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4-08-29陈铭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的生产工具,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虚拟数字人凭借全天候在线、全场景分身、多元化角色等特质,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应用边界,创新新闻生产。与此同时,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算法设计偏见、情感表达缺失、思维判断局限等应用困境。文章立足虚拟数字人的概念和发展概述,分析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和应用困境,并思考其未来发展方向,为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新闻报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政策支持、行业生态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虚拟数字人作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关联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新闻报道,成为赋能媒体制播、重构媒体生态、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力量。
一、虚拟数字人的概念和发展概述
2022年度《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指出,
虚拟数字人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手段创设,并具有“人”的外观、行为、甚至思想(价值观)的可交互的虚拟形象[1]。文章研究的虚拟数字人指新闻媒体推出的数字主播(虚拟主持人和虚拟主播等)、数字记者、数字员工、虚拟小编等。
2001年,世界首位2D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诞生于英国,虚拟主播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此后,韩国推出虚拟主持人露西雅,美国推出虚拟主持人薇薇安,我国推出虚拟主持人小龙等,虚拟主持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日益广泛。整体来看,早期虚拟主持人在面部表情、声音控制、肢体动作呈现等方面与真人播报状态存在较大差距[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3D建模技术、全身动态捕捉技术、语音交互技术、渲染技术等的进步,虚拟主播在模仿人类表情和行为方面越来越精准。2016年,日本推出二次元形象的虚拟主播绊爱,从其播报状态来看,无论是外形设计、语言表达还是动作匹配都优于早期的虚拟主持人。2018年,新华社联合搜狗基于搜狗分身技术发布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新小浩。此后,新华社还推出AI合成主播新小萌、新小微,在新闻播报姿态、肢体表达、表情变化、景深机位设置、服饰妆容等多方面实现技术升级。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向纵深推进,主流媒体的数字主播、数字记者、数字员工纷纷亮相,如SMG融媒体中心的数字主播申䒕雅、新华社的数字记者小诤、《中国日报》的数字员工元曦等。新闻媒体不断以数赋能,拓展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边界,为推动媒体融合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二、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实践
(一)全天候在线,快速响应热点
当前,如何快速响应新闻热点,提升新闻报道效率,成为新闻媒体亟须解决的一大难点。虚拟主播不同于真人主播,它具有全天候在线的支撑能力,基于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只需要输入新闻文本,即可通过语音识别、大语言模型对答、文本转语音(TTS)、口型动画生成以及三维引擎渲染等,生成新闻视频报道[3]。
近年来,诸多新闻媒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布局人工智能视听产业发展,陆续推出数字主播、数字记者、虚拟小编等。例如:《每日经济新闻》的数字人N小黑和N小白可以针对财报数据,在数秒内筛选出关键信息并完成24小时直播,实现新闻主播的全时在线;《人民日报》的数字主播任小融可以全天候在线、全年无休地播报各类新闻。可见,虚拟数字人只要基于新闻文本,就可以快速响应新闻热点,无延迟地输出新闻视频,自由地选择声纹、播报速度以及地方方言和外语语种,满足多样化的新闻报道需求,从而解放新闻内容生产力。例如,AI王冠作为央视首个超仿真虚拟主播,参与了《“冠”察两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文本内容到新闻视频的生产转化,不仅减少了对真人主播的需求和依赖,加速了新闻制作过程,还有效保证了新闻报道及信息发布的持续性和多元性[4]。
(二)全场景分身,突破时空限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能全程在线,同一时间应对多项新闻报道任务,还能全场在线,不受时空、身体条件等限制,营造沉浸式的新闻现场,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表达。例如,在全国两会期间,数字主播申䒕雅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中国国际空间站等各类新闻现场[5]。又例如,《中国日报》数字员工元曦不仅可以在虚拟演播厅中与全国人大代表互动访谈,呈现多维互动的新闻现场,还可以AI换装,走进纵贯历史、规模宏大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彰显内容的唐宋气韵和元明清风采。再例如,新华社的数字记者小诤借助全场景分身,承担国家重大航空航天项目的现场报道任务,实现虚实结合的多样化报道,保障新闻报道的全时空在场。虚拟数字人呈现的虚实交错新闻场景,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科技感,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纬度和视角。
(三)全流程重塑,增效生产采编
当前,新闻媒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字记者矩阵、数智主播矩阵,并将其应用于新闻视频生产与呈现,进一步提升了新闻视频的生产效率。例如,川观新闻联合腾讯云智能,推出国内最大的数字记者矩阵,为真人记者创造数字分身,提高新闻报道能力。具体来说,数字记者矩阵将原有的“记者写稿—妆造置景—主持人录制—后期编辑—人工发布”传统工作流程转变为“记者写稿—数字记者生成播报影像—节目剪辑—审核发布”的AIGC新闻生产流程。也就是说,真人记者只需要输入新闻文本内容,数字记者即可快速生成播报视频,帮助真人记者摆脱时间、地点和人力限制,重塑新闻采编流程,实现技术驱动内容高效生产。又例如,中国青年报社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数智主播矩阵,以专注于时政、经济、文化、科教、体育、评论、国际传播等不同领域的7名真人记者为原型打造,并基于创报以来积累的新闻报道数据对这些数智主播进行语料库大模型训练,使其更高效、精准、生动地呈现新闻视频内容。可见,虚拟数字人应用于新闻报道,可以减少视频录制环节,使真人记者等新闻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挖掘新闻线索,思考选题内容呈现与文案表达,从而促进新闻视频生产的提质增效,优化新闻媒体的新质生产力[6]。
(四)多元化角色,赋能人物IP
随着媒体融合的智能化升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虚拟主播逐渐向多元化角色发展。笔者梳理国内主流媒体虚拟数字人应用案例,发现早期的新小浩、新小萌、新小微等虚拟主播的应用领域相对单一。2020年后,新闻媒体侧重应用虚拟数字人的多元化角色来赋能人物IP,并通过商业化探索丰富人物IP的人格化表达,为人物IP打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功能。例如,SMG融媒体中心的数字主播申䒕雅作为国内首位具有新闻属性的虚拟数字人,身兼新闻主播、出镜记者、活动主持、虚拟偶像等多重身份,不仅参与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主题报道,还担任天猫年度盛典等活动主持,出演音乐歌舞剧《创世之音》。又例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以“两会C+真探”身份亮相的央视网小C,不仅在《C位看冬奥》《中国神气局》等节目中展现出色的新闻播报能力和访谈能力,还在2024年央视网络春晚中大展歌喉。再例如,《中国日报》数字员工元曦,以“中华文化探源者”身份延展出新闻主播、出镜记者、节目主持等多重角色,不仅出色完成“元曦跑两会”系列新闻报道,展现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还穿越甲骨文画卷,以全新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主持“新时代大讲堂”,讲述智能科技领域的新发展。
整体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数字人应用于新闻报道,不仅在形象设计上趋向超仿真,能够根据场景需求灵活调整自身的妆容服装、人格特征,也在角色设定上从相对单一的新闻主播延展到新闻主播、出镜记者、节目主持、虚拟偶像等多重角色,从多个维度赋能人物IP。
三、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困境
(一)算法设计偏见,干扰受众认知
虚拟数字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由算法直接驱动数据采集和内容播报,通过程序设计来学习和模拟人类思维,以不间断的机器学习强化自身功能迭代,实现新闻生产的采、编、播等高效融合。然而,算法由人设计,在运算规则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运用等方面可能会受到设计者的价值观影响,导致产生算法偏见。算法一旦产生偏见,就容易导致根据算法逻辑进行的新闻生产议程设置存在问题,使新闻报道形成不客观的内容和观点,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违背公平客观的新闻职业规范[7]。
(二)情感表达缺失,难以产生共情
相比真人主播、记者,虚拟数字人虽然在表情变化、肢体表达等技术细节上具有类人化的呈现,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仍缺乏情感表达的感染力。针对需要高共情力、高感知力的新闻报道,虚拟数字人的语音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较为机械化和程序化,难以根据新闻题材、内容语境的不同生成相应的语气、重音、停连、节奏和态度呈现,难以实现细节化的情感转换和情感传播,无法与受众产生共情,不利于形成较为准确的情感互动[8],在某种程度上削弱新闻报道应有的温度与态度。
(三)思维判断局限,产生应用风险
虚拟数字人虽然可以学习和模仿真人记者的声音、动作和表情进行新闻采访和播报,但是在新闻见识、内容创意和价值判断等核心能力方面,仍与真人记者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虚拟数字人主要依靠人类现有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机器学习和训练,在原创力和创新力方面有限,较难表达新闻报道的深层含义[9]。尤其是面对复杂事件、人性伦理、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等新闻应用场景,虚拟数字人难以把握新闻报道的准度和精度,既无法赋予新闻报道深刻价值和内涵,又有可能产生播报事故和伦理风险,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10]。
四、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发展思考
(一)明确责任主体,多方协同共治
当前,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新闻报道偏见、新闻报道失实等传播伦理问题。这需要政府、算法设计者、新闻媒体、技术公司和虚拟数字人的使用者等多元主体,明确责任主体,实现多方协同共治。
首先,政府要制定关于虚拟数字人应用的法律法规,针对虚拟主播和真人主播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虚拟数字人的内容审查、投放场景、资质要求等方面进行立法规范,从法律层面规范虚拟数字人的使用行为。同时,针对算法偏见可能会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等问题,政府也要加强数据要素治理,在数据来源、数据质量、数据加工、数据存储和数据流通等方面,建立数据联管联治机制,强化行业协同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11]。其次,政府要明确技术主体,也就是算法设计者的权利范围和责任归属。当下,我国新闻媒体多数采取与技术公司合作的方式共同研发虚拟数字人。新闻媒体和技术公司在设计算法时应遵循自主性、公正性、最优化、透明性、可解释性等原则[12],
严格遵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规避或降低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可能会产生的伦理风险。此外,新闻媒体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监管机制和内容审核体系,对输入的文本内容以及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保障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新闻媒体也要树立媒体责任意识,推出虚拟数字人管理办法来规范业务,约束虚拟数字人的使用者行为。例如,四川日报社推出国内首个数字记者管理办法《四川日报社数字记者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数字记者的使用方法,著作权归属、侵权以及差错管理等具体使用场景。最后,虚拟数字人的使用者要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相关伦理知识学习,自觉遵守伦理规范,确保使用合规。
(二)强化人机协同,实现优势互补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由于虚拟数字人在情感传播和思维判断上的局限性,强化人机协同,实现优势互补才是虚拟数字人在新闻内容生产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一方面,虚拟数字人基于强大的算力系统和海量的知识储备,可以实现高精度、多语种、全天候的新闻报道,有助于将真人记者、主播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新闻生产效益的最大化[13]。另一方面,真人记者、主播更擅长新闻事实挖掘和情感传播,尤其是涉及人情冷暖、社会语境、社会价值的新闻报道。真人记者、主播在新闻报道中仍需要发挥作为把关人的主体作用,严格把关虚拟数字人的生成内容,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可靠。
简言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真人记者、主播等新闻工作者要利用新技术来弥补自身短板,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强化人机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发挥人与技术的最大效能[14]。
(三)“技术+内容”双赋能,打造人物IP
在数智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提高人机交互水平,打造人物IP即虚拟数字人IP是新闻媒体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新闻媒体要打造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虚拟数字人IP,必须“技术+内容”双赋能。
在技术层面上,新闻媒体要通过加强虚拟数字人的技术迭代,提高人机交互水平。一方面,新闻媒体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受众的语音语调、表达内容、表情状态、肢体动作等,提高虚拟数字人推测受众情绪状态的能力,使虚拟数字人面向受众给出及时回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3]。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加强对虚拟数字人进行语义识别理解方面的训练,让虚拟数字人通过深度理解人类语言的表达语境和深层内涵,更好地感知受众情绪状态,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呈现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内容,提升新闻报道的智能化水平。
在内容层面上,新闻媒体要加强对虚拟数字人自身内容生态的建设。一方面,新闻媒体要通过应用AR、VR、元宇宙等技术,拓展虚拟数字人的内容呈现场景和服务边界。例如,央视网小C兼有新闻主播、出镜记者、节目主持、虚拟偶像等多重角色,不仅发布数字藏品,还跨圈层联动,利用媒体资源优势,构建内容生态样板,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积极探索虚拟数字人IP运营,通过商业化实践赋能行业应用,激发虚拟数字人IP的商业价值与市场潜力,提高虚拟数字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例如,新闻媒体可以发挥虚拟数字人在内容策划上的优势,加强跨界合作,将虚拟数字人IP与文旅、数字营销、电商直播、产品发布等行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实施定制化虚拟数字人服务方案。
五、结语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的生产工具,在赋能新闻生产、重塑媒体生态、推动媒体转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在内容呈现上,新闻媒体要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创新和人机交互,着力拓展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探索人机协同的可行模式,并强化虚拟数字人IP的开发与运营,拓展新的商业空间。在技术层面上,政府、新闻媒体、技术公司、虚拟数字人的使用者等多元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技术迭代升级的基础上推动技术向善,保障虚拟数字人在新闻内容生产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大数据研究中心,优格元宇宙实验室,中传数字人研究院.2022年度《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EB/OL].(2023-02-26)[2024-06-20].https://mp.
weixin.qq.com/s?__biz=MzAxMTc0MjkwOA==&mid=2652596456&idx=1&sn=d4fafe9d15426af29aefefc3cc691187&chksm=8053b33bb7243a2dec610f193d7773a00f96d30daa38d93c94d48f8d2ae766c2f89aeb796195&scene=27.
[2]吴锋,刘昭希.人工智能主播历史沿革、应用现状及行业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5):174-183.
[3]中国传媒大学:2024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附下载)[EB/OL].(2024-04-02)[2024-06-20].https://www.sohu.com/a/768624421_121860702.
[4]真人和虚拟人同屏播新闻 总台首个AI超仿真主播上线了[EB/OL].(2022-03-09)[2024-06-20].https://m.gmw.cn/baijia/2022-03/09/35574180.html.
[5]SMG虚拟新闻主播“申 雅”设计者与平台方[EB/OL].(2023-04-07)[2024-06-20].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223675/keyword_id/10.
[6]李鉴,彭琪月.技术赋能新闻报道,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J].新闻战线,2024(07):14-15.
[7]许向东,王怡溪.智能传播中算法偏见的成因、影响与对策[J].国际新闻界,2020(10):69-85.
[8]官奕聪,吕欣.AI虚拟主播的具象化情感表达设计研究[J].传媒,2020(23):35-37.
[9]孙玉凤,杨娟,陈智慧.新华社AI主播新闻报道研究[J].新闻前哨,2024(03):32-35.
[10]史昆,岳彦慧.浅析“AI合成主播”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9):72-74.
[11]宋信强,马创杰.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风险研判和防范[EB/OL].(2024-05-06)[2024-06-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264456949719690&wfr=spider&for=pc.
[12]林爱珺,刘运红.智能新闻信息分发中的算法偏见与伦理规制[J].新闻大学,2020(01):29-39.
[13]张一帆,姜卓群.技术赋能下新闻主播传播角色嬗变与发展进程[J].西部广播电视,2022(04):188-190.
[14]喻国明,耿晓梦.算法即媒介:算法范式对媒介逻辑的重构[J].编辑之友,2020(07):45-51.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在新闻视频中的应用与伦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4B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铭(1993—),女,河南信阳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专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