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川大地上书写辉煌
2024-08-27余佳颖
生为水流,我不甘为浅溪,而愿为长河。抵达大海之前,我们皆应蜿蜒行过广袤的土地,让支流如光芒四散,让曲折的河床在山川大地上书写辉煌。
作家毛姆曾说:“我要走遍世上的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搏,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目标固然重要,但经历方为精神修养的关键一环。东渐入海只是河流最终的归宿,但流经更多土地却能汲取土壤中丰富的营养;雏鹰恋巢只是暂且栖身,但飞落巢外却能使它丰满羽翼,拓宽眼界。“唯结果论”者终究迷失于虚无,同《山月记》中的李征一样走向执迷不悟;享过程者则不为得失所困,如史铁生破除欲望之墙,觅得生命恬淡。与其迷茫地狂奔,不如享受流淌的过程,化经历为经验,以更自信的姿态奔向大海。
事实上,过程客观存在,曲折亦不可避免。没有谁的“山海之旅”一帆风顺,亦没有平坦的旅途能丰盈生命。正是曲折的命运使凡·高拥有了灼灼的目光和悲悯的情怀,绘就动人心弦的惊世之作;正是丰富的经历给予了苏轼洗礼,使他更加豁达地观照世事,留下几多千古名篇。他们在曲折前行中塑造了自己的人格与气质,我们崇敬的不是他们站在哪个高度,也不是他们拥有何种成就,而是他们在曲折前行中克服了什么,为别人带去了什么,又如何看待自己奋斗的过程和练就了怎样的能力。我们理应正视曲折,体味其背后的馈赠,洞见“过程哲学”,在雅致的“九曲桥”上观水中荷、赏天上月。如此,方能遗世独立,横而不流,从容抵达大海。
提倡过程,并非否定结果的重要性,而是反对将结果视为全部、以致心态失衡的偏激功利主义。深挖本质,结果无非是幸福感与满足感的实物化,而过程背后隐藏的精神能源亦能供给“多巴胺”,二者殊途同归。余秋雨说:“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面对苍茫大地,我们何尝不是一条一条的细流?但细流亦可翻江滚浪。在山川大地上,勇于留下足迹,乐于曲折前行,方可在世界变局之中献出“我”的力量,谱写青年的奇迹与光彩。
无垠的土地,等我们去踏足;无穷的远方,待我们去抵达。当我们以足迹丈量过世界,在山川大地上书写下自己的华章,自然能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抵达更加浩瀚广阔的大海。
【点评】 文章旁征博引,名言警句信手拈来,素材典型且新颖。对材料的选用及剪裁展现了丰富的阅读积累和较强的文字功底,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文笔晓畅,文脉贯通。善于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力度。文章开篇,语言简洁凝练,引出论点,立意深刻;引用毛姆的名言,紧扣论点阐释,比喻论证形象,让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进而辨析曲折可以丰盈生命,是洞见过程哲学,同时指出提倡过程也并非否定结果,而是二者兼顾。条分缕析,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