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举办特展讲述抗战中的国际友人故事

2024-08-27周静陈荃

友声 2024年2期

1938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在中国人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批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苏联、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国际友人不远万里,远渡重洋来到风暴之眼—— 武汉,以各自的方式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奔走呼告,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2024年3月5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打造了《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宣传抗战历史,讲好中国故事。

展览撷取武汉抗战期间在这里有过重要活动、产生过重要影响的21位国际友人代表,以“忠实报道、救死扶伤、并肩奋战、正义之举”四个主题,真实反映了他们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通过200余张(段)珍贵历史照片及视频资料、50余件实物展品,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的正义之举跃然而出。

埃德加·斯诺(美国):1938年7月,在武汉会战最紧急的阶段,斯诺从香港乘飞机抵达武汉,与周恩来、邓颖超、叶挺、郭沫若等人进行了深入交流,采访了许多军界领导人,并作了如实报道。斯诺还与妻子海伦·斯诺、路易·艾黎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早在1927年,她就在武汉从事新闻报导,武汉抗战期间,她在广播中以“马德里是怎样保卫的”为题发表演说,鼓动中国军民奋起反击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

艾格尼斯·史沫特莱(美国):1938年1月来到武汉后,积极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抗战争取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援。她以大量的时间向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发函,谋求这些国家财政、人力援助和物资援助,还为红十字会建设四处活动。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担任美国合众社的驻华记者。1938年4月,奔赴前线采访台儿庄战役,1939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盟”,同年出版《人民之战》。1957年加入中国籍并于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詹姆斯·贝特兰(英国):1938年2月来到武汉,积极参加“保盟”活动,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口号。

乔治·何克(英国):1938年3月至10月,乔治·何克一直向美国合众国际新闻社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写稿,报道中国抗战局势,是亲眼见证武汉沦陷的为数不多的外国记者之一,被誉为汉口“最后的勇士”。后和路易·艾黎一起发展“工合”事业,担任培黎学校校长,牺牲时仅30岁。

罗曼·卡尔曼(苏联):苏联《消息报》特派记者,1938年10月到达武汉,在战火中他坚持拍摄了敌机轰炸工人住宅区、中国军队撤离武汉等影像,著有《在华一年》。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1938年1月率领医疗队来到武汉。在汉期间,他积极为八路军、新四军采购外科器材和医疗用品;2月,在周恩来精心安排下,白求恩和他的医疗队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警卫员护送奔赴延安。1939年11月,白求恩在河北抗战前线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感染破伤风去世。

琼·尤恩(加拿大):1938年1月随白求恩带领的援华医疗队来到武汉,担任该队的翻译兼护士。1938年3月抵达延安,协助边区医院进行改进,同时给抗大的青年学子作世界形势报告。

柯棣华(印度): 1938年9月,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武汉,带来了印度人民送来的药品50箱、防弹钢质救护车及卡车各一辆,受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热烈欢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在八路军办事处亲切接见他们,并在屋顶花园合影留念。

阿·伊·普希金(苏联):1938年5月,23岁的普希金刚刚结婚,就和战友一起,主动报名参加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到汉口。3个月内执行20次飞行任务,在汉口参加第一次空战后就获得奖章。

陈瑞钿(美国):美国华侨,美国首批王牌空战英雄之一。1938年参加武汉空战,并成为美国出版的连环画《中国战鹰》主角。

《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于2024年3月5日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开幕。

金若山(朝鲜):1916年金若山来到中国,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黄埔军校学习。1938年10月10日在武汉发起成立朝鲜义勇队,担任队长。

陈纳德(美国):1937年应中国政府要求来中国考察,组建国民革命军空军轰炸航空兵第14队。1938年8月,在昆明市郊航校,非公开地训练中国空军。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美国):1938年4月,卡尔逊以美国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延安,成为第一个访问延安的美国官员,并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1938年8月上旬,卡尔逊返回汉口后,又会见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领导人。1940年出版了《中国的双星》一书。

路易·艾黎 (新西兰):1938年初,路易·艾黎和斯诺等人在周恩来支持和鼓励下,于1938年8月在武汉正式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此后,一个遍及十八省区的中国“工合”运动蔚然兴起,成为中国战时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

尤里斯·伊文思(荷兰):世界著名纪录片大师。1938年经香港、广州来到武汉,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记录了武汉献金运动、郭沫若街头演讲、中共领导人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开会等珍贵影像。

罗伯特·卡帕(美国):1938年随伊文思一起来到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在武汉拍摄了《中国士兵》《汉口的孩子在玩雪》《日军轰炸后的武汉》等照片,发表在《生活》杂志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绿川英子(日本):1938年6月,在郭沫若的协助下,来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国际宣传处对日宣传科工作。

鹿地亘(日本):1938年3月,鹿地亘夫妇在郭沫若的帮助下来到武汉,与中国文艺工作者共同活动,并组织领导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会”。

《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现场。

吴德施(美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就一直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武汉抗战期间,吴德施在汉口的住宅成为新闻记者、外交人员、学生和社会工作者活动的场所,1938年4月11日,周恩来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屋顶花园设宴,为吴德施一家离汉回国践行。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武汉抗战时期,在那么一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这些国际友人放弃本国的优渥生活,千里迢迢来到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支援中国抗战,这种大爱无疆、大义无垠的国际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感怀。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今天,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真理、坚守正义、执着奉献、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同样需要传承与弘扬。

作者:周静,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长、研究员;陈荃,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业务部工作人员、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