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叙事在融媒体生态中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08-29陈杭樊淑琴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6期

[摘要]在媒体融合浪潮中,融媒体的出现在技术层面继承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质,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引领了技术革新和观念更新;在内容层面促进了传播策略的演进,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生产、形态塑造、模式创新以及实践范式上实现了全面重塑。通过分析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文章深入探讨融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新闻叙事的影响,并且在梳理融媒体时代新闻叙事变化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以增强新闻叙事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内容生产的持续创新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叙事;创新;路径研究

新闻本质上是一种“叙事”的展现形式,它将真实发生的事件以连贯、具有逻辑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这种叙事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陈述,更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将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影响等各个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融媒体等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新闻叙事得以在传播范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的媒介平台上展开。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媒介平台各具特色,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传播网络。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基于自身的互动性和时效性优势,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新闻信息获取途径。在融媒体平台上,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和讨论中来,与媒体和其他受众实时互动。

一、融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

融合性是融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相对单一,自主选择新闻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1]。回顾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与报纸,它们承载着悠久的传播历史,积累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新媒体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提升了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与广泛性,为媒体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媒体单位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还催生了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融媒体。

融媒体在媒体传播中有着非常强大的媒体辐射力,且覆盖面广。融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信息的生产方式上,还体现在传统媒体平台向融媒体的转型与升级上。融媒体不仅可以增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体验,还能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增强新闻传播效果[2]。

二、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变化

(一)传播视角由单一变为多元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核心角色主要由编辑和记者担任,而新闻受众则主要作为信息接收者。在这种模式下,新闻叙事通常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力求以中立、客观的态度传递信息,体现了发声的单一性。新闻叙事强调新闻表达的连贯性和声音的平衡,将不同的声音通过同一主体进行统一传播。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新闻叙事也打破了发声单一性的局限。在融媒体语境下,发声主体呈现多元化,新闻叙事开始展现多种声音、多层信息、多方呈现的特征。媒体单位与受众的地位更加平等,受众不仅可以作为信息接收者,还能积极参与到新闻叙事中,成为发声者之一。有时,融媒体平台上还会出现多个叙事者围绕同一新闻主题进行集体发声的情况,进而产生“聚合效应”[3],这些叙事者共同推动新闻信息的传播。

(二)新闻叙事时态由线性变为立体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时态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新闻文本的呈现上。过去,新闻内容的制作和发布主要由专业的新闻行业编辑把控,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后正式向公众发布。这使得新闻叙事往往呈现模板化的特点。

在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方法和主体变得更为多样。在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受众的参与变得尤为重要,他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新闻产品生产的协作者。受众的参与和反馈对新闻文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赋予了新闻文本动态化和流动性的特点。这种动态化不仅体现在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上,还体现在新闻叙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上[4]。新闻文本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参与者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观点、情感和互动都为新闻文本增添了色彩。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参与者具备浮动性,这意味着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不再由单一的机构或个体所主导,而是在众多参与者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这种变化使得新闻叙事更加生动、真实和多元,也让受众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新闻叙事关系由单向变为交互

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主要体现在新闻叙事的传者与受者在叙事层面上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变化的核心在于叙述方对叙述对象的感知程度得到了提升,受众可以直接参与新闻文本的创作。这种互动性打破了以往新闻叙事的单向传播局限,使得新闻叙事更加分散化、多元化[5]。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拥有了更高的自由性和主动性。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参与到新闻叙事中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分享和转发。这种交互性叙事使得新闻的叙述方向由传统的单向叙事转变为交互性叙事,新闻文本的内容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新闻叙事活动更加多元和开放。

三、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叙事的特征

(一)超文本改变叙事结构

在传统的新闻叙事中,媒体单位大多采用“情节模仿行动”的线性模式,通过精确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将新闻事件中的每个节点有序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连贯的叙事线索。这种叙事方式有利于读者按照时间顺序逐步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超文本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叙事的线性限制,允许新闻内容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跳跃性展示。受众不再需要按照固定的顺序阅读或观看新闻,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阅读。

新闻叙事情节的革新显著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并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借助超文本技术,受众能够在新闻叙事中自由表达观点,与其他受众展开深度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机制不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与内容,还有效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超文本可以帮助受众实现对新闻报道的深入了解,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可以某一话题或是人物为切入点,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6]。

(二)移动伴随性引发叙事的即时碎片化

在融媒体时代,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崭露头角,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成为新闻传播的关键媒介。融媒体技术使新闻叙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叙述,媒体单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报道新闻[7]。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其具有碎片化的传播特点。短视频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画面和语言,将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迅速传递给受众。同时,短视频基于碎片化叙事表达也给受众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视觉体验。通过精心剪辑和配乐,短视频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将新闻事件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受众眼前。在短视频平台上,受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叙事表达的碎片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短视频往往只能呈现新闻事件的部分内容,可能导致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用户参与增强新闻叙事的交互性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多种渠道,受众能够实时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基于新闻叙事的用户交互不仅是理论上的重要议题,还是实际操作中媒体单位必须高度关注的实践环节。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新闻叙事交互的新内涵和新形式,媒体单位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闻叙事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实现了与受众之间的深度交互[8]。随着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网络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模式,赋予受众即时发声、表达见解的能力。网络评论功能的持续优化更是增强了这一交互体验,使受众与新闻叙事间的交互变得愈发活跃。这种变革不仅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还进一步提升了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以《环球时报》微信视频号为例,其在新闻直播过程中应用了“弹幕”功能。观众在收看新闻直播时,可以通过发送弹幕实时地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这种交互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还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环球时报》微信视频号通过应用“弹幕”功能,为新闻工作者与广大观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数字化的沟通桥梁。这一创新功能不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还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实时互动与信息交流。这种双向的、实时的交互方式使得新闻叙事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单向的行为,而是一个由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

四、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路径创新

(一)新闻叙事的多维结构创新

在新媒体浪潮的推动下,新闻叙事的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媒体单位想要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激发受众的阅读热情[9]。在精益求精的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已不再满足仅应用于传统单一的线性叙述手法,他们积极采用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构建更为立体的新闻故事报道架构。这种多维度的报道结构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的展现形式,还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达效果,使受众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为新闻叙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重构叙事符号,新闻工作者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将新闻内容以更加具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出来[10]。同时,信息库的增设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新闻报道更加深入。在此背景下,新闻叙事需要与时俱进,实现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技巧,将其巧妙地融入新闻报道中,以更加丰富、多元、互动的形式展现新闻内容。

(二)语言表述的亲民化呈现

新闻叙事有很多语言表达方式,其中亲民化的语言表达更加接地气,能够提升受众的关注度。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媒体单位要用故事吸引人、打动人,要用“软性”语言传播新闻内容[11]。在新闻叙事的实践中,媒体单位可以采用更加亲民、接地气的语言,以更好地吸引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单位可以巧妙地融入网络用语、生活化的口语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以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增强新闻内容的可读性。

网络用语是年轻受众日常交流中的常见元素,媒体单位将其适当运用在新闻叙事中,可以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这些流行的网络词汇,提升了新闻的新鲜感和时代感,让年轻受众在阅读新闻时感到亲切和有趣。媒体单位通过使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将新闻事件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方式不仅降低了新闻的阅读门槛,还增强了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地方方言的巧妙运用,则能为新闻报道增添独特的文化韵味。在一些涉及地域文化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单位适当使用方言能够更好地展现地方特色文化,让读者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也能增强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三)融媒体技术的下沉应用

在融媒体的助推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下受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因此,各级媒体单位必须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融媒体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融媒体技术的驱动下,新闻报道不仅在传播速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而且在视觉呈现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外,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呈现碎片化、多元化的特点[12]。通过对这些零散、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深度解读,媒体单位能够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通过提供真实、丰富的新闻内容,媒体单位能够增强受众的新闻阅读体验,满足他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在报道天文、地理等内容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时,媒体单位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受众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同时,媒体单位还可以根据天文、地理现象的特点,选择在特定时间进行报道,并在适当的位置插入超链接。受众点击这些超链接后,便可以查看该时间段的天文、地理现象图片,进一步了解新闻背景和内容。这种报道方式不仅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还实现了“高保真”还原新闻场景的目标,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四)新闻叙事内容方式双革新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单位若想实现新闻叙事的创新发展,则必须革新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呈现方式。随着信息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和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短视频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一股新势力。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媒体单位运用短视频将新闻相关的图像、视频资料融为一体,通过精心剪辑和编排,将原本零散的新闻片段重新编织成新闻作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新闻的核心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

以“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文为例,该推文充分利用了短视频和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视频时长控制在1分钟左右,简洁明了地传达了核心信息,使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到防汛救灾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种新闻叙事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还提升了大众阅读新闻的效率[13]。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单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传播环境,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融媒体时代已全面开启,并对信息传播方式和公众阅读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融媒体不仅是对多种新兴媒介发展理念的继承与拓展,还是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革新。其推动了新闻话语体系的变革,重塑了新闻内容的创作、展现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实践范式。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叙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媒体单位亟须创新新闻叙事方法。展望未来,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进程中,新闻叙事的创新将成为推动媒体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各级媒体单位要紧密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更为生动、直观且具有互动性的方式,将新闻内容高效传递给广大受众。同时,媒体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融媒体的技术优势,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实现新闻传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云龙.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工作优化策略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02):5-8.

[2]李婷.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的创新路径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6.

[3]王星.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叙事探析[J].新闻前哨,2022(21):36-37.

[4]刘晓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叙事策略的转变:以亚洲象北迁为例[J].中国报业,2022(19):66-67.

[5]初庆吉.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叙事表达创新[J].新闻文化建设,2022(14):175-177.

[6]王元.新媒体新闻叙事在融媒体时代的策略及创新路径[J].传播力研究,2018(26):98.

[7]左京.融媒时代媒体新闻叙事策略的创新方式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6):189-190.

[8]丁萍.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的创新路径[J].记者观察,2018(03):20.

[9]刘雅雯,栾靖.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直播类节目传播策略创新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3(01):181-183.

[10]张建春.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的创新路径初探[J].视界观,2019(06):143.

[11]曾祥敏.融媒体新闻这样做: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解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

[12]赵永章.融媒体视域下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06):248-251.

[13]马权威.融媒时代微纪录片的语境重建与情境再现:兼论微纪录栏目《国家相册》叙事策略[J].电影评介,2018(08):98-100.

[基金项目]2024年度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教育优秀成果培育项目“襄阳广播电视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项目编号:YCG202401)成果。

[作者简介]陈杭(1999—),男,四川泸州人,湖北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樊淑琴(1975—),女,湖北老河口人,湖北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