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题材文旅综艺节目的叙事特征探析

2024-08-29罗亚瑞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6期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旅游题材的影像作品不断涌现。凭借多维独创的叙事策略,《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获得广泛好评,成功出圈。该节目以“重走丝绸之路”为叙事主题,着眼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从人文视角客观生动地讲述了丝路交往故事,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并通过精心的节目制作与创意宣发,实现了宏大倡议的亲民化、青春化与微末化表达,为文旅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提供了参照样本。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文旅综艺节目;叙事特征;《花儿与少年·丝路季》

2023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湖南卫视与芒果TV推出《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节目立足“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宏大命题,呈现当今中外丝路交往故事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节目围绕“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模块,旅程历经沙特阿拉伯、克罗地亚、冰岛三个国家,嘉宾通过“游学”,实地参观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丰硕成果,不仅展示了丝路沿线国家的自然与人文风景,还引导国外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方案的力量。《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开播后好评如潮,豆瓣评分9.2分,创下《花儿与少年》系列节目最高评分,不仅在国内被评为2023年现象级爆款综艺,还被海外媒体及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官方媒体多次推荐,成为“一带一路”题材的国综范本。

一、叙事主题:丝路精神奠定节目立意

在影像叙事中,“主题”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性的存在,表现为通过符号编码和话语叙事传达某种社会认知或价值判断[1]。作为影像叙事的最高层级,叙事主题在整体影像建构过程中具有统领作用,影像中的片段与情节都要围绕叙事主题布局。对强调人文特色的文旅综艺节目而言,确立主题十分重要,其是确定节目基调、搭建视角的先决条件,也是风格确立、内容建构的必要前提。《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引领,聚焦“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体验中国方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的成果,带领海内外观众在“研学游”过程中领会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

(一)丝路基建体验塑造大国形象

“中心-边缘”全球传播秩序下,西方媒体掌握话语权,我国长期以来被塑造为西方话语体系外的“他者”形象,这不仅妨碍“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实践,还使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受制于西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国威胁论”[2]。突破这一困境,需要借助我们自主的传播渠道与客观存在的实践成果言说。《花儿与少年·丝路季》通过嘉宾亲身体验“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的基建成果,向海内外受众直观展现我国形象。在我国驻沙特快递站,花少团与当地物流人员一起将中国快递派送给当地居民,亲身感受“中国制造”与中国电商在沙特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深远影响。此外,在高铁研学游环节,节目设定“中国基建满分答卷”课题,花少团乘坐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建的首条沙漠高铁—麦麦高铁,聆听中国基建者讲述建设过程中的幕后故事,见证“一带一路”项目为当地人民带来的福祉。节目中涉及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生动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使海内外受众感受到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精神。

(二)文化交流缩短丝路民心距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海内外受众相异文化系统的存在,以情动人能够减弱双方之间的文化隔阂,文旅综艺节目想要获得预期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就需要海外民众的共情参与。《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以文化为介质拉近海内外民众的心理距离。一方面,花少团身着旗袍等中华传统服饰,运用我国显著文化符号推动中外文化互动,在与海外民众日常相处中实现了中华文化的隐形输出,成为文化外交的“活名片”。另一方面,节目通过嘉宾与海外民众交流的方式降低海外民众的文化陌生感,在花少团乘坐麦麦高铁的过程中,节目设置“采集中国印象”课题,嘉宾与不同年龄段的乘客交流,聆听丝路人民对中国的印象。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的陌生人的交流过程中,尽管存在语言差异,但他们对中国的情感让花少团与观众都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能够多维度促进民心相通。

二、叙事视角:人文情怀讲述深化节目内涵

叙事视角是文本与影像制作者观察与记录世界的角度,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影响受众对故事的认知和对人物的理解。文旅综艺节目中,节目内容与主题思想要通过叙事视角传达,同时叙事视角也搭建了文本或影像与受众互动的窗口。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花儿与少年·丝路季》采用零聚焦和内聚焦并重的方式,从微末角度客观真实地记录丝路交往故事,促进海内外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价值认同。

(一)零聚焦视角客观呈现丝路故事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从与故事无关的故事目击者这一旁观者立场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的全景式呈现,使人物形象的展示更加饱满。零聚焦贯穿《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节目中视听语言的全景式话语呈现是零聚焦的重要体现。借助全景镜头记录、旁白解说词等形式对节目主题进行客观传达,是《花儿与少年·丝路季》构建全能全知视角的重要途径。如“先导片”由旁白讲述丝绸之路使者马可波罗、郑和的故事以及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意义,随后引出本季主题,并通过动画与旁白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从古至今丝绸之路的变化,使海内外受众直观感受丝路交往的意义与中国智慧的力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价值。

(二)内聚焦视角微末阐述议题深意

内聚焦通过故事参与者视角讲述自己的感受,第一人称叙述能够增强影像亲和力,使受众直观地感受到影像传达的情感。《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应用内聚焦视角将国家战略软处理,着眼于人文故事与细节的描述。《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内聚焦视角的呈现可以归纳为“物”与“人”两个维度。在物的层面,节目通过旗袍等中国文化元素,沙特高铁、克罗地亚大桥等丝路基建符号,串联中国文化、中国工程与中国故事,对中国方案进行微观叙事和柔性宣传。在人的层面,具体表现为节目中的国人“自述”和海外民众“他述”。花少团是“自述”的叙事主体,其深入沙特阿拉伯、克罗地亚、冰岛实地访学,以第一视角带领海内外受众感受“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影响。海外民众的“他述”也是节目内聚焦视角的重要体现。如节目讲述的冰岛热爱中国文化的奶奶、在中企工作的外国人的故事,以看似异质与冲突的方式呈现,实质上能够减弱因“文化他者”心理产生的文化猎奇和文化区隔,微观呈现丝路人文故事[2]。

三、叙事主体:叙事者团体式陪伴关系增强节目共鸣

(一)契合受众美好生活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在综艺节目新意逐渐减弱、打造流量噱头的环境下,受众对高质量节目的观看需求逐渐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渐向往慢节奏、舒缓的“精神避难所”。在此背景下,《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作为一档旅行慢综艺,节目“治愈”“轻松”的叙事基调向人们展现愉悦轻松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引导人们放慢节奏感受生活,减轻人们在加速社会环境中的心理重压。同时,节目从宏观层面切入主题,承载“一带一路”宏大立意,融学于旅,使嘉宾前往异域感受丝路厚重历史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现代意义,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汲取文化知识,满足受众对文化与旅行的心理渴望。

(二)疗愈叙事提供受众情绪价值

准社会关系具有说服性的传播功能,是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深刻情感联结的互动途径[3]。《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以“半熟”的七位艺人为叙事主体,组成游学小分队,七个性格迥异的个体在旅行生活中形成了亲密的团体式陪伴关系,定名为“北斗七行”。节目中,“北斗七行”共同面对生活或旅途中的波折,为屏幕前渴望舒适情感关系的观众搭建了一座“精神乌托邦”。真诚默契的“北斗七行”成为观众心中美好友谊的期许,被网友称为“群像的神”。《花儿与少年·丝路季》通过心绪转换和意义寄托的方式帮助观众缓解孤独感,观众能够从嘉宾之间坦诚交流彼此情绪、遇到困难勇敢面对的经历中理解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节目回归旅行的本质—领略风光与获得心灵愉悦,能够链接观众情感,帮助观众实现自我在嘉宾身上的心理投射。

四、叙事路径:情感共振与创意宣发并重助力节目出圈

(一)创意宣发增强节目声量

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大环境中,节目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实践新颖的宣发方式,是其实现出圈的重要路径。在专注凝练节目文化内核的同时,《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向新媒体传播路径靠拢,在开播编排与宣发上进行变革。在节目宣传方面,七位嘉宾创意发布旅程中的片刻记忆,以具有仪式感的官宣方式为节目造热;“花少海报里的‘一带一路’项目”系列海报中,嘉宾一一对应不同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项目,以创意的视觉图像呈现“一带一路”合作硕果,海报发出后登上微博热搜主榜,使更多年轻观众了解到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节目还联合沙特阿拉伯旅游局、克罗地亚旅游局、冰岛旅游局以及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和建设的企业进行官宣,运用海外媒体的声音增加节目声量。在节目播出方面,《花儿与少年·丝路季》采用台网联动模式,在湖南卫视与芒果TV上同步播放,大小屏多线传播节目内容;采用长短视频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平台传播,长视频播出旅途重要经历,短视频侧重呈现节目亮点片段,在短时间内使受众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节目开创“花少周”概念,开播连更七日,向观众提供丰富的节目内容和持续的观看体验,实现节目话题的持续发酵。

(二)受众情感参与增加节目热度

准社会关系认为受众对媒介角色的认可与亲密关系的确认会促使受众持续进行媒介接触与消费[3]。文旅综艺节目实现真正出圈离不开对受众情感的调动,《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录制期间,在“沙漠观星”活动中,节目与新华网联合发起“与光同行”极光直播活动,花少团在直播活动中翻读网友写下的极光心愿,实现了与受众跨时空的陪伴与交流。《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与多所高校合作发起“花少脆皮拯救计划”,邀请学生参与“花少同行”,号召大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美好生活,超1万名学生参与打卡。网友“二创”分为视频与文本的“二创”两种形式,均显著增加了节目的热度,如“七宝大闹埃尔奥拉”“花儿与少年RAP”“秦岚电音朵拉”“北斗七行”等节目热梗持续登上热搜榜。节目听取网友意见,由官方在微博发起“网友二创剪辑”活动,动员网友积极开展“二创”,最终产生如“用西游记的方式打开花少”等出圈作品。网友“二创”让长视频节目内容以一种更愉悦、轻松的方式走入观众视野,能够在正片内容之外增加节目热度,增强受众黏性。

五、结语

《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从人文视角生动细致地展现“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带来的丰硕成果,其不仅通过具体媒介实践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被深入理解,还通过创新性的叙事逻辑表达能够被共享的文化意义,促进海内外民众增强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为推动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是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塑造国家形象的优秀影像窗口。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及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我们仍须以更多优秀作品为窗口,向国际社会传递“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的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理念,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搭建平台,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参考文献]

[1]姜小凌,张昆.话语·故事·价值:国际传播视阈下抗战电影的叙事维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0):43-49.

[2]贾婕,李子仪.文化对话: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去他者化”实践:基于《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的叙事学分析[J].新闻论坛,2021(06): 88-90.

[3]傅雨卉.想象中的朋友:Vlog受众准社会关系建立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2.

[作者简介]罗亚瑞(2000—),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