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文旅之诗,走向美好远方
2024-08-27郑从彦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的旅游理念和出行需求持续升级。加之近期“网红城市”轮番出战,各地文旅竞相开“卷”,不仅使百姓旅行的获得感越来越强,而且也充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总有一群人对旅行情有独钟。的确,与其在家等着签收快递,不如亲身前往,去异地他乡品尝当地、当季美食;与其“躺平”、刷剧、玩手机,不如自驾、公交、高铁齐上阵,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双眼静观美好;与其宅家琢磨美景宝典,不如拥抱大好河山,在吃、住、行、游、购、娱中真正体验大美中国。对游客而言,出游本质上是让精神放松,让心灵安放。无论是“特种兵式”“躺平式”,抑或“沉浸式”,归根结底都是与自然、社会、生活相契合的旅行方式,目的一致——寻找真正的“诗与远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心灵之美。当越来越多的游客认可一个又一个旅游胜地,当地的文化资源必定得到发展。不断深挖文化资源,持续打造爆款文旅产品,随时调整引流战略决策,成为文旅行业出圈的重要风向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文旅领域的活力被强势激发。仅仅一夜,淄博烧烤就引爆全国,“村超”“村BA”风靡神州,“南方小土豆”挤爆“哈尔滨”,“我的阿勒泰”成了“所有人的阿勒泰”……这“泼天”的流量一方面将城市营销瞬间带向巅峰,另一方面也不免出现荒腔走板。
实践证明,文旅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强势发展旅游产业,无疑需要每一个从业者修炼好内功。思则变,变则通,通则强。变强需要学习互鉴,借鉴优秀的做法,吸取成功的经验,打造自己的品牌;变强需要突破,只有大胆走出舒适圈,开发全新旅游项目,才能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变强需要抓准游客心理,让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收获不虚此行的快乐。做旅游就是做文化,构筑文化自信一要靠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英明决策,二要靠文旅企业的文化品位和设计眼光,三要靠公众群体的悉心爱护。只有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旦热度减退,风头过去,如何留住流量才是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打造一处文旅精品,必定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奈何文旅项目又存在回报周期长的客观规律。唯有增强自身真本事,夯实基础硬实力,方能避免昙花一现的尴尬。就全国整体而言,标杆的旅游城市之所以可以长期高居榜首,关键就在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日日精进。文旅产业是一根杠杆,可以撬动城市消费,可以撑起城市门面,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当文旅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成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时,网上的看客就有可能成为线下的回头客。
当然,有时“爆红”和“招黑”只在一瞬间,稍有差池就可能从天堂坠入地狱,毕竟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为游客提供来去自如的交通便利,为游客构筑日臻完善的服务体验,为游客实现出发之前的心理预期,将一切的一切串珠成链,实现高性价比,解锁新鲜玩法,文旅崛起才能水到渠成,文旅迭代自然顺理成章。中国幅员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如何将各类特色文化各美其美,就应该潜心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努力创造独特文化标识。毫无疑问,文化内涵终究是影响品位的关键内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完善自我,最终目标是活出价值。旅游,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自然风光绝美的地方,洗涤的是旅人的双眼;人文色彩浓厚的地域,温润的是行者的内心。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只有走出去见过世面,才能静下心做点实事。人生真的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看风景的心情和增长知识的渴望。
精神的力量注定是无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丰富游客精神世界的同时,亦在潜移默化中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深厚的文化底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代先贤脚踏实地地默默耕耘。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成为一个地方的金名片,是因为当地在保护好文物古迹、传承好“非遗”传统时表现出色,在求实创新中谋得竞争的真优势,使文旅这一朝阳产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记载,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浙江的文化传统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地方应勤动脑筋,转变思维,尝试借现代化进程的“东风”,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运用技术提升体验感。全景式数字化沉浸、多维度探索式交互等文化科技进入大众视野,一定程度上让历史与现代交汇、古风与赛博交融成为现实。
底蕴深厚的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丰富多样的资源,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和远方”如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可谓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一座城市终须牢记:努力、真诚和创意,一定是必需的。
郑从彦,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大学教育硕士,杭州市教坛新秀、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语文教学通讯》首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原创论文特等奖;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