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不顺从的“蝴蝶”
2024-08-24何晓雨

如果你是一名网络“冲浪”达人,也许会看到“他好有梗啊”“简直是个梗王”之类的表述。那么,“梗”是什么意思?在这场关于“梗”的网络风暴中,我们又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做到不顺从呢?
"什么是“梗”
有一种看法认为,“梗”其实是对近音字“哏”(gén)的误用。在现代汉语中,哏的解释是滑稽、有趣、可笑。在互联网语境下,梗演变成了有笑料、笑点的意思。
“烂梗”则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创意与内涵的网络隐喻。它们大多来源于短视频、游戏和直播内容,经恶意剪辑后反复传播,常带有侮辱意味或攻击性,而这样的烂梗也正是我们需要拒绝的梗。
"玩梗为何会成为一场网络狂欢" " " " "
从众心理、社会认同作祟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 Asch)在从众实验中发现,个体的行为常常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个体为避免遭受孤立,往往选择不违背群体的标准,驱使自己在语言和行为上模仿同龄人,以显示与群体的一致性。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菲尔(Henri·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为某个社会群体的一员来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因此,当某个梗在群体中流行时,青少年会跟风使用。
受限于生理发育与认知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大脑迅速发育,白质(神经元之间的轴突,控制着神经元共享的讯号,协调大脑区域之间的运作)体积不断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愈加紧密,信息传递变得更加高效,这使我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大脑的边缘系统负责管理情绪,对应寻求奖励的行为,会激励我们寻求社会认可和情感奖励。边缘系统会在青春期内发育完全,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信息和同伴关系,使用梗可能成为了一种能够引起他人注意的表达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虽然边缘系统在青春期就已发育成熟,但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如做出决定、抑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要到二十几岁才能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现阶段的我们,依然无法拥有成熟的认知功能及行为控制能力,难以区分哪些梗积极、健康,哪些梗消极、低俗。
释放情绪 缓解压力
青少年认知能力飞跃式发展,对“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产生强烈的了解需求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困惑。
我们的压力随课业难度提升、人际关系渐趋复杂而倍增,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梗作为一种新鲜有趣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一种“缓冲剂”。
"梗背后的隐秘角落
杜绝使用烂梗
低俗的短视频往往会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话题性。我们在寻求新鲜感的过程中,极易被其中的低俗内容和烂梗吸引。
我们在此类内容停留的时间越长,这种行为越容易被大数据捕捉,并将此类内容推荐给更多用户,使其曝光量不断增加,进而裂变式传播,形成恶性循环。一些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甚至不惜使用造谣、诽谤、恶意剪辑等手段来批量炮制网络烂梗。
对于烂梗,还有一种观点是存在即合理,无需担心其影响,随着热点消逝,它们终会消失,但这种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我们欢迎活泼、有积极意义的“网言网语”,而烂梗的存在势必会使原本纯净、健康的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生活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慎用梗
扬雄(西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在《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思想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经常使用梗不仅会束缚我们的语言思维,也会固化我们的表达方式——说梗、接梗、抛梗时挥洒自如,但要将心中所想付诸文字时,却会囿于贫乏的言语,难以丰满地表达。
文字是传情达意的载体,如果文字的美感被低俗的表达所淹没,或许人们对事物的深度思考也会被简单且同质化的内容取代。

"用自己的力量振动“翅膀”
思之有方
接触到网络热梗时,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直接传播,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些信息和表达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价值?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盲从于一种观点或立场。
行之有效
在内心深处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例如,不传播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的烂梗。
当看到朋友圈有人传播一些不合时宜的梗时,告诉自己:“我不会参与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可以私下提醒对方,这样的内容并不妥当,娱乐和严肃需要有明确的界限,不论是深刻的社会问题,还是痛苦的个人遭遇,都不适合用梗来消解。
阅之有益
主动关注那些有深度、有品质的内容,从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精华、蕴藏着深邃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内容,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我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写道:“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正如蝴蝶在风中展现的顽强生命力,我们也要在信息风暴中,凭借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意识,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有责任感的个体。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胡美岩)