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的《北京宣言》
2024-08-28朱兆一

7月23日,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这次为期三天的对话,是巴勒斯坦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巴勒斯坦各派内部和解对话闭幕式,见证巴勒斯坦14个派别共同签署《北京宣言》。王毅在致辞中表示,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倡议和主张,为解决好巴勒斯坦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次,巴勒斯坦14个派别秉持民族大义齐聚北京,这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中的重要历史性时刻。
王毅还指出,这次巴勒斯坦各派齐聚北京对话,达成的最重要共识是实现14个派别的大和解、大团结,最核心成果是明确巴解组织是所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最突出亮点是同意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最强烈呼吁是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言人迪雅里克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巴勒斯坦各派在北京共同签署《北京宣言》是促进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重要一步。古特雷斯对此表示欢迎,对中国及其他参与推动这一进程的国家表示感谢,并鼓励巴勒斯坦所有派别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敦促各派履行在对话和宣言中作出的承诺。
关键时刻的实质性突破
虽然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都是巴勒斯坦内部的政治派别,但是由于过去20多年两派在对待以色列和西方的态度、内部治理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甚至一度拔剑相向。因此,能让两派以及其他政治派别坐下来和谈,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1987年由亚辛创立以来,哈马斯和巴勒斯坦的主要政治力量法塔赫之间就存在着实质性分歧。比如在1994年以色列授予法塔赫控制下的一些西岸城市自治权后,哈马斯就不满法塔赫的妥协而在以色列境内发动自杀式袭击破坏和平谈判,导致法塔赫对哈马斯进行打压;1998年,亚辛提议加入巴勒斯坦政府,要求阿拉法特拒绝《奥斯陆和平协议》并袭击以色列,双方分歧加剧。
2004年,亚辛被炸身亡、阿拉法特因病离世,巴勒斯坦民众对法塔赫失败的和平战略感到沮丧,最终使得哈马斯赢得了2006年的立法选举。次年,哈马斯一举控制了加沙全境,成为与法塔赫平起平坐的政治势力。与此同时,美国向法塔赫施压要求其消灭哈马斯,这反而增加了哈马斯在巴勒斯坦人中的受欢迎程度,直至去年10月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阿克萨洪水”袭击行动,巴勒斯坦内部再也没有举行过任何选举,也没有任何派别代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进行过关于“两国方案”的任何谈判。
面对巴勒斯坦长期分裂的事实,各国曾多次努力调解,都收效甚微。2006年,在沙特阿拉伯的调解下,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通过了《麦加宣言》,同意成立民族团结政府,但各方回避了是否承认以色列的关键问题;2007年,哈马斯夺取了对加沙的控制权后,巴勒斯坦已经实质上被一分为二,为促成两方和解,阿拉伯国家也曾多次调解并达成过《多哈协议》和《开罗协议》,但双方从未实现实质性统一。
与前述协议相比,这次《北京宣言》强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巴勒斯坦人民天然具有抵抗以色列占领的权利。这在之前的协议中从未涉及。《北京宣言》还要求新的统一的巴勒斯坦临时政府尽快开始工作,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松散的政治派别团结起来,重建加沙,为举行全国选举做准备。
法塔赫负责国际关系的官员阿卜杜拉·阿卜杜拉高度评价中方为促进巴各派内部和解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说,中方深刻理解巴勒斯坦人民“捍卫自身权利的决心”。
哈马斯高级官员胡萨姆·巴德兰表示,《北京宣言》是实现巴勒斯坦民族团结道路上的又一“积极步骤”。他还指出,《北京宣言》的达成正值巴勒斯坦人民遭遇毁灭性战争的关键时刻,巴勒斯坦没有任何借口不实现队伍的团结和立场的统一。
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挺身而出、积极斡旋。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及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公正立场,使中方赢得了巴各派的信任。
不过,以色列对加沙的攻击还没有彻底结束,以色列彻底消灭哈马斯的既定目标也没有改变,所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一步斡旋并获得更持久停火协议之前,巴勒斯坦的内部统一工作很难实质性展开。
即便依然存在不少不确定性,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都对《北京宣言》表达了肯定。今年3月卸任巴勒斯坦总理的什塔耶认可这份宣言是严肃的和可以实质推进的,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卡塔尔等国高级别政府官员也对中方的努力表达了充分的赞赏。
巴勒斯坦14个派别签署《北京宣言》,是巴勒斯坦国内在结束分裂、加强团结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也是继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和谈之后,中国又一次为推进中东和平做出重要努力和贡献。
美国的矛盾姿态
就在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代表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前,7月19日,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应联合国大会决议出具司法咨询意见,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所有在巴勒斯坦(主要是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的活动,并撤出所有定居者,赔偿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造成的损失。意见指出,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有义务不承认以色列在该地区的非法存在,并不得援助或协助其维持非法的占领状态。国际法院还敦促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采取进一步措施,结束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非法存在。
其实早在2004年,国际法院就曾裁定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修建隔离墙违反国际法并应予以拆除,但隔离墙至今依然存在。此次意见再次强调,以色列持续修建和扩建定居点已经违反了多项国际公约,包括侵犯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持续滥用占领国地位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份意见将迅速转交联合国大会,强调“两国方案”是唯一可行道路,呼吁实现人道主义停火,释放加沙的人质。

巴勒斯坦方面对国际法院的裁定表示欢迎,呼吁以色列结束占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抨击这项裁定,称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是“犹太人民的历史故乡”,并认为“犹太人不是自己土地的占领者”。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代表了以色列的一贯立场。就在国际法院出具司法咨询意见前两天,以色列政府则不顾国际反对声音,再次否定了“两国方案”,在本国国会上表决通过了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提议。
在以色列撤出被占领土这一问题上,美国的态度颇为矛盾,拜登政府虽然一直口头声称支持“两国方案”,而且认为以色列扩建定居点的计划“既不符合国际法,也阻碍了和平进程”,但又反对利用国际法院的意见采取单方面行动,担心国际法院将冲突复杂化。因此,美国只是表面上态度正确,但又不希望以色列利益有任何受损。这样的姿态,很难推动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
就在巴勒斯坦的14个政治派别齐聚北京之际,当地时间7月22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内塔尼亚胡的这次访问正值美国政局动荡之际,特朗普遭遇未遂暗杀,拜登退出总统竞选,将接力棒交到副总统哈里斯手上。在这种背景下,在以色列国内,内塔尼亚胡的这次出访效果从一开始就被看衰。虽然内塔尼亚胡如愿见到了拜登、哈里斯和特朗普,也在美国国会发表了演讲,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在美国会演讲达4次的外国领导人,但是民主党有接近一半的议员没有出席演讲,包括前国会议长佩洛西、多数党领袖舒默在内的民主党大佬更是进一步催促内塔尼亚胡考虑下台,以挽救以色列因为加沙战事受损的国际形象。
共和党这边,虽然现任国会议长约翰逊对内塔尼亚胡表示了足够的支持,但是有不少资深议员已经开始在支持以色列和支持内塔尼亚胡之间划界,不愿意将两者画等号。特朗普在佛罗里达海湖庄园与内塔尼亚胡进行会谈后,重申对以色列自卫权的支持,并敦促内塔尼亚胡政府尽快解决人质危机,达成停火。这让特意登门拜访的内塔尼亚胡颇感尴尬,因为他所领导的联合政府中有数个政党把消灭哈马斯乃至占领整个约旦河西岸作为政治目标,停火和人质交换都得排在后面。面对拜登、哈里斯和特朗普的“联合喊话”,内塔尼亚胡应作何回应?
内塔尼亚胡目前面临的是执政联盟内部、在野党以及美国政府的三方压力,以色列也深陷三股力量的绞杀中:加沙的哈马斯迟迟不能彻底解决;也门动不动就对以色列本土发射无人机,甚至还打到了特拉维夫腹地;北部黎巴嫩真主党近两个月来在边境地区动作频频,7月27日又有一颗火箭弹袭击了戈兰高地的一个足球场,造成11名儿童死亡。这一恶性事件彻底激怒了以色列全国上下,不但让内塔尼亚胡提前返回国内,美国也火速批准了以色列对真主党开战。7月28日晚,以色列安全内阁已经授权内塔尼亚胡对真主党进行军事打击,唯一尚待确定的是以色列地面部队会否开进黎巴嫩境内。
虽然对真主党的回击被以色列称为“没人想要的战争”,但是坐视真主党势力的壮大是以色列不可容忍的安全威胁。这场持续升级的战事还在客观上延续了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生命,但能否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既是对内塔尼亚胡的考验,也是对美以盟友关系的考验。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问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