世界宣介中国脱贫攻坚的理念、成就与智慧,树立中国以人为本、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大国形象,并通过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全球转化助力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然而,对外传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相关主体要在顶层战略规划下将对外传播目标进行阶段性分解,确保传播目标的现实性与可及性。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可以分为“了解—理解—认同—行动”四个阶段,且对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长期性和阶段性,确保目标设立的合理性、长效性和系统性。

(二)多元主体的“多声部合唱”

目前,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传播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国内主流媒体和官方机构,而国外媒体和民间媒体的参与度较低。因此,一方面,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应加强探索中外媒体合作的共赢之路,进一步丰富传播主体,“通过中外媒体合作,促进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的互动,以西方视角的策略讲述中国,更能适应海外受众的需求,成功将中国故事融入国际表达之中。”[5]换言之,在中外媒体合作模式下,“自者”与“他者”之间互动互融,形成合力,可以将中国故事带入世界叙事场域,共同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另一方面,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应鼓励更多的非官方媒体和减贫实践参与者加入传播队伍,进一步促进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作为传播主体,非官方媒体在亲和力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减贫实践参与者则有助于增强传播的可信度。因此,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应鼓励传播主体多元化,实现从单一官方媒体或机构“独唱”到多元传播主体“多声部合唱”的转变与升级。

(三)多维话语的全方位叙事

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扶贫的历程、成绩、理念、方案等进行宣介,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从而树立中国大国形象,提高全球贫困治理话语权。例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分别于2011年、2016年、2021年发布关于中国减贫的白皮书中英文版;新华社制作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等,向世界讲述中国艰辛的减贫历程和卓越的减贫智慧。目前,中国话语对外翻译中“高度倚重政治话语”[6]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具体到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国家视角的宏大叙事和官方角度的战略表达,对微观叙事、个人视角和微观话语的关注不够。鉴于此,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内容选择要尽量避免“愿景展望式、工作总结式、成果汇报式”[7]叙事,用鲜活生动的脱贫故事触发受众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和互动参与,并增强跨文化意识,构建易于受众接受的中国扶贫对外话语体系,兼顾宏大叙事和微观视角。总之,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不能完全倚重政治话语的宣介,而要充分挖掘扶贫话语中的普通民众的日常叙事,并与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维度紧密结合,致力于小视角、小切口的柔性传播,形成多维话语的全方位对外传播格局。

(四)技术赋能的多模态传播

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对外传播的数字化、智能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对外传播由传统单一媒介向尖端技术支撑的多模态媒介的跃升。然而,现有的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主要以纸质出版物、纪录片等传统媒介为主,而基于新兴传媒技术的融媒体等媒介则较少。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碎片化、图像化和声像化等信息接收与互动方式已成为传播的主流形态,“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注重新媒体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话语融合研究,尤其需要关注受众的新媒体使用习惯,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多模态话语增强对外话语的表现力,提升传播效果”[8]。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必须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交融文字与声像,构建立体多维的传播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助力精准传播。例如,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可以结合受众的阅读喜好,尝试使用抖音、推特等社交软件进行传播,利用融媒体对核心内容进行反复推送,通过内容载体的多模态为实现数字终端全覆盖提供可能。总之,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要充分利用前沿传播技术,使传播内容的多模态深度融合,把文字、声音与图画有机融合,从传统的平面文本转向媒介形态共存的多模态话语,给国际受众带来声画与文字共鸣的审美愉悦,进一步加大传播的力度,提高传播的精度与效度。

(五)分众分层的精准传播

当前,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受众群体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要真正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必须对传播受众进行精准细分,用“精细化”代替“粗放化”,用“分众传播”取代“大众传播”,实现面向国际受众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以增强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一方面,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要从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维度对受众进行精细化与靶向化区分,努力提升分众传播能力,基于科技赋能对受众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并实施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平衡全球化和本土化、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之间的需求,真正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对外传播策略体系。另一方面,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要扩大国际受众传播范围,构建全面的受众网络,将“以受众为中心”落到实处,对细分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传播,助力中国扶贫故事深入国际社会。

(六)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作为衡量传播行为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维度,传播效果是传播受众在知识、认知、态度、情感、意见和行为等层面的综合反映,传播效果研究不但是对当下传播效能的评估,也对未来传播策略的优化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传播效果研究关注国际受众对中国扶贫故事的认知、理解、情感与态度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客观改变,是检验中国扶贫故事是否真正“走出去”的关键指标。受众反应和接受效果是考察对外传播能力的基本落脚点,既表现为国际受众对翻译产品的接受程度,也体现为在目标市场流通后其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9]。因此,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必须加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切实提高对外传播效能。目前,相关传播效果研究不足,对传播效果数据的分析与评价尚且匮乏,无法客观分析中国故事在对象国的真实传播效果,影响对既往译介与传播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馈。因此,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传播效果研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社会学和民族志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大规模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故事的认知、情感与态度;第二,通过统计国外媒体的发文量、阅读量、浏览量、评价量等数据指标,对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此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引领下,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传播效果评估还可以在网络数据爬取与分析的基础上,在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范围方面做出与时俱进的思路转变[10],如第三方机构评估的介入,评估指标从受众使用数据到用户使用数据的转变。

(七)传播环境的顺应与营造

对外传播环境是中国扶贫故事“走出去”赖以生存的场域,对传播诸要素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战略传播中,对外传播环境直接影响对外传播效果与目标的实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表达了全人类友好往来、互惠互利、构建命运与共的共同家园的美好愿景。然而,对外传播环境受到国际政治形势、区域政局、全球危机、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给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必须基于对传播环境的总体把握,抓住有利时机,如:在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前后,通过设立聚集中外智库的“中非发展论坛”、中国驻非洲企业开展中国扶贫故事展演等活动,重点向非洲国家传播中国扶贫故事中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等中国实践,以提高对外传播效果。总之,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必须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善于抓住有利的对外传播时机,助力中国扶贫故事“走出去”行稳致远。

四、结语

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不但有利于树立中国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也有助于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作为经B3szamqz8PYNyedyxE1CZ+a7QA3fMHVKRDlAIEekISo=典的传播学理论,7W传播模式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战略指导。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策略可以总结为:传播目标设立的合理性与阶段性,多元主体的“多声部合唱”,多维话语的全方位叙事,技术赋能的多模态传播,分众分层的精准传播,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传播环境的顺应与营造。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但是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任重而道远。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不但有利于树立党和国家伟大形象和提升全球贫困治理话语权,也有利于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需要学界等各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提高对外传播效能,提升全球贫困治理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卢光盛,熊鑫.国际减贫合作的体系变化与中国角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18-129.

[2]秦晓茹,王刚,刘银喜.中国提升反贫困国际话语权的机遇、困境与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03):1-8.

[3]BRADDOCK,R. An Extension of the “Lasswell Formula” [J].Th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58(02):88-93.

[4]张威,李婧萍.中国对外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回顾与展望(1949—2019)[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04):35-42.

[5]罗坤瑾,周杨梅.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话语策略[J].对外传播,2020(12):38-42.

[6]胡安江.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研究[J].中国翻译,2020(02):44-51.

[7]王洪波,张毓强.道德意义与话语价值:国际传播视野中的消除贫困问题[J].对外传播,2020(10):52-56.

[8]顾忆青,吴赟.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研究:评述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13-124.

[9]吴赟,潘柳叶.对外翻译效果研究:概念、机制与评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04):49-60.

[10]侯迎忠,玉昌林.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要素:研究回顾与趋势前瞻[J].对外传播,2023(01):20-24.

[基金项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话语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项目编号:ESD2023-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微(1987—),男,陕西宁强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国际合作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