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的防治及院外护理
2024-08-27周丽俏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疾病,在我国的流行史有2 000余年,在解放前,有的地方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进行防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制定了隔离政策,极大地缩小了麻风病的流行范围,很多患者得到了根治。然而,目前在某些地区仍然有新发病例,同时有少量输入性病例,这一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麻风杆菌会侵犯人体周围神经与皮肤,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很容易出现漏诊与误诊,如果延迟确诊时间,会大大增加患者的致畸风险,因此,麻风病的防治及院外护理十分重要。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NdZyZrBx5DHEbRrhbyVuqK.webp)
麻风病的防治
麻风病的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 各地要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向群众普及麻风病的相关知识,客观分析当前工作中的问题,营造出良好的防治氛围,用好新媒体等宣传渠道,制作关于麻风病预防的视频、海报、折页等,提高全社会的知晓率。在麻风病患者出院后,也需要做好跟踪教育,正确对待疑似病例,鼓励其积极向医院汇报。另外,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会下意识地避免与麻风病患者接触,整个社会对于麻风病患者的歧视问题十分严重,即便麻风病患者被顺利治愈,也很难回归家庭与社会。因此,需要针对整个社会做好安全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麻风病患者,认识到患者在被治愈后是没有传染性的,让患者能够回归社会。
提高甄别能力 在当前的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并不多见,不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都缺乏接诊麻风病的经历,因此,需要做好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发相关的培训课件与资源包,提高麻风病诊出率。培训内容需涵盖麻风病简介、典型临床症状、误诊经历、疑似病例转诊途径等。
麻风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在确诊后需要保障足量、全程用药,对少菌型患者、多菌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用药方式。医生需叮嘱患者在用药期间不可随意停药、调整药量,并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
修复与清创治疗 若患者出现足部感染,需采用修复与清创疗法,将溃疡周边的角化组织、基底部坏死组织切除。使用刀片搔刮,以出现点状出血为宜,随后使用双氧水清理伤口。术后需进行抗感染治疗,若患者合并全身感染,应延长治疗时间。
麻风病的院外护理
麻风反应护理
麻风病患者大多伴有神经痛、关节痛、恶寒、全身不适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部分病情严重者还会发生肢体致残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护理人员需耐心为患者讲述麻风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当前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让患者明确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若患者有高热表现,需第一时间进行降温护理,以物理降温法为主。在饮食方面,鼓励患者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增加水分摄入量,避免机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果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可使用冰袋冰敷患处,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手足畸残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根据其个体情况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叮嘱患者每日坚持运动,并重点锻炼手指和脚趾,提高四肢灵活度,防止手足畸残。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随访,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定期锻炼的重要性,引导患者耐心坚持,以便早日康复。
眼部护理
预防麻风性眼病需要患者积极参与、努力配合。患者应养成每天照镜子的习惯,检查两眼有无红肿和异物,眼液是否浑浊;保护好眼睛,防止干燥及外界刺激,平时外出需佩戴护目镜、帽子,每日自觉进行眨眼、使劲闭眼等眼部运动;有灰尘飞扬时应注意眨眼或闭眼;避免阳光及其他较强光线的刺激,少看电视和手机,尽量多让眼睛休息;如遇到外界刺激、视力改变、外伤等情况,需遵医嘱使用眼药水或眼膏,涂眼膏、眼药水时应避免塑料管触及眼球;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将干净的毛巾浸泡在40 ℃左右的温水中,然后对眼部进行局部湿热敷,一天进行2~4次,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Y8LZYEAgaASUXQqpWYW8Sp.webp)
并发症护理
针对麻风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需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治疗方式,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针对手足部并发症,需引导患者定期检查皮肤情况,定期处理手部的老茧与死皮,涂抹油脂保护皮肤,在使用各类生活用具时保护好手部。
心理护理
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麻风病患者往往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抑郁、自卑、焦虑心理。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耐心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康复信心,同时引导家属予以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科学的防治和院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麻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医务人员需给予患者更多的重视和关爱,通过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康复水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亭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